豆瓣83singstreet乐队的夏天结束了这场狂欢能否继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81更新:2023-04-15 04:30:11

夏天结束了。

无论如何,乐队的夏天也结束了。

也该结束了。

关于“摇滚乐”的激烈讨论,纷纷登上各大媒体以及公众视野。

当然,摇滚乐依旧没有成为主流。

记得当年激情澎湃的跟朋友聊起“脑浊”,他一脸惊叹的问我——

“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

现在也是一样。

所以,听摇滚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

实际上每天吃吃喝喝,拉屎放屁。

一样都不少。

在老板面前,该跪还是得跪;在生活面前,该哭还是得哭;失恋了,该叫的,嚎的一声都少不了。

摇滚乐经历的,远远比综艺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更复杂,

当然。也更美好。

今天要来说说这部电影,我心目中真正的“乐队的夏天”——《sing street》

初看这海报质感。你大概能从这青蓝色的底调和漫画质感的颗粒中,感受到这一场关于疯狂冲动的青春故事。

分别对应着三个词:

躁动、隐痛、现实。

01“躁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

爱尔兰小镇少年康纳,因为家庭的财务问题,被送到一所教会学校。和大部分拿起吉他的男孩一样,他玩乐队的目的很纯粹——撩妹。

第一次见到拉菲娜,康纳还是个乖学生。站在浓妆艳抹的她面前,他丝毫没有怯懦,反而是玩起了套路:“我们乐队刚好缺一个MV女主角,你要不要考虑考虑?”

拉菲娜明显对这个稚气未脱的男孩不感兴趣,但是接下来一套制片人,乐队,各种成熟耍酷的说辞把女孩逗得一愣一愣的。

于是顺利要到了女孩电话。

可惜,康纳并没有乐队。

于是,“我们必须得组个乐队”成了故事的引子。

召集乐队成员的过程还算是顺利。

没有歌?那就现写。

第一首歌是写给拉菲娜的。叫《The Riddle of the Model》(拉菲娜是模特)

说句实话,歌写的很不错。词曲唱编弹,一点都不像是第一次写歌的。当然,除了优秀的乐队成员。还得归功于康纳的好哥哥。这个我们后面会提到。

再说康纳的泡妞事业,《The Riddle of the Model》得到了拉菲娜的赞许,她同意参加MV的拍摄。

拍摄很成功。可当晚康纳就遇到了拉菲娜的男友——“一个成熟的男人,开着敞篷车,音乐震天响”。

他很失望,继续暗恋着拉菲娜。

拉菲娜还是继续担任着mv的女主角,跟着他们到处拍摄。

有一场戏,看的人心头一颤。

有一个跳海的镜头,本来只需要演一下,跳进岸边一个安全的角落。但拉菲娜二话不说直接跳进海里,她还不会游泳,被康纳救上岸之后,对他说:“You can never do anything by half”(做事不能只做一半),然后便是那个狼狈却又唯美的初吻,碧海蓝天之间,花掉的妆容和闪闪发光的苍白皮肤是任何技术都无可重现的美。

可能也是那一瞬间,我突然get到了拉菲娜的魅力,这个女孩的颜值(对我来说)可能不那么出众,但是她蓝色坚定对眼睛里一直在说:生命中最重要对东西还是梦想,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青春,当然要躁动。

躁动之后呢?是什么种子在生根发芽?

02“隐痛”

在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段落是在叙述康纳的家庭——

一个“像疯子”的哥哥、出轨的妈妈、被动的爸爸,伴随无尽的争吵......

在成为音乐人之前,康纳在学校里受欺负,因为买不起黑色皮鞋被教导主任带到办公室训话,成绩不好,长相平平,一切看起来真是无聊苦闷极了。

可这个莫名其妙组建起来的乐队,慢慢渗透进他的生活,忘记学校里那些小混混,嘲讽古板的老师和教条,隔离家庭的争吵,在哥哥的黑胶唱片中拼命吸取能量。

乐队的创造力也渐渐的从“泡妞”到“精神”。青春期的康纳,在音乐中完成了“成人仪式”

这是摇滚乐,稚气未脱的旋律或者歌词?都没关系,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那你就是rock and roll。

当然,生活让人隐隐作痛。

你找不到安身之处,又很不甘心。

印象深刻的是,兄弟俩坐在台阶上看着妈妈的背影聊天。“她每天赶着回家,只是为了最后一点余晖。点点烟,翻翻报纸。”

哥哥说这句话的时候,妈妈正在以一种扭捏的姿态,反手撑着早已臃肿走样的身材。但她要戴墨镜,小口饮酌红酒。

“她总想去西班牙度假,但他从未带她去过。”

这一幕太奇特了,我嘛。好像又看懂了,这是一个仍然有点不甘心的中年女人。外人觉得她是个愚昧、自私,老公甚至不多看自己一眼,孩子呢?一个叛逆,一个恨这个家。

何曾想过她心里面也有未竟的愿望?这个早已经听天由命的人,在短短的黄昏时刻,还是想尽力摆脱家庭、孩子、债务这些人间烟火。少女时期曾经闪闪发光的美梦,她还是会拿出来晒晒,不愿它就这么死掉。

这或许是她的一切了。

03“现实”

电影中关于家庭的描写大多是灰暗的。

但我更愿意把哥哥这条线单独拎出来看,布兰登是康纳的灯塔。康纳要写歌,好,哥哥跟你彻夜长谈,告诉你什么叫音乐。要上课?这里就是你的学校!

他是真正的,懂音乐懂艺术的人。他随随便便一句话,弟弟学过来就能在同学面前摆谱,他的房间是唱片,是乐器,更多的像是弟弟的祷告室。

你会知道他打架、辍学、不务正业。但你也会发现他曾经是那种“吉他弹的很好、不少靓妹、两百米跑的比谁都快”的人。

在弟弟面前,他“杀出一条血路”,抢先降生在这个令人糟心的家庭。你以为哥哥从小就丧,就抽烟喝酒,只有满抽屉的唱片吗?

不。他也曾鲜衣怒马倚斜桥,满袖红楼招。弟弟玩的他早就玩过了,他只是没那么幸运。

父亲是他最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参加过乐队,解散,然后工作。呆在小镇里,不知道梦想,酗酒,抑郁。”

可现实是什么?

布兰登在走着父亲的路,一步一步,越来越像他了。这是他的恐惧,也是他的愤怒。

所以,当他听到弟弟的歌时,他云淡风轻的说:“这可以更好”。心里想的大概是:“希望这小子比我当年好”。

布兰登教会康纳的,不是词曲乐理,不是描画草图,不是舞台灯光,更不是被这个家和这座孤岛捆绑住身心。而是放开自己的心,去成为歌手,成为艺术家。既然年少,那就带着自己的梦想去,做个梦都好。

因为他曾经遗憾过。在最后,布兰登和康纳争吵的那一段。布兰登把十几年来的积郁都宣泄出来了,他咆哮道:“人们都在笑我,康纳。瘾君子,退学。But once,I was a fuckingjet engine!(我曾经是个喷射发动机)”

然后,他偷偷帮着康纳离开了。

送走了私奔的弟弟,看着远去的小船,布兰登一改平日冷峻面孔,开心到蹦起来时,不少人都流泪了。布兰登也流泪了,“不管他混的怎么样,至少他比我勇敢。”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兰登是输给现实的大人,而康纳呢?我们不知道。

提起摇滚,第一反应是愤怒。

所以,到底是因为愤怒而摇滚,还是摇滚规定了要愤怒?

我想,第一个唱出摇滚音符的人他不愤怒——黑色皮肤,洁白牙齿,在阳光下起舞,唱的是自由和快乐。

只是这个时代不允许自由了,所以自由成了愤怒。

是布兰登的,也是那些燃尽了年轻骄傲,显尽中年挫败的人。

对于结局是好是坏,导演John Carney如是说:“他们毕竟只是孩子,所以在很远的未来,以[沉没]或以[眼泪]都没有关系,只要记得曾经是自己的[船长]”

这时,主题曲《go now》响起。是开始,也是结束。

昔日青春老去,但总有少年依旧横冲直撞。

近两年的电影,《缝纫机乐队》《飞驰人生》都有一个相同的公式:人到中年,头发渐秃,梦想未灭。颇像是一个能刷屏到热血的鸡汤故事。

John Carney很聪明的一点在于,他知道结局可能是遗憾,所以故事到这里结束的刚刚好。

再说回《乐队的夏天》,是的。它结束了。谁都知道魔岩三杰一去不复返。红磡那场演出,是孤品。

今天这个时代,“朴树哭了,张亚东哭了,高晓松哭了。”我当然相信他们的眼泪是真的,可在这个时代也成了“商品”。所有的情怀走到这里,又会被消解。

科本27岁死了,所以他是“灿烂涅槃”,而不是盘起保温杯的黑豹。

夏天总给人一种误解,好像生命就此走向巅峰。这是场天大的误会。

总结来讲,这个夏天的这场演出。

以青春片的方式打开,最后还是有人脑补出一部灾难片。

但我会喜欢这个夏天的。

至少,它撕开了一道口子。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