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出自「魔稻祖师走了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吉光片羽」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4更新:2023-04-15 08:01:05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5月22日,中国有位双手长了十个螺纹的老爷爷走了。91年来,他做了一件造福无数人的事情,研究杂交水稻并向全世界推广。

刚开始,大家以为这只是个谣言,各大官媒都出来辟谣。哪知,13:07 谣言成真,各大官媒都刊发了他去世的消息。

悲伤的情绪弥漫朋友圈,那个让所有人能吃饱饭的“90后”爷爷,硬是撑到等大家吃了午饭才放心离去。

现在想来,辟谣那会儿,正是跟死神拉锯的时候。虽然那时心里就有不好的预感,一般这样不好的消息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是身体有恙才会有此一说。

后来有媒体证实了,今年3月10日,他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22日早上他一直在医院抢救,所幸在亲人的守护下走得很安详。

也有人恍然大悟,难怪当日凌晨,云南和青海两处地震。

栋梁陨落,山河震荡。

有反应快的官媒祭出“魔稻祖师”的标题,称他才是永远的“国民偶像”。看到这个标题,难免会心一笑,又止不住的泪意盈眶。笑,并非对老爷子的不敬,他本身是个多么幽默风趣的人呀,想来这样的网红风格的标题,他也能像笑纳“最帅的90后”那样接受,这是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在夸他。

10年前的80大寿,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 到我90岁的时候,我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啊!从1966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他带领着团队不断刷新亩产记录,从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900公斤,85岁提前实现亩产一千公斤目标。

社交媒体流行之后,这位性情率真的“90后”,频频上热搜。人口普查自我调侃长有十个螺纹,热搜爆款出道;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发言、九十大寿蛋糕上插了麦穗·········微博上曾有个话题“袁隆平路边小店理发16年”一天内达到2.1亿阅读量。

瞧了一眼微博,热搜几乎都是关于他的,他逝世的话题,一共49.3亿的阅读量。

他毕生所愿,一愿禾下乘凉,二愿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

他去后的下午,长沙风雨萧瑟,无数市民自发目送他最后一程,众声齐念:“袁爷爷,一路走好。” 长沙街头,无数车辆自发鸣笛,为他送行。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杂交水稻之父”福泽半个地球,盛世无饥馁的无忧生活,全赖他毕生努力。

地球赤道40700千米,如果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绕着赤道铺陈,会出现什么情况?杂交水在中国推广种植20年,水稻增产3500亿公斤,可以铺就700亿平方米的面积,大约可以为地球铺一条一千米宽的金灿灿的稻米腰带。

他一生都在为泽被苍生努力,他的不世功业必定永垂青史。读完他整本传记,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他生平种种片断,从这些鲜活的吉光片羽中,透过那些高大庄严的头衔,读懂他的一生

农 民

很多见过袁隆平的人,都觉得他长得像农民。

古铜色皮肤,瘦小的身板,既不气派也不起眼。1975年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从中国农业部得到了1.5公斤杂交水稻的种子,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实验站的稻田里试种,杂交水稻的高产惊呆了圆环总经理威尔其。

1979年,杂交水稻的种子卖到了美国,随后袁隆平一行三人应邀到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威尔其亲自去机场接机,随从高举“迎接袁隆平先生”的牌子,没见过袁隆平本人的威尔其跟本尊简单地握了个手,转而热烈拥抱了他长得比较气派的同行。

威尔其没想到,享誉国际的制种专家,竟然是方才握过手那位理着小平头、身量不高、古铜色脸庞上皱纹深入刀刻的农民杨的人物。威尔其为认错人深表歉意,旋即热情贴面拥抱他,袁隆平操着流利的英语一笑了之,”在国内很多人都将我认错,更何况是美国人呢。”

古铜色的皮肤,脸上沧桑的痕迹和农民一般无二,哪怕贵为院士,他还是喜欢穿10块一件的衬衫,一买就好几件,因为方便下田。

他的科研离不开农田,当年为了找到雄性不育株,他带着夫人、学生在烈日下苦寻,几乎翻遍了14万株稻穗,终于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为了培育杂交水稻稻种,他和他的团队老农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精心浇水、施肥、记录、观察、化验··········他一辈子离不开水稻,自然离不开田,他卧室的窗户正对着试验田,站在窗口就能观察禾苗生长,甚至躺在床上翻个身就能看到他的宝贝。他的家和试验田之间,连围墙都没有,只有一道矮矮的铁栅栏。

试验田跟袁隆平家之间只隔着一道栅栏

·

出 生

因为形似老农,许多人都会误会袁隆平是出身农门,其实并非如此,他出生于北平城的小康之家,为他接生的就是我国妇产科奠基人之一、一代名医林巧稚。不久前,北京协和医院找到了袁隆平的出生档案,这事还上过热搜,网友们都调侃“一个伟人手上诞生另一位伟人。”

1930年9月7日,北平城协和医院,一位叫袁兴烈的男子,从护士手中接过初生的婴儿,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家祖籍江西,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当秘书,他的妻子华静在德安县高等小学当老师。

因这孩子排行“隆”字辈,又是在北平出生,故取名“隆平”。这个北平城里的小康之家,没想到养育的这个孩子,将来跟中国的土地有如此深刻的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家迁往重庆,袁父受国民党将领孙仲连的赏识,被委任为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上校秘书。

袁隆平的启蒙教育是由母亲完成的,华静是位大家闺秀,曾经在 扬州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她不仅帮袁隆平打下牢固的英文基础,还将尼采的哲学巨著《悲剧的诞生》当作他的启蒙教材,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日后他能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自如地查阅外文资料,从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火花;能出国交流,能操一口娴熟英文为杂交水稻全世界布道;能在攻克杂交水稻育种难题时,运用尼采哲学辩证思想,从无数次失败中探索前进,无不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袁隆平80大寿的时候,湖南替他操办了一台热闹的生日晚会,有人替他朗诵了写给妈妈的诗——《妈妈,稻子熟了》: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的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这粒种子,却是母亲幼年时种下的。

母亲怀抱1岁的袁隆平,哥哥隆津坐在旁边

学 农

1948年年初,袁隆平的父亲被委任为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袁兴烈希望儿子能报考自己的母校南京中山大学,子承父业走仕途。袁隆平却坚持报考相辉学院,他的志向和兴趣都在农业。

相辉学院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学院,抗战的时候,上海复旦大学就曾经西迁到了该学院。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在1950年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中,相辉学院和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立了西南农业大学。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用今天的眼光来说,出生公务员之家的袁隆平矢志学农,是自找苦吃的。在民国时代,最苦最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就是农民。

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任教,对于生出前朝皇都北平,求学于武汉、南京、重庆等大城市的他来说,安江小镇是个条件艰苦的地方。他原本舍不得离开重庆,想留在重庆的科研单位研究遗传基因的。

80岁那年,他曾在给妈妈的信里写道:

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生长在大城市的妈妈,担心他未来会吃苦,他的回答是:

“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这小提琴,还是他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位同窗学的。他最终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老爷子曾说过,最早萌发学农的念头,是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时的郊游。老师带他们去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园艺场,紫的葡萄红的桃,他觉得很美。

多年后,他曾在一次演讲中笑言,当时郊游看见的并非真实的农村,“如果当时看到的是农村的真实情况,我肯定就不学农了”。因为1952年,他作为农学院的学生去土改,住进农民家,才知道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

这当然是玩笑,去湖南之前, 他就想得很清楚:

“在重庆可以搞遗传学的实验,换一个艰苦的环境,难道就不能搞出高产的农作物吗?”

论 文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36岁,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论文不仅挣到了30元稿费,也是他科研生涯的关键节点。

多年后老爷子曾在不同场合调侃,当时编发这篇论文的编辑,还是挺有水平的。

袁隆平论文手稿及发表截图

当时世界上五大经济作物中除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在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理论的指导下,都已经分别杂交出高产的种子,唯有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一直停滞,裹足不前。

当时国内流行的苏联专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邓恩和杜布赞斯基所著的《遗传学原理》中,水稻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

梦想中的世界充满了美好——如果能研制出一种上面长高粱,中间生玉米,根茎上结土豆的新型农作物,那将是一件多么鼓舞人心的事情?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之所以能在国内盛行,便是迎合了某些人不切实际而且违反自然规律的无稽观点。

就是老爷子自己,也曾在“无性杂交”理论的指导之下,把月光花种在红薯秧上,种出了17.5斤的红薯。可是,他很快发现,月光花嫁接红薯获得的种子现在只开月光花,根茎底下根本不长红薯了。番茄和马铃薯,西瓜和南瓜经过无性杂交获得的种子种下去,到秋天收获后发现,植株上也是只生一种作物……

白白折腾了三年,老爷子得出一个结论,“无性杂交”的方法并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这是个死胡同。

后来他跟学生们提起这事时说:“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拴死在一棵树上。”

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决定重拾孟德尔遗传学,用自己研究数据佐证了孟氏遗传学的正确性,才有了后来这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引起了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注意;有了中央的表态,1967年6月,湖南省科委将袁隆平的研究作为省级项目立了项,并且拨款400元,成立了科研小组,还给老爷子配了助手。

关键的是,8月16日,湖南省科委再给安江农校发函:《请继续安排 “水稻雄性不孕性” 的研究》。这个公函,在WG中成了老爷子的护身符,本来安江农校最后一个 “牛鬼蛇神”的名额要安排给他的,他档案里的这个公函关键时刻救了他,“牛鬼蛇神”的帽子落下,他得以继续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

这篇论文,不仅改变了袁隆平命运,甚至改写了整个国家的命运。难以想象,如果这篇论文再迟一点发或者发不出去,杂交水稻还能不能问世,都是个未知数。

还是饶毅教授总结得好: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得恰逢其时:其一,如果晚至1967年,袁隆平就发不了论文了,因为《科学通报》会和全国所有的科学刊物一样被遭停刊。《科学通报》中文版1973年复刊,英文版直到1980年才复刊,这些皆为伟大的文化大革命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但对袁隆平这样的科研人员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二,若无人读袁隆平的论文且支持他,他的科研可能很快夭折止步。

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袁隆平,1962年 | 图源:Wikipedia

“自 杀”

1968年的某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在家教孩子背古诗,这时有一位好心的女老师跑来报信:

“嫂子,不好了,袁老师,他跳井自杀了!”

邓哲觉得晴天霹雳,马上明白了这是跟不久之前的一个雨夜,丈夫的三分试验田七百多株水稻都被拔光有关。5月18日,袁隆平冒着瓢泼大雨去看顾试验田,发现四年多培育的不育株水稻,全部不知去向。他当即大脑一片空白,差点栽倒在田埂上。

邓哲抱着孩子,去到已经被薅光了的试验田旁边的水井,看到一身是水的袁隆平正被众人七手八脚地从水井中“捞”了出来。

邓哲抱着儿子小五二分开人群,她对着袁隆平叫道:“隆平,你怎么能自杀呢?”

袁隆平一身是水,他喘了一会儿气,这才说出了话:“自杀?我没有自杀,我这是下井捞稻禾去了!”

原来他精心培育的不育株,全部被丢到井里面。他二话不说,脱去外衣,然后“咕咚”一声,跳进了水井,造成了旁人的误会。最后抢救了五株不育株,四年的辛苦没有付诸东流,杂交水稻研究还能继续下去。

为了完成杂交水稻的育种,他带着学生去云南元江搞实验。当地没有什么食物,他们靠着啃甘蔗、吃香蕉度日。在元江育种四个月,他们一共啃了近两吨甘蔗。

1970年3月,袁隆平的团队终于在海南岛上找到了“野败”,证明雄性不育株是百分之百遗传的。再后来,将“野败”的基因转入栽培稻,成功培育出杂交稻种。

1973年9月,袁隆平和周坤炉对“29南1号”的不育系进行了三年、共七代的测交和杂交,终于找到了“29南1号”的恢复系。至此,袁隆平最初的杂交水稻的设计理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终于宣告成功。

十年磨一剑,终于成功了。袁隆平花了九毛钱买了三十根冰棍庆功。十根他自己享用了,还有二十根分给了同事。

电 影

自1979年袁隆平第一次出国,到菲律宾讲学指导外国同行杂交水稻种植,他如同孔子授徒三千一般,多次赴美、日、英、法和意大利等地讲学,毫不吝啬跟全世界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美国人还专门为他拍了一部电影。

中国杂交水稻在美国经过两年试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81年7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派了一个摄制组,由著名导演劳克带队,特地到中国为袁隆平拍摄专题片。片名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袁隆平不仅是主要“演员”,还是现场翻译,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在镜头前面讲述了杂交水稻的诞生过程。

想要找杂交水稻的科普片,这部影片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还有袁隆平本人的出镜解说,是其他片子无可比拟的。

据说,很多美国人是通过这部片子,重新认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这部影片在日本播出之后,杂交水稻也成了热门的社交话题。在袁隆平之前,日本 也有一位学者研究过杂交水稻,没有搞成功。

后来日本人又出版了一本书,《神奇的水稻的威胁》,称“杂交水稻这一海外传奇,给日本带来了风暴。”

西方则被杂交水稻喻为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之父”,可不是国人自封的,来自于一位外国友人——斯瓦米纳森博士,前印度农业部部长、国际水稻所所长。

1982年秋,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聚集着几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水稻专家。会议开始后,斯瓦米纳森博士引领着袁隆平稳步走上了主席台,这时,投影机在主席台背后的幕布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头像,头像下面,出现了一行特大的英文黑体字——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会后对斯瓦米纳森博士说:“尊敬的博士先生,您这样大搞突然袭击,可一下子有点消化不了呀!”

斯瓦米纳森博士笑着说:“我想给您一个惊喜,再说,您做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名 利

插播一个小花絮,因为上面说的那部电影,袁隆平喜提了小别墅一栋。因为要拍电影,他原本住的小平房太寒酸了,和他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身份不相配。安江农校盖起了一栋漂亮的科研小楼,袁隆平搬了进去,电影里他的家全部在小楼取景。电影拍完了,他们一家也在小楼定居下来。后因学校住房紧张,袁隆平将小楼让了一半,让自己的学生李必湖一家搬进来。

1981年6月6日,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袁隆平获得了,一笔十万元的奖金。这笔奖金,他只拿了5000元,剩下的钱分给了所有参加过杂交水稻研究的科研人员。

1987年,袁隆平用自己得来的奖金,成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他第一次用基金发奖的时候,奖给科研人员的奖金是3000元,可是奖给陈洪新的却是5000元。还有一位特殊获奖者,是已经去世的原国家科委九局的局长赵石英。这位赵局长,就是当年慧眼识英才,将他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层层推荐的人。

袁隆平的身价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为1008.9亿元人民币,对此,袁隆平表现得非常淡定,他曾经风趣地说:“我只是个过路的财神,账面上的富翁!”

他曾说过: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把这事看得很淡。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他一辈子醉心科研,屡次辞官。

曾经有人透露过,组织考虑安排他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

袁隆平解释自己不想当官的理由是:人的精力有限,他要继续研究杂交水稻,如果当了官,就要分散精力,影响他的人生事业。

他唯一当过的“官”,应该就是“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因为这个中心是他伸手向领导要资金要资源建立起来的。他这个主任,跑得最多的是天地,管得最多的是科研。

他还挂过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的头衔,并非是实职。仕途之门,早就当年他19岁的候,父亲建议他考南京的中山大学以承父辈时,被坚决关上了。

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科研总比位置重要。

琐 事

小事见人品,一些生活上的细节,透露着他真实的本性。

老爷子的车,不是传说中奔驰豪车,而是一辆普通的赛欧汽车,购置于2001年。老爷子的驾照不是考的,而是交警大队亲自送来的。这是一本荣誉驾驶证,面写着“袁隆平院士惠存”七个字,而且终身免检。

对于开车这件事,老爷子相当有分寸,他曾经对记者说过 :

“我从来不开到大马路上去,就是从家里开到我的实验田,其余哪里都没有去过。”

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做实验,骑的是自行车,后来条件改善后,他骑的自行车又改成了摩托车。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之下,才添置了国产汽车。

1988年2月,老爷子应邀去访美,王精敏到北京为他办理出国手续并送到广州。两个人住进了广州的一家酒店。晚上10时,老爷子轻声地对王精敏说:“小王,你睡吧。”

说完,自己走进洗漱间,并将洗漱间的门轻轻地带上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却不见人出来,王精敏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跳下床,冲到洗漱间门口,伸手打开门,却发现老爷子坐在马桶盖上,正利用镜前灯仔细阅读着一本英文书

原来是怕开灯看书影响他睡觉,竟一个人躲进卫生间。

老爷子一路走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