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的八佰电影让林青霞斩获影后让秦汉影坛扬名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26更新:2023-04-16 17:55:54

8月2日,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当天,“华谊兄弟”宣布了电影《八佰》定档的消息。这个消息一出,引发了不少影迷的热议。

在去年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八佰》原本被选定为开幕片,进行展映。但因为“技术问题”被临时取消,而原定于去年7月5日的档期,也随之撤销。

经历了一年的沉寂,《八佰》终于在今年8月21日重新定档。

管虎导演这部《八佰》,讲述了淞沪会战时期,“国军第88军524团”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

这段壮烈的抗战故事,并非是第一次被搬上电影银幕。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之后上海失陷,当时的中国民众士气低落。

为了鼓舞人心,“国民政府”在1938年就组织拍摄了电影《八百壮士》,对“524团坚守四行仓库的英勇事迹”进行了歌颂、赞扬。这部黑白影片也是华语电影史上的“第一部主旋律电影”。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严家淦接手了蒋介石的工作。为了稳定士气,丁善玺导演受命,重新翻拍了《八百壮士》。

这部75版的《八百壮士》,凭借对历史故事的精准还原、电影节奏的出色把控,在亚洲影坛获得了许多国际电影人的好评。早年的林青霞,因为该片斩获影后奖杯。而早年的秦汉,也因为该片在亚太电影市场广受好评。

管虎导演的这部《八佰》,与75版《八百壮士》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历史故事。在《八佰》上映之前,我们就先来聊一聊,45年前这部让林青霞斩获影后的《八百壮士》。

一、壮烈的抗战事迹

虽然叫做《八佰壮士》,但其实上“524团”只有423人。

为何423人被称作“八百壮士”?接下来,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这部《八百壮士》的剧情。共同看一看,“八百壮士”这个称号的由来。

电影的一开始,日军空袭上海,“淞沪会战”也随之拉开序幕。为了掌握日军的情报,以谢晋元为首的600多名“突击队员”,秘密渗透到了虹口一带的“日军活跃区”。

谢晋元等人通过对日军兵力部署的观察,决定对其施行一个名为“铁拳行动”的突击计划。

所谓的“铁拳行动”,就是让这600名“突击队员”兵分两路,一路以“载满炸药”的小货船,撞毁日军指挥旗舰“出云号”。另一路突袭日军陆战指挥部,对日军实施“斩首”计划。

当然,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由大部队在正面进行佯攻。于是,谢晋元等人与开往上海战场的“国民党第88军”取得了联系,希望借助88军的正面进攻,在8月17日凌晨5点发动突击行动。

谢晋元的作战计划,获得了“88军军长”孙元良的认可。为了让谢晋元安心完成突击行动,孙元良联系杜月笙,希望借助杜月笙在上海的力量,将谢晋元的家属送往广东。

杜月笙派出自己的手下张先生,前往虹口转移谢晋元的家眷。但谢晋元担心人员的突然转移,会引起“日军便衣队”的怀疑,于是将家属转移的时间,推迟到了8月17日凌晨3点。

8月17日凌晨,张先生如约来接谢晋元的妻儿。但在人员转移中,张先生等人被“日军便衣队”发现,谢晋元等人的身份也随之暴露。无奈之下,“铁拳行动”只能提前。

“铁拳行动”前一日,孙元良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坚守上海八字桥。为了固守阵地,孙元良将大量兵力派往八字桥,仅委派“524团”前去配合谢晋元,进行佯攻。

“淞沪会战”时期,正是日军作战能力的巅峰期,一个团的兵力,显然不够吸引此时的日军火力。在正面交锋中,“524团”被日军重挫。而面对谢晋元等人的突袭,日军快速回防指挥部、保卫“出云号”,结果“铁拳行动”失败。

“铁拳行动”失败后,谢晋元的“突击小队”和“524团”伤亡惨重,原“524团团长”也在战斗中牺牲。孙元良将谢晋元的“突击小队”与剩余的“524团”合兵一处,由谢晋元担任524团新任团长。

“淞沪会战”开打之后,不少老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安身立命,不少流民开始涌入上海的“法租界”、“英美公共租界”。而担任“童子军”的女学生杨惠敏,也和同学们一起,组成了医疗队,对流民、部队中的伤员进行救治。

“淞沪会战”交锋惨烈,孙元良派遣谢晋元的“524团”,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设立伏击点,对来往的日军进行骚扰,同时掩护大部队的战略转移。于是,谢晋元带领全团423人,在四行仓库修建攻势。

四行仓库的攻势修建完成之后,谢晋元的“524团”开始与日军进行对峙。

起初,凭借地形优势,“524团”击退了日军的好几番进攻。但是随着日军的包围,“524团”很快面临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在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生活的杨惠敏,听到了河对岸的枪声。于是趁着夜色向河对岸喊话,为对面的中国士兵加油打气。得知将士们缺乏粮食,杨惠敏便表示要为将士们进行募捐,并询问驻军人数。

担心日军阵地会听到,所以“524团”的士兵们谎称自己有800多人,“八百壮士”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杨惠敏向公共租界的华商商会寻求募捐,会长也慷慨解囊,为将士们准备了大批的食物、给养。虽然筹备到了物资,但如何挡住日军的炮火、送往四行仓库,成为了一个难题。

为了将补给品送到对岸,商会会长联系了杜月笙,在杜月笙的人脉关系之下,公共租界的英美公使,安排“租界驻军”在苏州河上进行了30分钟的布防演习。

“淞沪会战”时期,公共租界武装中立。在租界士兵布防演习之际,商会偷偷将补给品送到了对岸。

得到了食物供给,“524团”与日军继续展开僵持。为了给四行仓库施压,日军在苏州河外围插满了“日军军旗”,以此示威。

为了鼓舞四行仓库士兵的士气,商会会长做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想要送给河对岸的将士们。杨惠敏主动请缨,趁着夜色,带着旗子游到了对岸的四行仓库。

第二天,四行仓库上空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士气高涨的将士们,再度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而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同胞们,也经常隔着河岸,为“524团”的将士们呐喊、助威。

就这样,经过了3个月的鏖战。坚守四行仓库的“524团”,成为了坚守上海的最后一支国军队伍。

1937年11月,公共租界的公使们向“国民政府”施压。为了租界地区的安全,他们希望撤除四行仓库一带的守军。最终,“国民政府”下令,让“524团”的士兵经过新垃圾桥,退入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

在“524团”撤退之际,日军展开了追击。经过了一番战斗,“524团”撤入“公共租界”,最终剩余358人。随着“524团”的撤军,淞沪会战正式结束,而电影《八百壮士》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二、拿下亚太影展·最佳电影的抗战经典

为了真实的还原历史故事,丁善玺导演在这部75版《八百壮士》的服化道设计上,下了不少心思。而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刻画,做得也是细节满满。

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就通过8分钟的时间,对“日军进攻上海”的战斗场面进行了刻画。在这段戏里,飞机、战舰、装甲车等实物拍摄的战斗镜头,即便放在如今,也依然震撼感十足。

而后半段四行仓库的枪战戏码,导演也通过写实的镜头,对战斗的惨烈景象,进行了精彩的刻画

当然,能出动如此多的“军用装备”进行实拍,自然是离不开“当时台湾驻军”的支持。在电影的结尾,丁善玺导演还发出了致谢声明。

除了战斗场景精彩纷呈,这部75版《八百壮士》的剧情设计、节奏把控也都做得十分出色。

在电影的故事上,丁善玺导演通过明暗两条线,对内容进行了讲述。谢晋元与“524团”将士们的英勇抗战是明线,展现了当时“淞沪会战”的惨烈。而杨惠敏、商会会长、杜月笙等人对部队的援助是暗线,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民众的家国情怀。

两条故事线的相辅相成,也让这部《八百壮士》的故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1976年,在韩国汉城举办的“第22届亚太影展”之上,这部《八百壮士》获得了当时许多亚洲电影人的好评,拿下了这一届亚太影展的“最佳影片”荣誉。

三、林青霞斩获影后,秦汉影坛扬名

《八百壮士》在第22届亚太影展之上拿下了“最佳影片”的荣誉。而林青霞、秦汉也在这一届亚太影展之上备受瞩目。

1975年时的秦汉,还算是一名影坛新人。在《八百壮士》里,秦汉受到丁善玺导演的青睐,出演了“金健”的角色,也就是在“铁拳行动”中,驾驶小货轮、撞击“出云号”那个突击队员。

虽然这个角色的戏份并不多,但秦汉俊朗的造型、出色的演技,还是获得了不少亚洲电影人的认可,拿下了第22届亚太影展“最受欢迎男演员”的荣誉。而这座奖杯的肯定,也让秦汉在华语影坛快速扬名,他的电影之路也随即走向高峰。

不光是秦汉,林青霞也因为出演这部《八百壮士》,遇到了自己电影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出演片中的童子军“杨惠敏”一角,22岁的林青霞,斩获了第22届亚太影展的影后奖杯,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亚洲影后”。

值得一提的是,《八百壮士》中这位“筹集物资、护送旗帜”的杨惠敏,并非是导演杜撰的人物,而是在当年的“淞沪会战”中,真实存在的。这位真实的女童子军,真名就叫做杨惠敏。

在拍摄这部《八百壮士》之前,林青霞还专门去拜访了这位“抗战女英豪”。

杨惠敏与林青霞

在管虎导演的《八佰》里,保留了杨惠敏“筹集物资、护送旗帜”的桥段,而唐艺昕也出演了“杨惠敏”这个角色。

45年前,丁善玺执导,林青霞、秦汉出演的这部《八百壮士》,在亚洲影坛备受好评。相同的历史故事改编,不知道管虎导演这部《八佰》,在今年夏天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