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桥两面一边天堂一边地狱「八佰配乐苏州河的两岸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09更新:2023-04-16 18:16:10

今天,我们来聊聊电影《八佰》中的配乐:

无论是陈树生身绑炸弹的纵身一跃,端午化身赵子龙身骑白马的幻想,还是冲桥前队伍的整装待发,都无不牵动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待影片结束片尾曲《苏州河》响起,影院里早已是啜泣一片。

这次,小编有幸和《八佰》的音乐监制于飞老师聊起她的创作心得。

初遇《八佰》

2018年,于飞老师在导演的工作室第一次观看了《八佰》的顺剪版。

“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看完的感受——震撼、心理憋屈,说不出话。于是我决定从零开始,再给影片贴一次音乐。”

参考导演写的导演阐述和摄影指导曹老师的摄影阐述,于飞老师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充满情感而节制是摄影已经从影像里传递出来的信息,那么音乐呢? 战争片的音乐如何能做到节制?” 带着这样的问题,于飞老师整整一个月都将自己憋在录音棚里,在去掉剪辑贴的参考音乐,带着同期声一遍又一遍的拉片后,她终于有了头绪:

“有很多情节,在没有一点音乐的情况下,我完全被剧中的人物打动着,被他们的命运牵扰着,于是我有了第一个很肯定的结论,除非是必要的地方,否则能不用音乐就尽量不用,即音乐要克制。”

确定了这点以后,于飞老师将目光放到了五十三米以外、喝着咖啡就能看到真枪实弹的苏州河南岸。

苏州河的两岸,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南岸灯火辉煌,夜夜笙歌。

《八佰》电影剧照:从四行仓库望向苏州河南岸

创作初期

在与《八佰》的声音指导富康老师进行了大量探讨后,有源音乐也就是客观音乐成为了“灯火辉煌”的南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Eva的《夜莺》、太太们打麻将听的音乐、穿西装打领带的蓉姐唱片机里发出的声音,还有后巷里吹奏的送葬小调、街边卖艺的带有南方色彩的评弹以及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京剧戏台与昆曲船。

这里有一个小彩蛋:戏台上的京剧班子所演的剧目是参与叙事的。

“《长坂坡》剧情里的赵云不惧艰险,杀入曹操的大营七进七出,具有鲜明的英雄特色,能和对岸英雄们的举动吻合到一起。在选择《长坂坡》片段的时候,要与电影的情节紧密相关,赵云的锣鼓节奏要与情节的发展相一致、相统一。再比如昆曲船上演绎的《昭君出塞》一剧更能体现王昭君牺牲自己,维护国家的宝贵品质,和对时局的无奈,这样能和电影的剧情产生呼应,达到一种共鸣。这样一来:京剧的赵云和昆曲的昭君,一文一武、一男一女、京剧的皮黄和昆曲的曲牌就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赵云的唱词:黑夜之间破曹阵,对应着对面的敌人夜袭四行仓库。还有赵云的词: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肯怕死与贪生!对应着对岸的同胞英雄,鼓舞他们,敬畏他们,心疼他们。这都是有互相之间的呼应关系。包括老铁大战前在天台上唱了一曲《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都是呼应着,因为日本人是下的战书,正好对应着“一封书信’ 这个唱段,此时漫天大雪,有一种悲壮和凄凉。“

——《八佰》戏曲指导郭聪。

明确了这些有源音乐,如何把有源音乐与配乐衔接好就成了于飞老师最重要的工作。

“比如影片中一个重要的镜头,南岸传来Eva的歌声,镜头一转,背后是一片火海。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这样的镜头变化用音乐如何来表达?在反复实验之后,我决定把Eva的声音做出扭曲变形的效果,与低沉的交响乐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开始讲述四行仓库里发生的故事。再比如升旗的戏,战士用军号吹奏的升旗音乐最后与配乐融合在了一起,随着升旗结束,有源音乐也停止了等等。”

英勇的“八佰“战士旋律用在“三小时“大战,“护旗“还有最后的冲桥段落。有象征意义的白马,出现次数不多,但是贯穿了全片,因此设立了一个“白马主题“,五度音程的动机设计也带有中国传统音乐色彩。

为了让参考音乐更加统一,于飞老师贴了很多《敦刻尔克》还有《血战钢锯岭》的替代音乐作为范例给导演做音乐阐述:

“敦刻尔克里使用了大量音乐音效化的概念,符合我对 ‘日本人’ 音乐要带有黑暗、压迫感的设定。《血战钢锯岭》的主题旋律部分深入人心,在影片重要的部分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导演非常认可这个方向,而且在沟通过程当中明确了原创配乐的创作方向,即日本人的部分音乐尽量音效化,给人造成压迫与不适感(采用八声音阶和大量的复合节奏、以及做大量的音效化设计)。”

“ 那么,《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additional music)的两位作曲,同时也是彼此熟识了十多年的好友、一起合作完成了《海王》的 Rupert Gregson-Williams 和 Andrew Kawczynski,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的作曲候选人——并不仅仅因为我和他们熟识多年。”

创作历程

明确了作曲人选后,于飞老师又有了新的顾虑: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中国历史事件,一部承载着沉重使命的电影,作为外国人,他们能真正理解、感同身受,而不只是当做一个挣钱的“活儿“来做吗?

于飞老师立刻给Rupert 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来表达自己的担忧,但作曲Rupert给她的回信令她十分意外。

“Rupert给我发了一张1937年他爷爷在北京的照片,原来令堂从小是在上海长大的。”

“为了这次《八佰》配乐的工作,Rupert翻看了爷爷的日记。1937年,他的母亲经常去上海,尤其是租界内。然而日记里对四行仓库的事件完全没有描述,因此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发出工作邀约之后长达三个月的磨合期内,他们密集聆听了大量的中国音乐。从民歌、戏曲到《黄河大合唱》、《上甘岭》,不断地向我提问、和我探讨沟通,如此的敬业态度让我心安。进入到音乐创作阶段后,Rupert和 Andrew的专业程度更让我钦佩,就比如对于鼓的使用——日本人进攻时的日本传统鼓怎么打,振奋人心的戏班中国大鼓怎么打,《八佰》片名的鼓声应该怎么做,戏曲小打以及各式各样日本鼓的素材应该怎样穿插使用,他们都有详细的设计和独到的考量。这样的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准为电影的原创配乐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片尾曲《苏州河》

《八佰》还有一大泪点:片尾曲《苏州河》响起的一瞬间。这首改编自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的歌曲,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电影里有一个战士在四行仓库里吹口琴的片段,当时他吹的就是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Air)的旋律。

这个片段来自拍摄时军事顾问的建议:

“ 88师是装备德式武器、接受德国军事训练的精锐德械师,他们平时训练演唱的军歌大量改编、仿写自欧洲民谣。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88军就在上海,之后陆续驻扎在无锡苏州地区。这些地区文教发达,传教士众多,用几段外国小调来体现88师官兵的 '特殊' 身份是合理及恰当的(有一场戏谢晋元的身后甚至可以看到一架钢琴)。”

“巧合的是,那首使用了伦敦德里小调的著名歌曲《DannyBoy》,讲述了父亲对即将从军的儿子的不舍和慈爱。想必旋律中的优美、悠扬和一丝淡淡哀愁,能够不约而同地唤起人们心中面对战争苦难而涌起的悲悯感吧。”

“也正因为影片拍摄时使用了伦敦德里小调的旋律,在《八佰》的结尾,我希望形成首尾的呼应,再次使用这个旋律。歌曲依然用口琴引入,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方式,像南北岸之间的对话,像生死两界之间的呼唤,更像是在炼狱战场上对和平的渴望与祈求。”

影片以握拳的特写镜头收尾,象征着生死两界的呼唤

波切利先生

于飞老师还和小编分享了自己为安德烈波切利先生录音时的一个小插曲:

“当时我在意大利为波切利先生录音时,是在一条船上,他当时带我上二层的加班,指着远方说:' 你能看见那边的山么?是不是周围都很美?' 。我的内心无比震动,我相信内心有光的人才能唱出这样的歌,表达这样的情感。而这,也正是我在制作《苏州河》时想传达给大家的。”

“波切利先生虽然看不到这个世界,而他柔软但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总能准确击中我们心底里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借由他和那英老师的声音把《八佰》这部电影带到全世界,再合适不过了。”

写在最后

2020年恰好是于飞老师进入电影配乐行业的第十年,“我真是用上了自己十年来积累的全部功力,是我当下的极致,但也期待自己的下一部作品。”

“对了,今年我还有另一部作品,献礼抗美援朝70周年,电影《金刚川》也马上要上映了,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小编预告:下一期,我们来聊聊《金刚川》电影音乐背后的故事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