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何兰芬曾三穿军装两进八一差点改行当飞行员90年跌宕人生如戏般波折传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4更新:2023-04-16 23:19:04

袁霞,1933年2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烟台市龙口市),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中国电影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总政老干部学院创作研究员。1948年考入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1955年底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调入空军高炮野战部队。1976年部队改建,复员到北京住宅公司当工人。1978年调回八一电影制片厂。代表作品有《永不消逝的电波》《苦菜花》等。获第7届索波特“为自由而奋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002期,内容有删改。

袁霞是多变的。她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何兰芬,是《苦菜花》中的赵星梅,是《风雨下钟山》中的张治中夫人,是《金铃传》中的兰英嫂……作为一名演员,她在影视作品中记录人生的悲喜沉浮,而她也如同自己饰演的很多角色一般倔强、坚毅、勇敢,生活中的每一次波折都是她不断突破自己的动力。

袁霞《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在童年时光中播种艺术

1933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廿八,刚过了雨水节气,胶东半岛上春意萌发,万物复苏。这一天,山东省黄县诸由观北村的一户五世同堂的袁姓之家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变得喜悦而忙碌。

这是一个女婴,他们为她取名“袁淑霞”。淑者,清湛也;霞者,赤云气也。1933年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都是多难的一年。长辈们对这个于乱世中出生的、眼睛清明深湛的女婴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幼年时期的袁霞

袁淑霞的祖辈世代生活在山东。数据显示,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有3000万人从中原地区历经艰险闯到关东地区,袁氏家族也是这3000万中的一部分。袁淑霞在1岁时,便跟随祖父母和父母到了辽宁省营口市生活。生逢乱世的袁淑霞,身体中也流淌着袁氏家族勇于追寻的血液。

已入小学读书的袁淑霞总是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每有空闲,便与同学到电影院看电影。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让年幼的袁淑霞痴迷,但更令她感兴趣的,是那些扮演无数人物、演绎不同人生的演员。她的心中,有了一束光——成为一名演员。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后,为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对东北人民的奴化教育。日伪当局通过建立“新学制”、强制开设日语课、增加学校的日本教员等手段,实行殖民教育。袁淑霞所在的小学有很多日本教员,他们每天拿着藤棍在学生面前飞扬跋扈,令袁淑霞十分厌恶。

1943年,10岁的袁淑霞跟随父母回到山东老家。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来到村子里,建立了民兵组织、妇救会和儿童团(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12岁的袁淑霞加入了儿童团。

袁霞旧照

当时,渤海军区文工团常常在袁淑霞家附近演出进步歌剧,宣传革命。袁淑霞对表演的热情被歌剧演出点燃了,她经常不知疲倦地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去看表演,《白毛女》与《血泪仇》这两部歌剧给了她深深的震撼,她看了一遍又一遍。

很快,村子里开始兴办剧团,剧团的成员主要是村里的年轻人和学校的学生,袁淑霞参加了《打渔杀家》《两种锣声》《血泪仇》《改邪归正》等剧目的演出。她站在舞台上,一点也不胆怯,总是很快入戏,全情投入,演至悲伤处更是声泪俱下,令观者动容。年幼的袁淑霞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探寻表演的道路。

袁霞旧照

在舞台战地上向下扎根

1948年,刚满15岁的袁淑霞已是亭亭玉立。这一年,胶东地区最大的文艺团体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到袁淑霞所在的学校招生,凭着优异的天赋和对文艺的喜爱,袁淑霞考上了文工团。考上文工团,意味着要远走他乡。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袁淑霞如她的父辈一样,用自己的双脚离开家乡,踏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前往文工团的路上,袁淑霞与同行的同学曾借宿在一位老太太家。老太太家中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干部,她听说袁淑霞和同学要去参加文工团,便建议袁淑霞将名字改为“袁霞”,并将袁淑霞同学的名字也改成两个字。袁淑霞和同学非常高兴,赶紧点头应允。

从此,“袁淑霞”成了“袁霞”。

15岁的袁霞(左)与同学合影

信心满怀的袁霞在初入文工团时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她只会说家乡方言,团长要求她必须学会国语。袁霞的家乡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倔强且聪颖的袁霞暗暗给自己立下目标,通过刻苦练习,她的国语进步很快,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在几个老乡之间传播开来。

因为年纪小,袁霞没分到角色,只能扮演群众演员,但她始终一丝不苟,认认真真。除了跑群众,她每天还要去舞美队搬道具、布景,跑前跑后。每场演出布完景后,她就退到幕后细心观摩老演员们的演出,一边看一边琢磨他们的动作、情绪、语调,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技巧。

在山东胶东文协文工团的袁霞

1950年春,袁霞随团调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穿上了军装,当上了文艺兵。在那里,多才多艺的袁霞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参演了《王秀鸾》《英雄阵地》等歌剧,表演流畅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袁霞在舞台上不断积淀成长,她的青春期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生,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袁霞随剧团到位于安东市(今辽宁省丹东市)的空军前线部队演出。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空军女飞行员开始进行训练,袁霞被组织安排到女飞行员的队伍中体验生活。超高的领悟能力和冷静沉着的性格使她在驾驶飞机的训练中脱颖而出,负责带她的教员甚至诚恳地希望她可以改行做飞行员。但一心热爱演戏的袁霞并未听从教员的建议。

随团调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的袁霞

1952年,袁霞又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担任团长的抗美援朝空军前线部队去锻炼。鸭绿江畔、战争前线、军队生活,让袁霞看到了生死离别,更看到了国家的精神、战士的无畏。她从一个怀揣文艺梦想的青春少女,成长为一名奔赴在前线的战士。

1953年,袁霞回到话剧团,参演了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1955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由北京迁至南京,刚刚怀有身孕的袁霞因家庭原因未能跟随剧团离开。1955年底,袁霞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文艺行业,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做了一名职员。

袁霞一家人合影

在光影人生里向上成长

1956年,袁霞得知八一电影制片厂将成立演员剧团,正在招生。她那颗原本沉郁的心,瞬间变得舒畅。“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岁月匆匆,那个曾经喜欢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小女孩虽已为人母,可不变的,是她对文艺梦想的执着追求。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招考演员的考场上,袁霞唱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王大妈要和平》,朗诵了一段《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跳了一支新疆舞,最后表演了自己编写的小品《买火车票》。她以自然生动、声情并茂的表演打动了考官,顺利地成为一名电影演员,第二次穿上了军装。

袁霞旧照

1956年,袁霞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激战前夜》。在舞台上演了8年歌剧和话剧的袁霞站在镜头前却十分紧张。她拼命地沉入角色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拍摄任务。

袁霞在电影《激战前夜》中饰演周洁

1958年,袁霞出演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饰演地下工作者何兰芬。在王苹导演的指导与孙道临的引领下,袁霞懂得了在演戏中“进入规定情境”的重要性。她不再紧张,而是学会了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一刻,在表演中真实地去感受。这使她一生受益。该电影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袁霞则被评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先进生产者。

袁霞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何兰芬

袁霞外表清丽,戏路多样,留下了太多经典的银幕形象,比如《金陵传》中的兰英嫂、《县委书记》中的县委书记之妻、《奇袭》中的游击队长朴金玉,比如《鄂尔多斯风暴》中的巴达玛、《带兵的人》中的连长妻子、《苦菜花》中的赵星梅……袁霞的每个眼神都有故事,每个角色都是角色本身,而不是她自己。

袁霞在电影《奇袭》中饰演游击队长朴金玉

袁霞在电影《带兵的人》中饰演连长妻子

袁霞在电影《苦菜花》中饰演赵星梅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1966年,一切电影都停拍了,袁霞主动申请到基层部队去体验生活。1970年3月,她和丈夫被批准到内蒙古的一支空军高炮野战部队工作。她工作勤勉,为人踏实,很快由宣传科干事升任文化科副科长。1971年,她随中国筑路工程队援老抗美,深入异国他乡的老挝境内,经历了2年多的战地生活。1976年,袁霞所在的空军高炮野战部队改建,她被分配到山西的空军部队担任文化科长,但她的两个孩子在读小学,而部队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无法去学校。

在空军高炮野战部队工作的袁霞

袁霞矛盾极了,她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可她也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最终,为了家庭与孩子,袁霞离开了生活了近7年的部队,复员回到北京,在北京住宅公司器材库做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百转千回才是生活。1978年7月,袁霞凭借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南斯拉夫举办的第7届索波特“为自由而奋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个月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科长拿着商调信找到北京住宅公司的负责人,希望将袁霞调回八一电影制片厂。1978年9月,袁霞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几年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三次穿上了军装。

袁霞旧照

“我这个退了伍的老兵,又将穿起军装,回到那可爱的、我生活了30年的军队!我这个改了行的演员,又将继续战斗在我日思夜想的岗位!前路如何?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付出加倍的辛劳,即使是晚霞,也会给人带来光辉!”在将要返回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时候,袁霞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即将重返八一厂有感》。

重返八一电影制片厂后,袁霞生动塑造了众多角色。1979年,她在话剧《救救她》中饰演女主角方媛;1980年,她在电影《花枝俏》中饰演一位英雄母亲;1981年,她在电影《螺旋》中饰演石嫂;1982年,她在电影《红线》中饰演一位地下工作者,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饰演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的夫人洪希厚;1983年,她在电影《再生之地》中饰演瑞芬;1984年,她在电影《失去的歌声》中饰演一位教师。

袁霞在电影《花枝俏》中饰演一位英雄母亲

袁霞在电影《失去的歌声》中饰演一位教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即使在晚年,袁霞也依然以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拓新的人生征程。

1988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之后,袁霞始终活跃在荧屏上,参演了《趟过男人河的女人》(1995)、《刘胡兰》(1999)、《马本斋》(2000)、《百姓》(2000)、《大汉悲歌》(2004)、《封神榜》(2005)、《大宋提刑官2》(2007)等50余部电视剧,还参演了很多舞台剧。

袁霞在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中饰演山杏娘

1997年,袁霞在拍摄电影《红嫂》时,于深秋季节冰冷的水中坚持表演;2017年,84岁的袁霞在电影《你若安好》中饰演一位医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多次谦虚地向医生请教,观察医生的日常举止。

袁霞在电影《你若安好》中饰演一位医生

离休以后,除了拍戏、旅行、偶尔和老伴出去钓鱼,袁霞还到总政老干部学院学习书法和绘画。“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我姐姐手很巧,喜欢描红,我受了她的影响。但是我参加文工团以后就没有机会画画了,我常常到文工团的美工队看工作人员画静物。”她在日本展出的多幅字画被日本友人收藏,她的20余幅作品被收录到《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全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墨宝收藏指南》等书中。

正在作画的袁霞

在70余年的表演生涯中,袁霞形成了质朴、自然、真实、含蓄的表演风格。2017年,历经岁月洗礼、满头银发的袁霞荣获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三穿军装,两进八一,袁霞的人生就像一出戏一样曲折而传奇。幼时便热爱表演的她,一生都在坚守表演梦想,即使中间遭遇了阻隔和困顿,她也从未放弃。她是德艺双馨、坚强乐观的女演员,也是迎难而上、守护自己梦想的女战士,她是人们心中那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袁霞(右三)荣获第16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