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八子的电影「关于电影八子」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0更新:2023-04-16 23:46:37

血性的英雄史诗

作者:邓涛

《八子》完成了中国电影关于红军时期战争场景的壮烈书写,构建出此类题材自我进化的范本。

高希希导演众多的经典剧集已经形成对国内观众覆盖式的影响,电影对他本人来讲具有重构性。影片《八子》从真实故事基础上提炼与延伸的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在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军的大背景下,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集中体现了老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崇高的品格。《八子》叙事的轴心是良知、责任与担当,狂飙式的高强度战争场景再现,在逼真地代入感中,生死就在眼前,隐忍着生命的痛觉、泪水,这是灵魂的惊动,一个家庭的悲壮在战场上闪烁出巨大的光芒。

观众依然保存着对高希希电视剧作品的热情,用另一种目光审视他的电影,目光是挑剔的,严厉的。他努力颠覆个人的风格印记,解决眼前的一些障碍,高希希充沛的试验精神,挑战自己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与观众都在《八子》影片中接受一场盛大的洗礼。关于历史话题,影片着力打破平面的脸谱化格局,国际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介入,摒弃惯性的教条和创意,消除代际差异,在原汁原味的战争美学中塑造人性的屹立感,精心描绘红军下级军官和战士的集体肖像,契合了当下社会的观影心理。

战争的残酷、坚硬度与亲人、战友之间的温存,个人命运以及铮铮铁汉的柔肠铺展出鲜明的视觉反差。一些情节设计、隐喻丝丝入扣,硝烟密布的天空,八条红肚兜飘散下来,荡漾着英雄主义的悲悯;从小就在长兄大牛背上的老八满崽,在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之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大牛再背背他,这种情感的蓄力放在了整个影片最后,满崽背起奄奄一息的大牛向生奔跑;大牛复杂的眼神糅杂着痛、疲惫、怜爱和坚毅,这是一道直穿人心的目光……影片恢宏的感官冲击弥漫着血性、阳刚、激烈、真实、悲壮的气息。

高希希从程式化的叙事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主旋律战争电影新的可能性,那些痛切的记忆再次升腾,使信仰的光辉更接近泥土和人性。

走出影院,我记住了故事里的每一个人

作者:李滇敏

上世纪30年代,瑞金沙洲坝村民杨荣显把自己的八个儿子都送到了红军队伍上,最后全部牺牲。

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几年前,赣南采茶歌舞剧版的《八子参军》,被深深打动,如今,它又被搬上了大银幕。高希希会怎样来讲述这个故事呢?

6月21日,笔者走进了影院——

果不其然,高希希导演把自己擅长的战争叙事用到了极致——他把整个故事放在战场上来讲述——一场接一场、环环相扣的战斗,超过80%的战斗场面,4000多处的炸点,震撼的特技……在这种紧张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氛围中,他冷静地叙述着——阵地上,排长杨大牛死死地拉着中弹的老五,想把他拉进战壕,敌机来了,老赵猛地把大牛扑倒,老五牺牲了。激战过后,杨大牛孤独地蜷缩在阵地上,把弟弟的红肚兜紧紧地抱在胸口,他没有眼泪,却让人感到无言的悲伤。他用匕首在小臂上拉出一道口子——那上面已经有五道结痂的口子——每一道口子,都是一个牺牲的弟弟,每一道口子都让观众剜心地疼……几分钟的叙述,简洁而悲壮地交待了六个弟弟的牺牲。

在包扎所,大牛邂逅了八弟满崽,叮嘱他回家伺候娘。可满崽却找到阵地上,他要换大哥回家,因为伺候母亲是长子的责任。兄弟俩争执不下,最后一起留在了战场。杨大牛接收弟弟这个新兵时是百般纠结的,可是,在弟弟成为一名战士之后“临阵脱逃”时,他追上来举枪便射却是毫不犹豫的——这矛盾和坚定的对比让人有瞬间的错愕,转瞬又被它打动。

最感人的是两处兄弟互相“背”的桥段:完成阻击任务后,他们意外地发现了敌人的炮营,为使主力部队免受损失,杨大牛决定率领全排端掉这个炮营。满崽自告奋勇去给主力部队报信——兄弟俩都知道彼此的危险。在分别时,弟弟跃上了哥哥的背,大牛像小时候一样,宠溺地背着弟弟过了河——兄弟俩就这样彼此鼓励、彼此祝福,或者还有告别的意味……

影片的最后,大牛中弹倒在桥上,命令满崽炸桥,弟弟拉响了手榴弹,却冲上了桥,背起了重伤的哥哥。桥被炸毁,当银幕上两条红肚兜飘起来,观众泪目了。

满崽的成长是这部电影的另外一条故事线:

没能把哥哥换回来,自己却顶上一顶军帽留在了阵地上。一个十八岁的普通青年,面对战争的血腥,他胆怯。神枪手李大山的神勇和无畏让他受到了鼓舞,而当李大山牺牲在他面前,他再不能容忍自己的怯懦。撤退途中,发现了新的敌炮营,他主动请缨前往送信,这时的满崽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炸桥那一场戏,是兄弟情的升华,也是满崽这个人物塑造最丰满生动的一笔:在桥头绑好炸药,满崽在等待哥哥冲过吊桥。可是,哥哥中弹了,为了主力部队,必须炸桥,这是战士的选择;可是,不能让受伤的哥哥和桥一起葬身谷底,这是弟弟的选择。于是,他拉响导火索,冲上桥,背起哥哥……

当年,多少苏区青年,甚至十四五岁的少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这些苏区青年和满崽一样,在严酷的战争中成长,在严酷的战争中牺牲。满崽的故事,就是他们成长的写照。

这部电影中人物并不多,但难得的是每一个人物都是出彩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杨大牛和满崽这两个人物无疑是打动人心的。大牛在痛失六个弟弟后,面对剩下的唯一的弟弟,内心的纠结,演员邵兵的把握堪称精准。而在完成任务准备撤离时,面对突发的情况,他的选择,让人看到了一个苏区“长子”的担当。满崽的塑造亦是成功的,他怯懦和勇敢都让人感动——战场上的成长是最残酷的,也是最动人的。

又帅又酷的神枪手李大山,带着几分时下偶像剧中的“霸道总裁”的气质,这是在红军题材的电影中不多见的人物类型,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丝毫没有违和感,反倒成为电影“圈粉”的一大因素。

善良、细心,还带着几分“狡黠”的老赵是这支队伍中父亲般的存在。他关心每一个战友如同关心自己的儿子。在打通地道、钻入地下、准备炸毁敌炮营的弹药库时,地面潮湿,导火索无法点燃,他爬回炸药旁边,镇定地点燃炸药,还不忘幽自己一默:“盗了一辈子墓,没想到临了,挖个坑把自己埋了。”这个人物会让我们想起诸多艺术作品中的红军老班长,但又不同于从前那些高大上的形象,他是独特而鲜活的这一个。

邹有庆的标志性台词是:“你要给咱们排留下几颗种子!”每一次任务都有战友牺牲,一个排几乎拼光了,他心疼,所以,每一次面对新情况,杨大牛为保全主力部队,选择以己之寡去搏敌之众时,他总要争辩“这不是我们的任务”,但是,即便有抱怨,他总是拼尽全力执行命令,直至拼死战场。

我想说,高希希奉献了一部不一样的红军题材的电影,除了特技和炮火带来的“超燃”的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一个老故事的全新表达,和一群与以往我们所见的不太一样的英雄。

电影《八子》

赣州市影视协会部分会员观后研讨会发言摘要

//

视听盛宴 心灵洗礼

//

作者:钟瑞龙

将近两个小时电影《八子》,全程无尿点,全程肾上腺素飙涨,一气呵成的战斗接着战斗,冲突接着冲突,让人目不暇接,不觉其长,但觉其快。有这种感觉,这就说明电影是相当成功的。

成功体现在一是编剧。大量的篇幅集中用在细节的展示和表达上。消弭了历史疏远和隔离,亲近了人心的共性与认知。电影不是讲党课,电影不是讲党史,而是直指人心的,触动人心和撼动人心的。《八子》95%以上的篇幅都在战场,但是家与国,兄与弟,生命与信仰,血脉和亲情都在战场上得到充分的,超然的演绎与诠释。笔者曾经造访过众多革命旧居旧址,瞻仰过数不尽红色文物,甚至也记录拍摄过很多红军标语,但是等到全片临近结束,历经将近两个小时的心理酝酿,当银幕上出现斑驳的红色中华报,古老民居墙上的红军标语,带给我的,仍然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是异样的神圣和感动,我想这就是《八子》电影的成功。

成功体现在二是技术。四千多个炸点展示的烟火、光电音效技术炉火纯青;全片叙事都在昏暗雾漫的场景中展开,充分衬托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残酷和激越甚至迷惘;主要人物始终满脸硝烟混杂着淤泥,精湛的化妆技术带来的是特有的战场质感;三维数码技术日趋精进,以至于开场满仔用都野猪的画面已经过去,观众还在疑惑,这野猪到地上是真的还是假的,这镜头到底是怎么拍的。最后的藤桥,一会横挂在高山峡谷之巅,一会的真实特写,虚实相间已经做到真假难辨。从电影技术制作来说这是赣州本土题材电影创造的一个新高度。这一高度足以使得《八子》成为长达120分钟的视听盛宴。

//

关于电影《八子》的几点感想

//

作者:袁源

1、影片的战争场景无论从拍摄还是特效,都达到了《集结号》、《战狼》等优秀国产影片水平。

2、建议影片在推广宣传上要精准到受众群体,要巧妙的将大荧幕的优秀内容转化到移动端小屏幕上推广,特别是要加大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群体的宣传推广,让大家了解红土地上这个可歌可泣的伟大故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3、建议高位推动,将影片的经典片段转化为红色主题教育知识问答,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推广,在全国宣传赣南的红色故事、弘扬苏区精神。

4、借鉴优秀国产影片、电视剧在新媒体的持续热度宣传,将台前幕后的花絮故事制作成小视频、短文章,在本土主流新媒体平台和如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等优质流量平台进行连续推广。

//

“苏区精神”战无不胜

//

作者:丁忠

作为一名革命老区的观众,从电影《八子》开拍的消息出来后,就已经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市了。前天晚上,终于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了。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我是看过几遍了,对故事的梗概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依然感到十分地震撼。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荷尔蒙的气息。在现代战争电影中,长镜头的大量运用能够非常真实地还原战争的惨烈和艰苦卓绝,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叙事手段。在电影《八子》当中同样如此,比如满崽与野猪搏斗,大牛带领全排战士坚守阵地打阻击战,等等,里面都有大量长镜头的运用。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八子》当中体现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比如“坚定信念”,杨大牛、邹有庆、李大山、老赵、满崽等这些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地粉碎敌人的进攻而毫无畏惧,就是他们内心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将来一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比如,当他们得知白狗子准备了大炮来伏击红军大部队,而团部却毫无察觉,杨大牛在明知全排战士已经所剩无几,且已经完成了上级交待的既定任务的时候,不顾邹有庆苦苦哀求“给排里留几个活种,别全打光了”,依然为了大部队,不惜牺牲全排力量来保全大部队,而邹有庆他们一旦在排长作出决定之后,尽管心中有万般的不舍,却仍然能够全力以赴去执行命令。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共产党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有这种精神,所以才能最终战胜一切来犯之敌,苏区时期反围剿是如此,红军长征是如此,现在我们反对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同样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不足的话,我就觉得这部电影两个小时显得还是短了一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尤其是我们这种看过了歌舞剧《八子参军》的观众,看过之后虽然说感觉上很爽,但是总觉得少了看歌舞剧过程当中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如果说能够再延长半个小时,比如说把满崽与兰花的这条感情线再拉长一点,杨母与八个儿子之间情感碰撞的戏份再做足一点,整个故事或许就能够显得更加丰满一些。这样的话,就不仅是全程无尿点,也更能够戳中观众的泪点,激发起大家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认同感。

//

合格之上,未来可期

//

作者:穆宇清

这是一部,真正故事脱胎于赣南,主题与赣南血肉相连的本土电影。而不只是在赣南取景,选用了一些赣南演员、或者元素的,自我高潮的“本土”电影。而且,有足够的看点让观影者能够坐下来,从头看到尾。这一点来说,已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从音效和画面来说,影片呈现了当代电影工业技术的较高水平。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弥漫、血脉贲张。色调浓墨而不刻意重彩,质感出色;战争场面写实、悲壮,氛围营造浓郁。

从故事和表演来说,群像戏可谓各有特色,能够让人有记忆点,同时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尽管在故事逻辑上,由于叙事的断裂和影片节奏等原因,有损观影体验,仍不失为具有可看性的电影。

纵观全片,不能说没有遗憾之处,但也正因为这是第一次用现代电影艺术来呈现赣南的红色故事,有遗憾的尝试,为未来打下了一个更高起点。

《八子》对于赣州人民的意义不言而喻,也对我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赣州这块红色土地真正家喻户晓的宣传方向有了良好示范作用。可以想见,在未来,会有更多文艺工作者把目光投向赣州,会把我们曾经敝帚自珍的赣州故事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八子》的出现,正是一个信号,会让更多人投入到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工作中去。

编辑:谢东宸

编审:郭传城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