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 卓别林「巴斯特基顿齐名卓别林演了一辈子喜剧却从未真正笑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04更新:2023-04-17 01:56:41

谈到全世界最具盛名的喜剧大师,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查理·卓别林”。但在小编心目中的喜剧大师却是与卓别林齐名的——巴斯特·基顿。可能大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是如果看过成龙大哥早期的电影《A 计划》,那么就会知道基顿绝对算得上是他喜剧动作电影上的启蒙大师,大哥在多部影片中致敬,甚至许多桥段大量戏仿或模仿巴斯特·基顿。

诸如:《A 计划》里的这组镜头,成龙坠楼冲破一层层的窗台,坠楼镜头借鉴的默片时代巴斯特 · 基顿的《三个时代》。

在《A 计划》续集,有一场戏是牌楼倒下,因为成龙的站位精准,没有被砸到,这个镜头致敬的是巴斯特 · 基顿《船长二世》。

有人比喻巴斯特 · 基顿和卓别林,戏路就像是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成龙和周星驰,一个是动作喜剧,一个是表演喜剧。

但要论及巴斯特 · 基顿和卓别林的区别;

费里尼说过:“卓别林试图扮演一个孩子,而基顿本身就是一个孩子。”

巴斯特·基顿于1895年10月4日出生在一个杂耍艺人世家,那时父母正随一个Medicine Show团(一种靠卖江湖假药为生的剧团)表演于随着父母到处奔波,从4岁开始就登台演出,基本没有上过学,他唯一的一次小学经历只维持了一天,因为他用在剧团里学来的俏皮话回答老师,结果被赶出了学校。

1917年,基顿因为父亲的暴躁而分崩离析,基顿离开了父母,拿着40美元周薪跟随Fatty加盟了Comiques Films公司,从此结束了剧团表演,开始了电影生涯。1918年,基顿应征入伍参加一战,在欧洲战场成了劳军演员,1919年,一战结束,他回到纽约,回到了Comique Films,正式出道电影界,那一年,他21岁。

作为“冷面笑匠”,他面目平静,却爆发力十足;他身材矮小,却灵活机巧。以平和的气质和缺乏面目表情的表演出名。但是在电影中的形象,却是有点懦弱的。

����他不是硬汉,也不敢以硬汉示人,却经常做些连硬汉都不敢尝试的事情。他的枪法很差,甚至有时候会将背后的人射杀。他曾经一度是富翁,但是当身后那群争做他太太的女士穿起各式各样的婚纱,如美洲野牛横冲直撞地向他扑来时,他吓破了胆,只好从陡峭的山崖滚下,以躲避这场疯狂的婚礼。

他去过冰雪覆盖的阿拉斯加,在那里他有一位出轨的爱人。他曾经拥有一艘大船,而那艘豪华游轮却迷失在茫茫大海……他加入黑社会,他制造煮蛋器,他在拳击台上拼过命,也被印第安人用火烤,他穿越过石器时代,也在玉米田里做过稻草人。他上天入地,从古到今,几乎无所不能。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的喜剧,半壁江山是他的。

其喜剧形象区别于卓别林表情丰富、动作滑稽的流浪汉夏尔,显得生硬、呆滞且死脑筋。哪怕是和女主角亲热的戏份,他的神情也凌然肃穆,几乎毫无激情。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却往往处于一种滑稽的情境下却不自知,从而创造一种“反差”的喜剧效果。

《将军号》(1926)是基顿最杰出的佳作,也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默片之一。法国《电影手册》评出的“世上最美100部电影”中,《将军号》位列第十八,足见其质量之高。同时这部作品也是默片时代最烧钱的作品,史上最贵一个镜头,42000美元。

这部影片即使放在现在看,其精巧的动作设计、恢弘的场面调度、张弛有度的剧情把控,依旧令人赞叹。基顿扮演的将军号火车司机,虽然身材弱小,但灵巧机变,足智多谋,敌人的追逐中游刃有余地取得先机,火车追逐的动作场景令人屏息。

《福尔摩斯二世》(1924),也是基顿最受影迷推崇的影片,也是常年高居豆瓣喜剧前五的影片,圈内影迷影评人一致奉为神作的影片。许多人就是因为这部影片才开始知道这位天才,确实,基顿是一位天才。

在电影中,基顿扮演的福尔摩斯二世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与犯人斗智斗勇,最终也拥有了抱得美人归的团圆结局。在这部影片中,现实与梦境、现实与电影、电影与梦境之间把控精准,既有现实、电影、梦境的三重互文文本,共同讲述了被冤枉盗窃的基顿最终昭雪的故事,又不乏奇观,如基顿在看电影时产生幻觉,将自己代入影片时的一组剪辑,以及梦见自己成为福尔摩斯二世后的惊险冒险,都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基顿的电影长篇还有《我们的待客之道》(1923)、《大航海家》(1924)、《七次机会》(1924)、《小比尔号汽船》(1928)等等,他那张面无表情的脸辉煌了一整个二十年代,不同于卓别林局限于小人物的表演,基顿既可以演绎小人物生存的艰难辛酸,又自带一种独特的贵族气质,演起来贵族、乡绅、知识分子也毫无违和感。

值得一提的是,基顿在业内以亲自上阵而著名,他使用替身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为数不多的使用替身的时候,据说是在《大学》里,他需要使用撑杆跃进二楼,于是就找来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撑杆跳高冠军完成的这一动作。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由于《将军号》的票房失利,基顿接受制片人的建议加入了米高梅公司,却因此失去了自主权和自己的技术班底。没有了即兴表演,不能亲自设计笑料,严格的拍摄日程及预算控制,再加上严重酗酒,使得这位创作型人才逐渐消磨得光华全无,而其作品也从高质量高自由度并具有深刻个人烙印的伟大影片逐渐沦为一般喜剧。

一个天才终究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周薪从 3000 美金降到 100 美金。此后的基顿再也无法重回二十年代的辉煌,而他自己也如同茂瑙、弗里兹.朗等一干导演一样,成为了好莱坞大制片厂消磨个人风格导演的牺牲品。

1952 年,卓别林自导自演《舞台春秋》,卓别林请来了巴斯特 · 基顿,两人合作了一段戏中戏。那一年,卓别林 63 岁,巴斯特 · 基顿 57 岁,这也是两人同为默片时代最伟大喜剧演员及导演的查理.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破天荒地同台演出,也是生平唯一的一次合作。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这本应成为两大喜剧之王同场飙戏的影片,基顿的戏份却少得可怜。据说由于他在其中的表现太过于精彩,使得身为导演和主角的卓别林生怕被抢走风头,于是在后期故意删减了基顿最精彩的几场戏,来确保自己第一主角的吸引力。

基顿作为一位完美主义,也是一名天才的电影人,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幽默电影大师,也不可以让他屈居于配角。

多年后,奥斯卡记得他,在颁给他终身成就奖后,基顿老泪纵横,但他唯一想干的依旧是想拍片子,可惜,年迈的身体却不允许。

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顿逝世,他身后,留下,那张企图微笑的脸。这位伟大而又勤劳的演员、导演永远的告别了人世,他留给后人的财富,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沐浴着一代又一代的喜剧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