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张芷瑈「76岁触电演电影82岁演话剧旅加华人作家张芷美万蓝从中一点儿红」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43更新:2023-04-17 04:15:27

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华舆讯 据加拿大七天报道,在用法语写的书《蝶变》的前言《我的选择》中,她写道:我已经80多岁了,与其说80,不如说我过了4次20春。我活在每一个当下,不管是长是短,是起点还是终点,我选择出发……

万蓝从中一点儿红

——作家、演员张芷美

这个标题是从张芷美2008年在“七天文汇园”发表的连载文章《一束红中一点蓝》得到的启发。从2007年春天张芷美参加七天(读者)俱乐部成立大会到现在,12年过去了,她丰富多彩的生活一直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时时追踪她的脚步,无论是感动魁北克的捐赠,还是75岁到魁北克人家里学法语,76岁触电演电影,82岁演话剧,到写书、出书……都让我们“听”到了那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的跳动,让我们看到了那高尚灵魂所闪现的理想之光。

感动魁北克

2007年7月13日第52期《七天》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让中华绣艺在魁北克绽放光芒》,详细记述了张芷美向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捐赠700多件中华绣品,博物馆以此为契机做了一个特殊的展览的故事。

那是当地时间2007年6月28日的下午,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这座古色古香的花石小楼,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洋溢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张芷美身穿旗袍,气度高雅,被魁北克当地人簇拥着,赞赏着。她的银发在夕阳和镁光灯下闪耀,她的笑容比胸前人们捧送给她的鲜花还要夺目。那一天人们都在谈中国、谈刺绣、谈张芷美。

张芷美无偿捐赠的是自己多年收藏的中国晚清时期和民国初年的民间珍藏绣品。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像这样价值无量的宝贵捐赠非常罕见。她哽咽着对《七天》说:所有魁北克人都会和她自己一样,由于张女士的慷慨行为和这些饱含历史的绣品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她说,张芷美曾告诉她,这里有许多从很小就被领养过来的中国小女孩,现在她们都是道道地地的魁北克人了,希望这些孩子将来都有机会到这里看看,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知道自己来的方向,来的路。

Muriel Duckworth是世界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加拿大妇女之声”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她已经98岁了,行走不便,要依靠助行车。但是当她听说了张芷美的捐赠行动之后,坚持让女儿开车两个多小时去参观展览。她一再说,张女士作了一个Wonderful(惊人美妙的)的决定。这些展品太珍贵了,如果卖给收藏家,可以make a lot of money(赚很多的钱)。现在它属于全人类了,是大家共同的财产,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中国的历史文物,了解到中国更多的故事。

记者问张芷美为什么要把这么宝贵的收藏捐给这么个小博物馆,她回答说,也曾有人建议她捐给纽约的大博物馆,那样个人的名声会更加响亮。但是她认为,魁北克是自己的第二故乡,魁北克给了自己一生中最舒心的时光,她理所当然要对魁北克作出回报。

那天展厅里挤得满满的,人们需要小心地错身转身以避免碰到展品。其实当天展出的只是张芷美赠品中的一小部分,共200余件,主要是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晚清和民国初期民间的刺绣服装和配件,其中有达官贵人的绣花礼袍,有趣味横生的稚童虎帽,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三寸金莲和千奇百怪的护手、护耳、肚兜等小物件。这些展品不光彰显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心灵手巧,而且反映了她们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凡是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舍不得很快离去,他们或小声交谈,或凝神细想,因为那活灵活现的虎头,那栩栩如生的彩凤,都像是刚刚来自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古国,令他们想知道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张芷美接受七天传媒采访(2019)(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饱含爱的收藏

说起这些绣品的收藏动机,张芷美说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她碰巧在1997年被魁北克的公司派去中国太原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工作了五年;碰巧到了周末就百无聊赖;碰巧有个出租汽车司机拉她去了南宫的古玩市场,使她有机会开始收藏。说到必然性,张芷美有点动情,因为这与她的母亲有关。她自幼备受爱好刺绣的母亲宠爱,出国时,母亲曾经送给她一幅自己亲手绣制的鲤鱼挂画。几个月后,母亲就与世长辞了。张让张芷美对中国的刺绣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

在那五年中,她几乎跑遍了太原所有的古玩市场、大小地摊,还遍访了当地的古玩商和收藏家。对古代绣品的痴迷使她成了当地知名的收藏“大腕”。谁有了好货色,都会主动找她兜售。“这些收藏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她说从来没有计算过。在记者的“启发”下,她说,反正那五年间,每个月的工资很大部分都“扔”进去了。有时候,身上带的钱不够,还要赶快跑银行取。

“您难道从来不还价吗?”记者好奇。

“当然会还价,但是时间长了,我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人家也知道我是行家,也不会瞎要价。”张芷美指着墙上的挂饰说:“你看这一对绣片,是用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扎眼打结,用金线绣成的,永不褪色,人家开口3000(人民币),我就没有还价,我知道这是个公道的价钱。还有时,人家也看出我实在是太喜欢了,价钱也就压不下来了。”

这些绣品的真正价值是无法计算的,这里面包含了张芷美太多的劳动与心血。她每买回一件绣品,都要先将尘土抖掉,再铺上湿布,然后小心地用熨斗压烫,一方面吸出脏东西,另一方面使其平整。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原本那些不大起眼、甚至脏不啦叽的东西就洗心革面,身价百倍了。

▲张芷美接受七天传媒采访(2019)(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细看这些绣品的种类和图案,从衣服到鞋,从肚兜到童帽,我总觉得它们将我带进另一个世界,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和故事。我在周末欣赏它们,常常令我废寝忘食、如痴似梦。我想到,那时候的女人没有文化,她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把对丈夫、对孩子的爱一针一线地浸透到刺绣中去,连护耳罩和苍蝇拍都要绣出美丽的花样。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绣品,人家说叫护手,我起初以为就是手套,但经过深入研究我明白了,这是专门给有钱人家的小姐纳鞋底用的。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大门大户的小姐也要做针线活儿,可是她们的手娇嫩,经不起线绳的拉磨,于是就有了这种护手,老百姓的女人是根本不需要的呀。你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故事。”张芷美满怀感动地说。

她将部分绣品镶上同样可做收藏的老镜框,再配上合适的底色,挂墙上就成了极富文化底蕴的装饰。后来在当地蔚然成风,人们有样学样,致使绣品价格疯长。张芷美说,她还买书来读,并请教专家,收藏绣品的兴趣也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等到最后项目完成该回加拿大了,她这才意识到数量竟是如此之大,光是整理打包装箱,就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高贵的心灵

张芷美好不容易把“心肝宝贝”们弄回来了,可是怎么安置它们呢?怎样才可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呢?

她最初的想法是开店或者上网卖掉。但是每次说到卖,她的心里就觉得“不对劲儿”,她捂着胸口说:“如果这样零星地卖掉了,就会失去收藏品的完整性。”

▲张芷美在自己家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后来她想到了博物馆。“魁北克的这个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却是专门收藏纺织品的博物馆,他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来我家里看东西的时候,带着手套,一件件地照像、登记,编号写标签都用铅笔,扎个针眼都小心翼翼地,生怕损坏了绣品。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也很放心,就像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了可靠的人手中一样。”

张芷美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件收藏,经过博物馆人员的清点登记,她才知道是将近900件。她捐出了700多件,自己留了一部分。“我真心喜欢,所以时不时地还要拿出来看看,”她笑着说。

记者问:做出这样大的牺牲,会不会有些舍不得。张芷美缓缓地说,当她作出这个决定后,反而觉得心里一下子豁亮了,像是完成了一件自己理想中早就想做的事情。“第一,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儿。从文化背景上讲,我热爱艺术,不忍看这些东西默默无闻地消失掉,我高兴自己终于给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归宿。第二,自己双手空空地来到加拿大,这些年一直非常顺利,加拿大给了我很多,我也一直想给回一些。”当然她也坦承,当眼看着人们一箱箱地把这些自己精心挑选、细细收藏的珍品拿走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在展厅中,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除了“marvelous”,就是“noble heart”。一位穿着很得体的妇人坦率地对《七天》说:“要是我,我绝对舍不得,我会留给自己的孩子。Madam张(女士)有一颗高贵的心。”

▲张芷美做客七天编辑部(2019),与七天传媒主席尹灵(左)合影。(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富有的人生

价值连城的宝贝说给就给出去了,张芷美是不是一个出手豪阔的富婆呢?正相反,尽管她出身大家望族,小时候是泡在蜜罐里的,但她年轻时家里甚至没钱供她继续求学,以至于不满16岁就被迫瞒了年纪参加工作了。那是在1951年。后来经过多次“下放”劳动、又经过多次“运动”挨整,她说自己从十几岁以后就从来没有富有过。但奇怪的是,她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贫穷过。

“我对穷富的概念不是用金钱来计算的。我总是有朋友、有书、有收藏,这些都使我的生活非常富有。”张芷美说。60岁那年,由于刚买了房子,手头较紧,但她依然送给自己一件价格不菲的生日礼物——乘豪华游轮去阿拉斯加!

“60岁是一个重要的坎儿,人们往往认为人到六十就差不多了,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我认为60岁不是人生到头了,而是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望着汪洋大海,我感觉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波澜壮美。邮轮上都是有钱的美国人,可是我一点没觉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两样,我刷信用卡消费,高高兴兴地玩了两个礼拜。”她开心、舒展,甚至有些得意地笑起来。

▲本文收录在《鸢尾花下--奋斗在魁北克的华人》一书中。(七天传媒出版社 2019)(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人生处处春

张芷美的人生之路可谓坎坷不平,但她从来没有让自己沉沦过,她认为这是一个对待人生的心态问题。30多年前当她打算出国上学时,已经50岁了,什么物质基础都没有,她的姐姐曾列出三大不利因素来阻拦她:“ 第一,你是一个单身的女人,要去闯男人主导的社会;第二,你是一个不年轻的女人,却要面对一个重视年轻和美貌的世界;第三,你还是一个没有钱的女人,而西方是‘金钱至上’。”

张芷美回答:“这些我都知道,我准备了从零做起,从端盘子开始新的人生。”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她一天盘子也没有端过,刚上完学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由于小时候在外国人的教会学校长大,张芷美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适应上略占优势,但是作为第一代大陆移民,作为一个已不年轻的单身女性,她追求幸福和不肯服输的勇气和魄力却值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移民认真思索。

出书写文当作家

早在1992年,张芷美就在蒙特利尔用英文出版了以自己生活为原型的书《Fox Spirit》,次年获得“魁北克英语文学奖”、“传记文学奖”。1997年,这本书被译成了德文,2008年出版了法文版,依次在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和瑞士发行,被列入畅销书行列。这对她是一个不小的鼓舞,她以70多岁的“高龄”开始了法语学习,而且为了完全彻底地掌握这门语言,她干脆住到了魁北克人家里,与他们“吃同住同劳动”,她在《七天》报发表的系列文章《一束红中一点蓝》生动地记述了和魁北克人朝夕相处的故事和生活感悟。她还在《七天》报开了专栏《岸芷汀兰》,用以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1992年,张芷美在蒙特利尔参加签名售书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芷美在时任市长Jean Doré(1986—1994)见证下在蒙特利尔金册上签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8年张芷美在蒙特利尔参加书展,在自己的作品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生新里程

除了旅行、写书、翻译、写专栏外,张芷美76岁出演华裔加拿大导演胡芷敏电影《寒冷的夜》(A Cold Summer Night)女主角,随后又出演《番茄酱与酱油》(Ketchup & Soya Sauce)。在一档专访75岁以上人士的节目中,张芷美坦言,老年是人生中的一个自然阶段,走到这里的人,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力,设立新的生活目标。她在讲演中,鼓励人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老年生活。她把生活定义为快乐、满足,不断前行。

82岁,张芷美又做了一件惊艳的事儿,她走进了魁北克戏剧舞台,当起了话剧演员,在魁北克戏剧界掀起一阵中国风。

2017年春天由魁北克知名编剧、导演Mathieu Quesnel创作、执导的舞台剧《爱情是饺子》(L'amour est un dumpling)在蒙特利尔独角马剧场(Théatre La Licorne)上演。演出12场,场场爆满,剧组决定加演两场,仍供不应求,完全超出了预想。

故事发生在蒙特利尔的一家中餐馆,老板娘(张芷美饰)一周前失去了丈夫,两位魁北克青年先后进来用餐。他俩都是音乐家,7年前曾随乐团去中国巡演,成为恋人,后来分手。这次是应女方邀请会面。此时,男方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而女方有男友,却没有孩子。剧情显示双方旧情未了,比如男人趁女人去洗手间狂吻女 人的围巾,而女人此番相约也是为请求前男友捐精助己怀孕……男方最终同意,但拒绝通过医院完成。女人不想背叛现男友,双方争执,更爆出当年分手时女方已经怀孕,男方非常生气……达不成一致,不欢而散。老板娘因先夫喜欢音乐,请他们用歌声抵餐费,两人应允,三个人都在歌声中缅怀起过去……男人要回家了,出门后又回头,对正在流泪的女人提出载她一程,两人一起走出餐馆。门口,那位洞察人生,每每话里有话的老板娘,送给他们一句中国寓言:花儿谢了,花香犹存……

导演说:“饺子是魁北克人喜爱的食物。提到饺子,人人都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情,就像每个人都爱吃饺子,但是没有人能预先知道饺子里包的是什么。即便我告诉你我想吃猪肉馅饺子,你也给我端上来并告诉我这是猪肉馅的饺子,可直到我吃了,我也并不确定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不确定这猪肉对我的健康是好还是不好。剧中主人公彼此相爱,但不能在一起; 而老板娘刚失去恩爱的丈夫,她告诉年轻人生命是短暂的,爱情应当珍惜。我的理解是,爱情是诱人的,也是不完美的,就像饺子。饺子,你可以放进任何东西,只有吃进了嘴里,你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这就是爱情。”

张芷美在《爱情是饺子》海报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芷美十分欣赏剧的开放式结尾,她说:“爱情没有对错,他俩出了门,也许就此走到一起,也许女人半路下车,从此两不相干。爱情就像饺子,馅是包在里面的,你看不透,它本身就是个迷,你只有咬开了才知道结局。”与剧组其他成员不同的是,她对饺子还有更深一层的解读,她说:“我教他们怎么包饺子,我说,饺子虽然是用手包的,可它需要人们用心去调馅儿,用心去捏皮儿,只有这样包出来的饺子才好吃,就像爱情,需要人们用心去培育。”她的双手模拟包饺子的动作,闪亮的银发,深邃的目光,在优雅的一掐一捏之间,诠释出她对爱情的理解。

张芷美告诉《七天》,是经纪人推荐她去面试的:“导演问我以前是否演过舞台剧,我说没有。反正是抱着玩儿的心态,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怵, 很放松,结果他们非常满意,当场拍板让我演这个角色。”剧组人员都是专业出身,只有张芷美是外行,而且她的法语是75岁才开始学的。接戏后她用专业标准要求自己,认真琢磨剧本和自己的角色,为参加每一场排练不辞奔波。她说:“我感觉到他们对我有很大的期待。这些年轻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团体,他们的专业热情和精益求精让我看到当一名合格演员的不容易。和他们在一起,我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表演,而是背台词,我要力争不让他们在我的身上花很多的功夫和时间。”张芷美很快与大家成为朋友,她教他们说中文,有时还依据中国传统习惯对台词和道具提出修改建议。她执着的敬业态度和特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剧组的尊敬。

▲张芷美接受七天传媒采访(2019)(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男主角说:“在排练中我可以感觉到芷美对感情的处理非常好,比如她悲而不伤地告诉我们由于丈夫的突然去世,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因此今天没有我们想要的虾馅饺子。再比如,她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爱情……以前,魁北克戏剧界来来去去总是同样的演员,芷美的出现无异于一道高光,让观众为之一震,耳目一新。”

他还说,他正在读张芷美的小说:“这让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读她的书,上网查地图,才了解到中国原来那么大,我已和女朋友商量准备去中国旅游。”

导演说:“这部剧是我的创新作品,我引进了新的元素,我不想魁北克戏剧 20年或25年,总是同一个圈子,总是在魁北克白人社区。我希望通过这个剧吸引中国社区的戏剧爱好者。”

这是一部很有创意的独幕剧,剧场便是舞台,舞台便是剧场; 演员在场中走来走去,观众的头也转来转去。10块8毛钱一张票,含三个饺子和一瓶啤酒,演员在台上边演戏边吃饺子,观众在台下边吃饺子边看戏。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自己的观众身份,不知不觉间你也成了这家餐馆的食客,故事就在你的周遭上演,你会随着他们的幽默而开怀大笑,也会随着他们的失落而难过哀伤。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是在普通的大剧院中难以感受到的。

时隔两年,2019年这部戏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演出11场,又是场场爆满。张芷美还在用心演绎“饺子与爱情”。

▲张芷美在展览会上(2007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芷美在家中(2019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融入魁北克

前年,张芷美卖掉了房子,搬进了公寓。搬家前,她请我们去家里做客。不管是衣着还是家居摆设,都显示出她的品味。她就像一个年轻人,不,确切地说,她就是一个年轻人,有各种喜欢,各种收藏。无论是憨态可掬的玻璃小猪,还是珍贵的玉雕蝴蝶;无论是绣品还是绘画、藏品,都衬托出一个高贵典雅知识分子淑女的形象。我们坐在一起喝茶,茶几上怒放着两朵娇艳的红玫瑰。透过这两朵玫瑰,从侧面望去,张芷美带着大框金边眼镜,黑色的玛瑙胸坠,托腮的手指甲是红色的,指环也是红色的,而那红色的玫瑰就像是绽放在她那无一丝杂色的银发之间,充满阳光和朝气。

聊到开心处,她会仰起头大笑起来,笑声里透着舒心和晴朗;聊到婉约处,又很轻柔温柔,似溪水潺潺。她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是新开始。”

她搬进了公寓,300多人的大楼里只有她一个华裔,她和大家一起说法语,用法语写书,完全把自己融进了魁北克。(原标题:张芷美:万蓝从中一点儿红)

来源: 加拿大七天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