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的白色宫殿是什么「柯尔克孜族的白色宫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21更新:2023-04-17 10:00:10

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就是驰骋于新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一,因而毡房是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最佳选择。

毡房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呈塔状,下半部分呈圆柱状

柯尔克孜族的毡房比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族的蒙古包都略高,顶部也更尖,但同样具备冬暖夏凉,不存水积雪,折装快捷,搬运方便的特点 。

毡房自古以来便深受游牧民族的喜爱,所以他们将毡房布置得极为精巧——以白色毛毯包裹住毡房,内部亦精致如宫殿,也因此这类白色毡房又被称作白色宫殿。

碧蓝如洗的天空中白云朵朵;碧草如茵的草原上,牧民们骑着高大的骏马自由奔跑;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的宫殿。

毡房的组成

毡房主要由桦木、柳木和楸(qiū)木制作的栅栏、支架、门框和天窗架组成。

首先搭建的是门框,再搭建的是支撑整座毡房的栅栏,然后搭建的是支撑顶部的支架,最后搭建的是毡房的天窗……

“门框”在柯尔克孜语中称为“也西克”。

是由四根桦木制作而成的木棒拼在一起而组成长方形的门框。

“栅栏”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格热格”。

通常用骆驼皮制作的织线将6至7根桦木固定成菱形网格。如此一来,菱形的栅栏便可自如伸缩,方便拆卸与携带,满足了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游牧生活。

▲图片来源:搭建栅栏拍摄者阿依吐尔汗

通常用骆驼皮制作的织线将6至7根桦木固定成菱形网格。如此一来,菱形的栅栏便可自如伸缩,方便拆卸与携带,满足了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游牧生活。

▲图片来源:搭建支架拍摄者阿依吐尔汗

接着便是支撑顶部的支架,“支架”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乌克”。

大多数支架上半部分笔直,下半部分以弯头斜撑。

支架条的多少决定毡房的大小,一根楸木约占地为1平方米,以此类推,毡房面积的自由便实现了。

▲图片来源:毡房的天窗拍摄者阿依吐尔汗

再者是毡房的点睛之笔——天窗,“天窗”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屯得乌克”。

天窗架由柳木制作而成,环形的天窗上有许多的插孔。

搭建时在插孔中逐根插入支架笔直的一端,如此往复便大功告成。

弯斜的支架部分再与栅栏连接,如此一来,毡房的主体架构便已完成。

勤劳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制作毡房的过程中,吟唱歌曲来缓解乏味。欢声笑语伴随着微风的轻抚,如同一首浪漫的音乐凝固在广阔的草原上。

毡房外部

组装完毡房的屋架,就是毡房的温暖来源——毡房保暖层及防蚊措施。

首先,我们要采用芨芨草席和毛毯完成毡房的外围部分。

“芨芨草”在柯尔克孜语中被称为“奇依”。

使用编有花纹的芨芨草帘围在栅栏外面,芨芨草长且质地较硬,以此作草席有保暖及防虫的优势,所以家中常备芨芨草席。

▲图片来源:阿依吐尔汗

制作毛毯的过程古老而漫长,做毛毯或花毡都先要擀毡子,先把羊毛从羊身上剪下来。

剪下来的羊毛按颜色进行分类,毛毯主要有白色和灰色的羊毛而成。

把分类好的羊毛摊在大塑料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条敲打羊毛直到羊毛蓬松为止。

▲图片来源: 打羊毛 网图

再把抽打好的羊毛用热水冲洗干净,等羊毛晒干后把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子上,将帘子卷起来,五至六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使其变成熟毡子。

▲图片来源:搓压拍摄者阿依吐尔汗

待毡子成熟后,将其再次冲洗,晒干后就成了毛毯。

毛毯上也会绣花纹,遮盖后再用织有花纹的毛织带绑扎于毡房外侧。

天窗部分也需根据天窗的面积擀制毛毡。

天窗通常代替了窗户的作用——在白天时用绳拉开毛毯迎接太阳,夜晚或风雨天时用毛毡绳拉动盖在天窗上,以防风遮雨。

在柯尔克孜族婚礼上会用木棍挑开天窗,将喜糖抛出屋外分享新人的幸福。

▲图片来源:天窗的毛毡 网图

毡房内部

毡房内部布置得十分讲究,一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毡房内,既有客厅、卧室,又有厨房。

柯尔克孜族人把毡房的内部结构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上座”“男方”与“女方”。

“上座”便是客厅,位于进门的正对面。

一进毡房,真正的“上座”映入眼帘,这里一般是长者或客人的座位及铺位。而且,此等佳位被祖传的木箱所环绕,木箱里存放着衣服和首饰。木箱上则放置着归纳整齐的被褥与枕头。

在“上座”的左上角挂一块绣花的丝布用于放置男人的衣帽。

▲图片来源:毡房上座

“男方”通常是卧室所在的方向,位于进屋后的左侧,

在房屋左侧的栅栏墙上会悬挂马鞭,地上则放置鞍鞯(jiān)等。

“女方”也称为“叶皮奇加克” 是厨房所在的方向,位于进门后的右侧。

在这一侧,“生活收纳师“的称号于柯尔克孜族女性而言是多么的实至名归——用彩色花纹图案的芨芨草帘隔成储藏室,用以放置食物。

▲图片来源:网图

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极尽所能地利用所有的空间,不仅拥有专属自己的一处小空间,还能将室内装饰地如此好看,的确是很不容易了!

在芨芨草帘右上角的区域上挂一块绣花的丝毯用以放置餐具。这块丝毯在柯尔克孜语言中被称为“阿亚帕克”,即用汉语称为“橱柜”。

虽然毡房空间有限,但在柯尔克孜族妇女的精心装扮和布置下,永远都是那么井井有条、舒适且美观。

毡房地面上铺着以红、蓝为主色调的花毡。

花毡也是柯尔克孜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羊毛花毡之一,柯尔克孜语被称为“偶窝多”。

▲图片来源:花毡 网图

花毡跟毛毯用同样的传统擀制的方式而成,不同的是花毡用黑色羊毛擀制。

花毡主要由两层构成:底层用黑色的毡子打底,表层用不同颜色的菱形毡块缝制而成。因其工艺如此,故称为“补贴”或“贴补花毡”。

不同于毡房外围用的毛毡,屋内的毛毡是用“补贴”的方式制作,用来装饰毡房。

▲图片来源:贴补 网图

毡房内的生活虽苦但甜,爱喝马奶的柯尔克孜族日常更是有酸有甜。

毡房内的酸奶筒是用整张羊皮制成,一般挂在“女方”的墙上。

每天往里倒早晨新挤的马奶,通过筒中的菌群自然发酵,酿成马奶酒就一个字——“绝绝子”!

▲图片来源:羊皮制作的酸奶筒 网图

毡房文化

按照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习俗来说,毡房作为宇宙的尽头——婚礼和葬礼也在这里办。

因为要凸显出嫁的姑娘从自己的毡房出嫁到男方的毡房,所以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主要是在女方家里办。

因毡房内分为“男方”和“女方”,所以从毡房出葬时男人从毡房“男方“边出葬,女人从毡房”女方“边出葬。

白色宫殿

毡房融入了柯尔克孜族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艺术气质,体现了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玛纳斯是玛纳斯史诗里的英雄人物)的精神气质。

于他们而言,有客人拜访便是降福,所以究其“热情好客”的本质也是“福到了”的意思。

柯尔克孜族有句俗话叫“毡房的门永远开着”,还等什么呢?

认准毡房,快来柯尔克孜族的毡房里做客吧!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