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电影的演变过程「解析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电影的演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92更新:2023-04-17 11:39:37

公主类型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从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18年,迪士尼公主历经了81年和几代迪士尼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其间也饱受质疑,反反复复,几起几落,最终成为了迪士尼一个成功的品牌和电影类型。

在好久好久以前,当迪士尼的员工们结束了晚餐正准备回工作室的时候,华特把大家召集到摄影棚,不仅为大家完完整整的讲述了一次《白雪公主》,还亲自出演了每一个角色,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制作成为一部大型的动画片,这是迪士尼公司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一、探索期(1937年-1959年)

(一)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1934-1937年,在华特迪士尼和他的公司财务、企业的凝聚力都处于最佳时期,公司和员工们都处在积极进取的上升期,他们用了3年的时间绘制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使之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首映的动画电影,开辟了世界动画故事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领域。

193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震荡尚未完全褪尽,欧战的战霾又接踵而至。《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好莱坞卡塞剧院公映,受到了好莱坞的热烈欢迎,使美国人民重燃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影片获得第11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第11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电影中的歌曲更是红极一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的提名,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张电影原声带。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惊讶的,从一开始放映就售出两千多万张票,第一周快结束时,该影片已经成为当时一部几乎必看的电影。它的最终票房总收入达八百多万美元,也使得迪士尼在这场近似“豪赌”制作中,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偿还了影片贷款,还偿还了公司的其他债务。影片被译成10种语言在46个国家发行,外国观众的反应与美国观众一样热烈。

崇尚经典、改编经典,是迪士尼一直坚守的原则。但是迪士尼不盲从经典,从童话故事中获取灵感并进行大胆的改编,对童话故事进行全新的诠释和再创作。譬如,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将格林童话中王子只在结尾处出现,增加为开头部分公主与王子的一见钟情,使得最后的相遇顺理成章。并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增加了“一吻定情”,将故事推向高潮,营造了甜蜜浪漫的爱情气息。

从此,“真爱之吻”也成为了迪士尼公主动画中的“万能解药”,必不可少的一个剧情。《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无疑是开启了迪士尼公主类型的新篇章。

(二)1950年《仙履奇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迪士尼公司进入到了“退守”的阶段,只生产一些拼盘、集锦类动画片和战时宣传片勉强维持。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迪士尼集合了所有的人力物力来投资到长片生产。在此之前,迪士尼公司共完成了三个故事创造,但最终却选择了将资金投入到与13年前《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有诸多类似特点的《仙履奇缘》。

用真善美的华丽景致、天籁般的绝妙乐章、诗一样的如梦境遇把这一童话故事进行全新演绎并搬上了银幕,温暖了每一个追梦人的心。在《仙履奇缘》制作中,他们重新找回了当年制作《白雪公主》时所

传达的乐趣,片中的歌曲主题曲《梦想是你心灵许的心愿》更是被视为祈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代表作,为影片增添了光彩,并获得奥斯卡三项奖项的提名。动画电影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成就,使迪士尼公司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三)1959年《睡美人》

该片是继《白雪公主》、《仙履奇缘》之后的又一部王子和公主的典型的迪士尼风格的影片,超长的制作周期、巨额的投资,就这样的一部影片,第一次发行仅仅获得了770万美元的票房,票房可谓惨淡异常。

归结其失败的原因,导致失败的因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成不变的公主套路已不再适用于战后民众思想异常活跃的阶段了,缺乏新意,“翻炒”迪士尼公主品牌,在艺术上停滞不前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人物的构思上,增加了王子的戏份,将其原著中的7位仙女减少为3位,并为之塑造神与人之间的角色,但是为了凸显爱情故事,丧失了迪士尼最为擅长的“看家法宝”——幽默。《睡美人》的失败,直接导致迪士尼在未来的30年的时间里,不再去触碰公主题材。此后,迪士尼进入了一个长达30年的“狗狗猫猫时期”。

二、复兴期(1989年-1999年)

1966年末,华特迪士尼离世,迪士尼公司失去了“灵魂性”的人物,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制作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同时,《睡美人》的惨淡票房,不由得让他们怀疑是不是和平年间不再需要公主动画来为观众“疗伤”。迪士尼的高层对公主题材也是谈虎色变,采取谨慎的态度。

1989年,《小美人鱼》地出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充分证明了即使在和平年代,只要对现有的公主模式进行微调,就可以复制票房成功。《小美人鱼》扭转了迪士尼公主动画的被动局势,开启了迪士尼公主动画电影的“复兴时代”。

(一)1989年《小美人鱼》

《小美人鱼》取材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原著《海的女儿》是一部凄美的爱情悲剧,小美人鱼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 最终幻化为泡沫,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可是这样悲惨的爱情故事,与迪士尼自《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来的美满爱情故事背道而驰,因此,迪士尼的编剧们将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将其改编为美满、团圆的爱情喜剧。

但是,以音乐歌曲为影片特色的迪士尼公主动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已经渐渐退出了市场,在这样的时期,重拾歌舞元素无疑是冒险之举。为使音乐与剧情的合二为一、完美融合,迪斯尼将歌曲的创作和剧本的润色放在一起,协商一致后再让动画师进一步完善角色和场景。

《小美人鱼》成功地将剧情与音乐紧密结合,使已经走上没落的百老汇歌舞在迪士尼动画中再次找到新生命。1989年11月《小美人鱼》的公映,首映票房603万美元,盛况空前。原本定位于少女群体观看的电影,获得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欢迎,让迪士尼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商业上的成就,迪士尼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凡的,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乐奖,主题曲《海底下》获得了最佳歌曲。为迪士尼公司赢来了声誉,也标志着美国动画第二次高潮的来临。

(二)1991年《美女与野兽》

《小美人鱼》之后,迪士尼清醒地认识到公主类型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他们趁热打铁,在1991—1992年连续推出了两部公主类型的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和《阿拉丁》。

《美女与野兽》改编自古老的法国神话,在迪士尼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新的迪士尼员将《美女与野兽》的原著进行改编,为了迎合迪士尼公主系列的成功模式,将基调灰暗、结局悲惨更改成了喜剧结尾;弱化了城堡中阴森可怕的气氛,将古堡客厅与厨房内的物品全部拟人化,赋予他们生命并让它们进行百老汇式的歌曲表演,使电影更加温情和喜感。

自从《美女与野兽》之后,迪士尼公司动画片的片尾主题曲也改由知名歌星演唱,实现了与流行音乐的结合。那一年,《美女与野兽》刷新了动画影片的票房纪录,累计达1.45亿美元,成为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之后最为成功的影片。

基于《美女与野兽》的精心的制作,外加在音乐上的成功运用,该片破天荒的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包揽了当年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最佳原创音乐奖及最佳电影歌曲奖。此后,该片被改编为音乐剧,在百老汇常演不衰。

(三)1992年《阿拉丁》

《阿拉丁》选材自阿拉伯民间传说《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增加人物的性格魅力,将原著中30多岁的年龄更改为十七八岁,把阿拉丁母亲的角色删除,将他设计成一个孤儿。故事的视角和主人公都并非公主,这一点和之前所有公主电影存在差异。因为在动画电影中茉莉公主戏份占有很重的比列,所以才被列为公主系列。

《阿拉丁》上映之后,取得了可喜的票房:北美票房2.17亿美元,全球票房达到5.01亿美元,再次刷新了迪士尼票房的历史纪录,成为有史以来迪士尼公司最卖座的电影。1989—1992年的3年间,迪士尼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连续推出了3部公主动画,商业上票房节节攀升,艺术上频频获奖,使公主类型的概念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集群影响力”,让公主类型开始深入人心。

(四)1995年《风中奇缘》

《风中奇缘》延续了《阿拉丁》开创的公主类型新趋势,即走出欧美世界,尝试塑造白人以外其他肤色、族裔的公主形象。该趋势也显示了迪士尼对海外市场的重视,以电影大片为龙头推广文化、带动经济全球化。

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迪士尼小心谨慎地将公主类型与不同文化背景相互融合,首先从公主的肤色和血统,向“平民化”倾向;再次,《风中奇缘》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第一部不是由童话、传说、小说改编的作品,它直接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而成的,是首部并非圆满结局的影片。片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尊重,再现了殖民统治时期北美印第安人同白人殖民者斗争的故事。

虽然从票房上来看,《风中奇缘》不是票房最好的一部,但是浪漫的爱情、奇特历险的故事,与动听的音乐混合依旧打动着观众的内心。并且主题曲《风的色彩》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奖和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和安妮奖最佳动画片。

三、转型期(2000年至今)

迪士尼动画在2D领域一直处在业界翘楚的地位,但是当3D取代了2D并大势所趋之时,迪士尼仍在抱残守缺,被动坚守。迪士尼自《花木兰》上映之后,公主系列在这11年间从未拍过任何作品。但是,在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后,迪士尼很快“收复了失地”,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再度站稳脚跟。

(一)2009年《公主与青蛙》

《公主与青蛙》是2004年之后5年来,迪士尼首次重新启动传统的2D动画技术,也是自1998年之后,时隔11年再次开启公主类型,是迪士尼正式推出的第9部公主类型动画,该片改自格林童话的《青蛙王子》,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其是“借题发挥”。因为电影仅仅保留了原著的基本人物设定和世界观,故事的内容与时代背景都与原著相差甚远。

在迪士尼第二个黄金时期针对公主类型的创新方式上做了“微调”,但表现多为“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只做了些细枝末节的局部调整,不触及大的原则和底线。时隔十一年后,如果故技重演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观众的需求,因此迪士尼对经典进行180度的对立面改变,通过调侃和恶搞来需求新突破。

除了对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上做了创新,对公主的肤色也做了颠覆,继尝试了红皮肤、黄皮肤的公主之后,在《公主与青蛙》中将公主的肤色设定为黑色,对于在价值观上一直以保守著称的迪士尼,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拥有诸多创新的《公主与青蛙》,却在技术元素上返璞归真,坚持手绘,坚持用2D的方式来表现动画片,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同时也为《公主与青蛙》增加了无限的想象力。该片最终票房2.67亿美元,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多项提名,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观众和评论界对该片颇有好评,认为《公主与青蛙》是迪士尼蛰伏多年之后的一部诚意之作,为迪士尼公主类型带来了一丝新意。

(三)2012年《勇敢传说》

该片不是迪士尼工作室制作的公主动画,而是由迪士尼的子公司皮克斯工作室制作完成。皮克斯崛起于80年代初期,并迅速成为3D动画领域的翘楚,1995年凭借《玩具总动员》一战成名,2006年被迪士尼斥巨资收购,成为迪士尼最为重要的一家子公司。

《勇敢传说》着眼点并非传统公主动画中的爱情,而是“母女情”。虽然灵感来自导演的真实感悟,但最终给皮克斯以灵感与启示的是母女情,使其成为《长发公主》中的一条副线,虽然在《长发公主》中被演绎得非常出彩,但仍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皮克斯在《勇敢传说》中延续了这一情感话题。

梅莉达公主作为一个艺高人胆大的率真女孩,她跟母亲之间最大的冲突,就是嫁人。母女俩一动一静的拉锯战成为该片贯穿始终的情感主题。梅莉达公主也成为迪士尼公主类型中继宝嘉康蒂《风中奇缘》之后又一位没有收获爱情的公主。但与《风中奇缘》的“迫不得已”相比,梅莉达的选择是主动的,充分体现了女权运动背景下的独立女性意识。

(四)2014年《冰雪奇缘》

在迪士尼公司迎来90周岁生日之际,推出了历史上“票房之冠”的公主动画《冰雪奇缘》。该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冰雪女王》,在原著中冰雪女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而在音乐与剧情高度统一之时,迪士尼的导演们对原著中的人物做了颠覆性的改编,他们认为艾尔莎不是邪恶的反派,她只是一个内心压抑的少女。

在角色安排上,他们将安娜与艾尔莎设计成姐妹关系,故事重心由从“母女情”转移到“姐妹情”,也是迪士尼又一次向爱情之外的女性感情问题的延伸。该片中设置了两位公主的“双核”结构:安娜和艾尔莎两姐妹。

迪士尼官网的权威信息是:安娜是迪士尼第12位公主,而艾尔莎则是第13位公主。与其他迪士尼影片一样,爱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但是角色已经截然不同,公主不再靠王子施舍的“真爱之吻”来拯救,最终解开咒语的是姐妹之间的“真爱之吻”。无论是从票房还是从获奖,《冰雪奇缘》都可谓“财、艺双收”。

(五)2016年《海洋奇缘》

电影《海洋奇缘》和之前12部迪士尼公主类型影片相比,最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由童话、传说、神话改编而来的,是迪士尼公司自己创作的一个全新故事,莫阿娜公主出生在一个航海世家,为了探寻海洋深处的奥秘,她带领自己部族的民众重新踏上了海洋,并孤身一人踏上冒险之旅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迪士尼第一次将波利尼西亚的文化搬上大银幕,因此片中处处流露着浓厚的异域风情。莫阿娜是作为迪士尼公司“官方加冕”的公主,和之前13位公主最大的差别在于,她不将“公主”这一身份视为实现自我征程上的阻碍。

黝黑的皮肤、朴素的服装,与观众心目中光鲜亮丽、发丝飘逸的公主相差深远。但是她用自己的坚强、勇敢和乐观的心态影响着观众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勇于探索未知的海洋,为了解救同伴跳下深渊,面对恶魔时不畏惧。她的善良和勇敢,令大海感动、让毛伊动容,特非提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生活,自己部落的族人也重回了航海的生活。海洋奇缘》不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都让人满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