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能力拥抱ai的挑战「四种能力拥抱AI的挑战」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24更新:2023-04-17 13:15:04

EMPATHY

chatGPT的崛起,再次把人工智能的热度推到了顶点,也把未来的不确定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我依然相信一句话:知识因人而来。解决一个难题,固然需要逻辑、算法和数据,但还需要对人性准确的洞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激发,更需要引领众人的影响力。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AI长期以来只是个话题,但现在不同,它已经成为了现实的力量,甚至是我们审视自我、做选择做决策的背景板。

当下所说的最佳实践,是否能通过人工智能时代的测试?在与人工智能并行的时代,一个人暂时不会被替代的内核价值到底是什么?

第一种能力,共情力

还有一位同学,来自北京的熊忠雄,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共情本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这次他的分享,是可以帮每个人解决情绪问题的好工具。忠雄告诉大家,如果遇到家人朋友情绪崩溃,你可以问他三个问题:

第一,发生了什么,你愿意讲给我听吗?我们可以慢慢来。

第二,是什么原因让你有那么大的情绪?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第三,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有一阵妖风吹来,麻烦都消失了,你会有什么变化?

多数时候,这三个问题问出来,对方的情绪都会缓和很多。最近几年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行业不景气,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环境,安慰、陪伴、鼓励,都比过往更需要关注。也许人工智能可以说出同样准确的话语,但只有人,可以传递温度。

来自成都校区的杨涛,是一家剧本杀企业的创始人。剧本杀在城市疯狂生长,多数公司都围绕剧本和场景搭建做文章。但杨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用户的洞察。他发现来玩剧本杀的人,是要扮演一个跟日常不同的角色,所以,你不要太过在意他是谁,你就把他们当成有点中二的孩子。这里解释一下,中二是网络流行语,指的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身上,某种特别自我的状态。这样一来,杨涛跟用户打交道的逻辑就简单了,甚至他招聘的员工,也多少带点中二气质。

在商业领域,我们经常讲用户洞察,但用户洞察已经逐渐成为大数据和算法的领地,就好像看X光片,机器比医生准确率更好。但共情力则不同,共情力讲的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在人工智能发展出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之前,人和人的相互感知,依然弥足珍贵。哪怕有一天人工智能比人更像人,比人更理解人,那不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认,我们依然需要真实的同类吗?

第二种能力,稀缺性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说:稀缺性究竟是什么?是数量少的说了算!这里还要加个前提,稀缺的东西,一定是他人所渴望拥有的,用商业的话说,就是有真需求。人工智能让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未来还有什么存在稀缺性?

深圳的韩子彬,是B站第一位单簧管UP主。在中国钢琴学习者有5000万,单簧管也就10万左右。无疑,这是个小众领域,韩子彬擅长的乐器稀缺,但也许这个领域的需求也很稀薄。怎么能唤起粉丝的兴趣?韩子彬的方法是转调、搭桥和弹前奏。说实话,我不通音律,所以没有搞懂这些专业名词,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幅度降低了人们入门单簧管的难度,快速给到初学者正反馈。韩子彬在B站从找不到同僚,到创建了8个交流群,有4000多位成员。韩子彬创造的稀缺性,不是演奏技能,而是创造互动关系的能力。

关于稀缺性,杭州吕瑜洁的分享,也是很好的例子。她2018年从体制里辞职出来,专注写作。2017年她开始创作一部以唐代诗人王维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既要有历史的真实,又要有虚构作品的适度演绎。当时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有关王维的史料少之又少,《旧唐书·王维传》一共不到1000字,而她的目标是写出一部100万字的历史小说。后来,她从王维的诗歌和文章入手,发现了大量有效信息。举个例子。王维对妻子非常深情,妻子去世三十多年,王维没有再续弦,孤独终老。

对于小说创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基底。但王维妻子何时去世,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一个偶然的机会,吕瑜洁查阅到在王维为道光禅师写的墓志铭中有一段话,推测出王维看破红尘拜在道光禅师座下的时间,然后由此推断出王维妻子亡故的时间。2021年,吕瑜洁完成了这部将近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

史料的稀缺,反而给吕瑜洁留下了大量研究创作的空间。而在王维这个人物题材上,吕瑜洁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具备了稀缺性的特征。

第三种能力,系统思考

你应该知道彼得·圣吉的名著《第五项修炼》,他提出的五项修炼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思考。彼得·圣吉有一个重要的提醒:“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容易在相邻的地方寻找原因,而忽略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果研发效率低,我们就在研发部门找原因;如果销售无法达成目标,我们就搞促销活动;如果员工总迟到,我们就购置一套智能打卡考勤软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老问题没解决,又制造了新问题。这就是缺乏系统思考的表现。

上海的吕彩玲是一位中学校长,也是一位化学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怎样解决孩子考试粗心的问题。家长看孩子粗心,想到的可能就是意外,是习惯不好,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但是吕校长作为教育专家,她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系统性不足。考试是什么?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评价反馈,还是一场有限时间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你看,发现了这个系统逻辑,解决问题就多了一个维度:如何管理孩子的注意力资源。而注意力资源的管理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一个是如何集中,一个是如何分配。如果再把考试拆分成考前、考中、考后,就会形成一套解决粗心问题的系统策略。用吕校长的话说,这叫“用系统对抗系统”,最终不仅要解决考试粗心,更要提升一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

这就是系统思考的价值,既看到局部的因果关系,又能够站在未来思考问题,走到上游去解决问题。

第四种能力:意义感

我要讲的第四种能力,是意义感。如果是比拼逻辑运算,结构化表达,今天的AI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了。但人类社会的运行,很多时候并不是遵循理性计算的过程。马克思·韦伯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你选择的意义、你坚信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存在,还是能把一件事做成的关键要素。

北京的徐元景,是一位医学博士,从事新药开发20余年。他的分享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6个字:慢慢做,很值得。

徐博士说到了三个10。一种新药,往往是10年开发,耗资10亿,销售10亿。不过,前两个10几乎是确定的,但能不能卖过10亿,不确定性很多。因此,新药开发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具体到他的工作,一年下来,可能就是做了几十例临床实验,能不能治病,能不能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都是未知。即使经历漫长的努力后成功了,参与的人都很难判断,能够归于个人的光芒究竟有多少。

从人的本性出发,我们希望更快成功,需要更多的正反馈才能保持驱动力。但徐博士说,新药开发不能快,不能省去任何经过科学验证的步骤。这个领域的工作,注定很慢,有效反馈很少,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这就是人的另一面,我们可以被意义驱动,去做出一些看似不经济的选择。

也许AI并不是一个新挑战。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在储存和处理信息这个能力上,机器都把人甩的越来越远。但这也是对人的一种解放,我们不用在低水平的劳动上消耗时间精力,转而投入到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