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电影暴风雨看中国三峡工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07更新:2023-04-18 01:27:14

《暴风雨》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荷兰电影,我的DVD版本还是有解说音轨的,只可惜我不懂荷兰语。看之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什么片,看完知道了,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情节改编的电影。

电影本身情节并不复杂,描写的是一场洪灾之中,一位母亲寻找自己五个月大的孩子的经历。

这位母亲,亲眼看着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在洪水中丧生,最后又因洪水而遗失了孩子,她排除艰难一直在寻找孩子,可惜的是,一直未能找到。

直到18年后的一天,在为洪灾幸存者颁发纪念奖以及拦洪大坝建成的时刻,她在另一位妇女处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可这时候,已经很尴尬了,因为自己的儿子被其他人养了18年,事实上孩子已经是别人的儿子了。

电影结尾,字幕打出“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经历过1953年1月31日那场洪灾的人们”,是的,18年后,也就是1971年,荷兰三角洲工程才宣告竣工。

很巧的是,对于这一工程以及背景,我在多年前的一个畅销书摘中,已经了解到了。

那篇文章是从一本书中的节选,那本书的内容是针对中国饱受争议的三峡工程而写的,书名叫做《风流峡谷》,作者卢江林。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不为人广知,这本书在网上也没有电子版可下载,有关这本书的内容,网络上基本上没有。

这让我联想起传播的规律,广传的,大都是与大多数人相应的信息,而大多数人相应的信息,大都不是专业信息,更多的是情怀文。

三峡工程,在中国饱受争议,据说对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1992年4月3日全国第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通过了三峡工程的议案。

这个反对和弃权数字,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反对的人,专业者大多是环境学家,反对的意见也围绕着生态环境。

而民间的反对者,大多数是作家和艺术青年,有的人甚至多年后也在说:人工的美是假的,自然的美才是真的。毁坏大自然的美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我敢肯定,一百年后,人类会后悔的。

还有的人说:我们老想着改变自然,改造自然,想在大自然面前为所欲为,这是人类征服欲的一种可怕的体现,大自然不会饶过我们。人家美国人早就不主张修水坝了,可我们还抱着三四十年代的旧观念不放。。。

听着耳熟么?欣慰么?觉得说话的人高尚么?这些认知和大多数人的认识相符!

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如果承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那么支持三峡工程的人就一定是愚者!都是鼠目寸光没有良知不考虑子孙后代之徒!

但是神奇的是,支持者高于反对者,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卑劣无知之人?不顾子孙后代之人?

这件事对于当下的我们依然值得深思,因为,大众不理解或者与专业者不同认知的事物永远都有!

随后的多年,文艺青年们围绕着三峡工程,有拍电影的诸如贾樟柯《三峡好人》,有画画的诸如刘小东《三峡大移民》,这些情怀者又影响了更为广泛的情怀者,对社会对政府不看好的人,大多更是一煽即起。。

其实,电影《暴风雨》所描写的那场巨大的洪水灾难,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荷兰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区,是几条河流入海地区,经常遭受来自北海风暴潮的袭击而造成水灾。

荷兰政府研究过根治的方案,但就因为一些和三峡工程一样的有人反对的原因讨论来讨论去,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先后提出过8套方案,到了1953年1月29日又提出了第9种方案,还未来得及讨论,结果在两天后的1953年1月31日,就遭到了特大风暴潮的袭击,造成1853人死亡,72000人无家可归,损坏房屋47000座,举国震动。

血的教训让所有人统一了认识,最终荷兰政府下决心建造能抵御四千年一遇特大风暴潮的三角洲工程。并把这一因未能及早进行实施而造成沉痛的教训告诫给后人。

知道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你才可以更深切的理解电影,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到电影还是把这一场灾难的残酷弱化了很多。同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18年后工程才得以完工。

而中国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一认识,智慧其实来自于全面,而全面的认知,是需要实力的。

智信来自于懂得机理,而不是偏听偏信!来听听专家是如何论证三峡工程的吧。

首先,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严恺,他的本家老伯父就是清末著名的变法维新理论家严复。他说: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如果发生洪灾,造成的损失,要比荷兰的那次洪灾的损失大不知道多少倍。

严恺

三峡工程可以有效减轻长江洪灾带给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的恶化和疾病的流行,同时减轻灾区人民的心理压力更是无形的。

并且,三峡电站年发电847亿度电,如果改用火电,年需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因此,三峡工程除了防洪与发电的巨大效益的同时,还带来对更广大地区生态的有利影响。

长江科学院院长陈济生说:有人说美国人早在六七十年代就不主张修水坝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无知。

美国主要河流的水力资源都开发利用的差不多了,而我们才用了百分之几?他们的逻辑更像是我富了,造成的环境恶果大家分担,你穷活该继续受穷,最好保持原始状态不变。你要发展,我就指责你破坏了环境。

你去听听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呼声,去看看库区人民要脱贫的呼声,去想想中国经济不起飞,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

当然,我们要避免环境污染,也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三峡工程就是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兴建的。

而著名生态环境专家方子云的说法就更细致了,他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处处体现出学者的严谨,决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更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不轻易指责有些人在研究生态时走入怪圈的迷误。

他指出:长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老百姓烧柴和用于经济。如果有了电,有了充足的能源和适度的工业,那么老百姓自然不用烧柴去砍树,而且收入增长,才能有效制止乱砍乱伐。

归根结底,上游生态的祸根是贫穷。

而长江中游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道迂回曲折,荆江段洪水高过地面,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发生洪灾200多次,平均每10年一次,每次洪水泛滥,都对中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中游平原是米粮之仓。

长江洪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将来对国家经济致命的,除了战争就是长江洪患。

再看下游,干流城市江段岸边水质下降,有的支流污染严重,上海每天约有500万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

近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渔场,由于支流排水不畅,海岸堆积和盐水入侵问题也有发生。

如果三峡大坝建成,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道污水稀释自净,有利水质改善,还可以削减咸潮入侵力量,而近海水质改变,也有利与鱼类生存。

这就是三峡工程大部分专业者的深入全面的利弊分析,好在这个社会体制并不是像西方社会一样走入民粹主义的怪圈。

所以,文青们只看到了局部的生态损失,却看不到假如没有三峡工程带来的更大的生态损失,这与盲人摸象有何区别?

其实,这本书是94年以前写的一本书,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些年,老百姓很少听说过长江洪水肆虐造成的人类家破人亡的惨剧,荷兰电影《暴风雨》中所描写的一幕也没有在中国发生。

想想,荷兰人在2009年拍出这部电影来纪念那场灾难,可见记忆之深刻,我们这些幸福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国人,其实更应该感恩这个国家,因为恩德并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享受的一切,背后的支撑都是你应该感恩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