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曲作者聂耳」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6更新:2023-04-18 01:27:52

聂耳(1912—1935)

聂耳

中国音乐家聂耳出身于云南昆明的一个中医家庭,母亲是傣族人,父亲在他四岁时去世。聂耳从小勤奋好学,喜爱音乐,受到常常哼唱各种民歌的母亲的影响,曾自学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在小学期间,聂耳曾担任过“儿童乐队”的指挥 ;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曾与友人组织成立了“九九音乐社”,进行频繁的校内外音乐与戏剧的演出活动。期间,他还自学小提琴,曾为黎锦晖编写的《三蝴蝶》等儿童歌舞剧伴奏。1928 年,聂耳秘密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许多革命活动,为避免搜捕,于 1930 年潜离昆明到了上海。在上海,聂耳一直致力于对音乐的学习,并在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指引下,自觉地将音乐与革命进步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后来,聂耳考入了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担任小提琴手,次年进入了联华影业公司,并与任光、张曙等组织发起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后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受到田汉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并于 1933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段时间,聂耳除了提高他以往的音乐技能外,还自修了钢琴、和声学、作曲法和作曲等,同时还组建了“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以推广和宣传中国的民族音乐及爱国音乐。为了进一步提高作曲水平,聂耳向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外籍教授阿克沙可夫学习作曲理论,那段时间聂耳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多,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就产生于当时。

聂耳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产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日寇进犯中国,国家与民族面临劫难,救亡图存,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家紧要关头的责任。这时期,广大的有良知的艺术家们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去,“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国防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等,一度轰轰烈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左翼音乐运动中,聂耳与剧作家田汉以进步的思想创作了歌剧《扬子江暴风雨》(1935),聂耳亲自出演剧中老王的角色,并担任导演一职。《扬子江暴风雨》为二场新歌剧,由田汉编剧,是一部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抗日斗争的故事。它以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来自于人民心声的音乐创作,博得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与反响,作品于 1934 年 6 月 30 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首演,演出引起了轰动性效应。剧中的《码头工人之歌》、《打砖歌 》、《打桩歌》与《前进歌》等,成为当时非常著名和流行的歌曲。尤其是作为场曲的《卖报歌》,更是脍炙人口。《扬子江暴风雨》被认为是一种“话剧加唱”的形式,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演出的鉴定,其良好的效果使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歌剧在创作方法、结构方式等方面,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与现象,体现了当时对这种创作手法的认可。

聂耳真正创作音乐的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两年左右,他的作品大都富有革命激情,并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聂耳先后为电影《母性之光》(1933)谱写插曲《开矿歌》;为独幕剧《饥饿线》(1933)谱写插曲《饥寒交迫之歌》;为影片《大路》(1934)谱写主题歌《大路歌》和插曲《开路先锋》;为影片《桃李劫》(1934)谱写主题歌《毕业歌》;为影片《新女性》(1934)谱写主题歌《新女性》;为话剧《回春之曲》(1934)谱写插曲《梅娘曲》和《告别南洋》;为影片《逃亡》(1934)谱写主题歌《自卫歌》和《塞外村女》;为影片《风云儿女》(1935)谱写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等,以及儿童歌曲《卖报歌》,影片《飞花村》主题曲《飞花歌》、《塞外村女》,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作品表现无不体现出他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革命的热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号召力。尤其是他创作的

《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共创作歌曲有 37 首之多,很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聂耳的作品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这使他的作品能够从人民大众中去吸取音乐语言的表现因素,从而创作出富有民族特点与风格的音乐旋律。聂耳的作品激励着一代人的革命斗志,无愧于“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