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老演员于洋「影坛澍语:新中国22大影星之北影厂明星八:于洋谢芳」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91更新:2023-04-18 10:35:06

文/刘澍

于洋:在波澜壮阔的红色年代里航行

于洋在电影圈里的雅号叫“于大船”,这个称呼是当年最喜爱他的苏联电影专家卡赞斯基给起的,意思是说他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是银幕上的领军人物,都是响当当的主角。事实正是如此。自从参演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开始,再到十七年影坛中众多经典影片的领衔主演,再加上“文革”特殊时期的难得露面,以及后来新时期的“演而优则导”,一大堆的电影,一连串的代表作,闪光而又眩目。“于大船”这一雅号不但传情达意,而且名副其实,他成为中国电影界男演员当中主演影片最多的一位硬汉明星,也是同时期在红色银幕上塑造了最多共产党员形象的男演员。

本文作者采访于洋、杨静二位老师后合影

现今,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正在身体康复中的于洋发自内心地说道:“我很荣幸参加和主演的一系列电影,特别是建国初期十几部电影,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当初的主导思想,正是遵循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指导方针,来全力以赴地塑造好工农兵形象的,这一纲领性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我一生的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形成和树立起来的……”

于洋与高宝成在影片《暴风骤雨》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电影宣传专刊封面上

1946年,日本人投降的第二年,在八路军中工作多年的哥哥跟随部队来到长春,辗转找到了小弟于洋,语言中肯地给他传输做人之道,并引导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于是,凭着这股子愣劲,15岁的于洋毅然参加了革命,当上了一名八路军的侦察员,在牡丹江、林口一带参加土改工作。之后,他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后又在炮兵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成为一名文化干事,并在部队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于洋并没有想到,这些丰富的军旅生活,对他日后的电影事业,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和直接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段生活为于洋以后主演脍炙人口的《英雄虎胆》《暴风骤雨》,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活依据。

于洋主演影片《英雄虎胆》人物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1947年夏天,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解放区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该片取自于野战部队创作的独幕剧,于洋饰演八路军的李连长。这个角色出场不多,戏份有限,但对于于洋来说,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在解放区的红色银幕上首次出现的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形象,其意义的确非同一般。

于洋在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一镜头

导演伊琳告诉于洋,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表演就不可能打动人。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牢牢地扎根在于洋的心底,影响着他一辈子的做人处事。同时,陈波儿、王滨等都对于洋有过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帮助。《留下他打老蒋》,是东北解放区拍摄的第一部短故事片,也被称为新中国人民电影的第一部短故事片。影片描写了一个新战士因为擦枪走火不慎伤害老百姓的故事。陈强饰演老农民,于洋饰演连长。当时,东北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摄制组到鹤岗县拍外景时,必须要带上几个铁桶,装上木炭,这是为了对摄影机加强保暖,以免机器冻坏了不能正常地转动。可想而知,当年的拍摄条件和摄制技术该是多么的艰难。但正是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情形之下,新中国的银幕上又诞生出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佳作。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于洋从作战前方奉命再次调回“东影”,参加新中国人民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拍摄。顾名思义,这部影片反映和表现在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下,一群思想进步的炼钢工人建造通车大桥的故事。于洋来到剧组后,就得知担任本片的编剧于敏、导演王滨,还有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王家乙,都是来自延安的“老革命”,而在《留下他打老蒋》就有过合作的陈强也在这部戏里扮演一个老铆工,杜德夫和吕班都有不同的角色。

于洋则演一个先进的炼钢工人,还有名有姓地叫吴一竹。刚演完一个“兵”,再演一个“工”,还原于生活、高出于生活的艺术特点,在演员本色化的质朴表演中得以印证。于洋愉快而轻松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塑造。1949年5月1日,在隆重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这部作为新中国标志性的电影,在全国解放了的地区隆重地上映了。自此,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式拉开了帷幕,而于洋也以他阳刚豪迈的形象,在新生政权大力提倡“工农兵”形象的红色银幕上,闪亮登场。

于洋与吕班、陈强、王家乙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桥》中一镜头

同一时期,建国初期在“东影”出品的第一批影片中,于洋又陆续在《中华女儿》中饰演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在《卫国保家》中饰演一腔热血的民兵队长,在《葡萄熟了的时候》中饰演质朴可爱的青年司机。还被借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饰演《走向新中国》中的血气方刚的炼钢工人,这些或轻或重的不同角色,对于洋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出现在新生政权的红色银幕上。

于洋与杨静主演影片《卫国保家》

在这些新中国早期电影中,于洋年轻的身影在银幕上随处可见,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在接二连三接地拍戏之后,于洋的演技得以迅速地提高和飞跃。多年后,他深有感触地说道:“如果说我的表演还有特色的话,我想,首先得益于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真地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特别是‘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精髓论点,对我塑造工农兵的各类角色,的确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在每部电影里所塑造的角色都必须先从体验生活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演好角色,演活角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扮演一个崭新的角色,我都会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创作和由此带来塑造角色的喜悦中。另外,角色的成功,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老演员们也是分不开的。”

于洋与孙景路主演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电影故事》杂志封面上

1951年,于洋与蓝马结识在北影厂《走向新中国》剧组。在影片中,蓝马主演工程师,于洋饰配角炼钢工人。从体验生活,到实地拍摄,他们都形影不离,两人的性情虽不一样,但却很合得来。于洋从蓝马精湛的表演中深切地悟出内在的厚度。此后,于洋以蓝马的表演特色为参照,执著地追求那种在生活中寻找表演依据、带着真情实感去刻画人物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于洋在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形象塑造,就是在这个方面一次可贵而有益的尝试。

于洋主演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邀请于洋在昆明军区创作员白桦编剧的《山间铃响马帮来》中,扮演云南苗族的青年联防队长黛乌,这也是于洋第一次在电影中担任主角。这部电影令于洋一举成名,也同时令编剧白桦名噪一时。巧合的是,两人当时都是22岁。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特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淳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于洋与范雪朋、牛犇在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一镜头

次年,于洋回到已经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改换成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里,参加新中国第二部战斗题材的故事片《怒海轻骑》的拍摄,在影片中扮演我军军舰的中队长。当时,浙江沿海江山岛战役正在进行中,摄制组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实地取景。这部影片刚一封镜,于洋就接到厂领导通知,让他前往北京,报考设立在那里的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

1954年,中央电影局集中长影、上影、北影厂和部队文艺团体的业务骨干演员,在北京进行统一培训。为了提高总体表演艺术水平,也为了提高已经有些工作经验和知名度的专业演员的表演能力,中央电影局特意从苏联请来了资深戏剧和电影专家,在北京设立演员专修班,全称“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把苏联电影学院5年制的戏剧、电影教程,缩短为二年时间内完成,系统传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艺术表演理论,为他们今后运用专业表演技巧和塑造好新中国银幕上“工农兵”的光辉形象打好坚实的基础。于洋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还通过一系列的舞台戏剧表演实践,为理论学习与实际运作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于洋和杨静主演影片《生活的浪花》剧照

1957年,于洋在毕业时所饰演的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中能唱善舞的醉鬼托贝,还有高尔基作品《仇敌》中厂主查哈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于洋把以往的表演经验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赢得了苏联专家的高度赞赏和一致好评。由此可见,讲话精神不但让于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上受益匪浅,发挥特长,而且在表演纵深领域的发展上,使得自身的艺术潜能表演才华得以突出显现,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此外,于洋还同陈强、凌之浩等人一起,加盟导演组,给苏联专家当助手,将工作扩展到广阔的导演技巧领域。为此,苏联专家们格外赏识于洋,并在他毕业鉴定一栏中留下评语:“于洋,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应该在大海里航行。你将来要珍惜自己。你一定会驶向成功的彼岸。”根据此意,同班同学们便给于洋取了一个非常形象化的绰号,一时间,“于大船”的名字便在校园里广泛地传开来了。

于洋的人物肖像刊登在外文国际版的《中国银幕》封面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凤凰再生般的历练,迎来了于洋演艺生涯的黄金时期,1958年他与王晓棠主演的《英雄虎胆》,一跃成为广大观众最为喜爱的电影明星,

于洋与王晓棠在影片《英雄虎胆》中

于洋与王晓棠、李力在影片《英雄虎胆》中

时隔多年,于洋与王晓棠再度相会于经典名片《英雄虎胆》纪念活动中

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1959年,他一年内就主演了《飞越天险》里的飞行员赵忠凯、

于洋与赵联、王仁在影片《飞越天险》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大众电影》杂志封上

于洋与赵联在影片《飞越天险》中的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的《电影故事》杂志封面

《矿灯》里的地矿工傅东山、

于洋与王怀文在影片《矿灯》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电影故事》杂志封面上

《青春之歌》里的学运领导人江华、

于洋在影片《青春之歌》一镜头

《粮食》里的八路军连长以及献礼片《水上春秋》里的游泳冠军华小龙5部影片,

于洋与舒迈主演影片《水上春秋》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底上

而接下来主演的《暴风骤雨》里饰演的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和《大浪淘沙》里饰演的进步青年先锋靳恭授等影片,更是成为其表演精湛、艺术成就非凡的银幕代表作品。

于洋主演影片《大浪淘沙》人物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底上

于洋与王蓓主演影片《大浪淘沙》

即便是在特殊时期在《火红的年代》里饰演的钢铁工人赵四海、

于洋与高博、温锡莹、中叔皇、赵大年等人在影片《火红的年代》中

《第二个春天》里饰演的海军科研所政委冯涛,

于洋与杨雅琴主演影片《第二个春天》剧照,刊登在当年度《人民电影》杂志封面上

《侦察兵》里饰演的解放军政委,以及改革开放伊始在《戴手铐的旅客》里饰演的公安侦查员刘杰等重要人物,但唯一相同的银幕形象都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

于洋主演影片《戴手铐的旅客》

于洋主演影片《戴手铐的旅客》电影连环画册封面书影

于洋主演影片《大海在呼唤》剧照

本文作者新近探望于洋老师后合影

谢芳:青春须早春春色映芳华

2022年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从事革命文艺工作70周年,作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她的名字已经和她一鸣惊人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画上了等号。所以,她艺术生涯的历程,总是难以绕开银幕处女作那个光彩照人的女主人公,尽管谢芳本人似乎有意去避开这个话题。毋庸置疑,正是有了被几代观众认可的林道静,才有了被忠实影迷所熟知的谢芳。于是,她后来在《早春二月》中的陶岚、《舞台姐妹》中的竺春花、《泪痕》中的孔妮娜、《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李清照》中的李清照等的银幕形象,才为更多的热心朋友所铭记。

本文作者采访谢芳后合影

谢芳在影片《泪痕》中饰演女主角孔妮娜

谢芳在影片《第二次握手》中饰演女主角丁洁琼

谢芳主演影片《李清照》人物剧照,刊登在当年度《电影之窗》杂志封底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大庆,新中国影坛也要在举国盛典中隆重推出一批献礼影片,描写女大学生在时代洪流中成长为坚强革命先锋的影片《青春之歌》应时而拍。在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主演方面,担任该片导演的崔嵬经过再三仔细的甄选,认定林道静一角非谢芳莫属。作为统帅全片的导演,在建国初期就曾经担任过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和华中文化局局长的崔嵬,他首先指派副导演刘春霖前往已经由中南文工团改建的武汉歌舞剧院,把谢芳选入剧组,首先通过“试镜头”决定取舍。

谢芳首上银幕,主演影片《青春之歌》女主角林道静,一炮走红

对于这部重点上报的献礼片,围绕着林道静的人选,究竟是提拔和起用培养新秀,还是敲定有生活和表演经验的老将?在高层领导者当中,曾经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议,这可是崔嵬导演力排众议的一次影响个人前途和事业的极为冒险的决定。当时作为第一候选人的女主角的白杨,因为自己丈夫费尽心血、亲自改编撰写的同名剧本被否,她迫切地想扮演林道静,正眼巴巴地期待着导演的一声召唤。

谢芳在影片《青春之歌》中一镜头

另外,北影厂的秦文、北京人艺的狄辛,还有曾经是总政话剧团的袁玫和许多颇具实力的新人,早已经组合成极为强大、竞争激烈的阵容。而当时的谢芳,还仅仅是武汉歌舞剧院的一名演员,虽然演出过许多舞台戏,也担任过主要角色,但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她并没有名声远播。谢芳清楚地知道,《青春之歌》是崔嵬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心血之作,其分量那可是沉甸甸的。影片的失败或是成功,关系到崔嵬导演个人的一世功名,是彪炳千秋或是功亏一篑⋯⋯

谢芳主演影片《青春之歌》剧照,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谢芳是一个在事业上奋步急追、决不言退的人,在她看似文弱的外表下深深埋藏着一颗坚强向上的壮志雄心。在长达数月的拍摄周期中,从小资情调的个人抗争,到结识卢嘉川的豁然开通,从乡村生活的所见所闻,到监狱黑牢中从林红身上获取的斗志,谢芳的一言一行。并没有让挖掘她、提携她的崔嵬失望。她厚积薄发的表演,把逐渐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的一代女杰形象,诠释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由此,通过一部《青春之歌》,崔嵬这个“伯乐”给谢芳创造了一次施展才艺的绝佳时机,同时,也给了谢芳以近距离接触电影的机会,让这位青年演员未来有机会在充满神奇色彩的银幕天地里纵横驰骋。

崔嵬在拍摄影片《青春之歌》时指导演员谢芳说戏

《青春之歌》完成后,谢芳看似平静地回到了原单位,恢复了歌剧演员的本来身份。就是凭借着这部影片,1961年底,她荣幸地加入了新中国评选的“22大电影明星”行列,成了偶像明星。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影迷的由衷喜爱,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放映时,也同样受到了异国朋友们的普遍欢迎。1961年,当谢芳随中国妇女代表团去日本访问时,她惊讶地发现林道静的剧照和她的放大照片,在有一层楼那么高的位置悬挂着,许多年轻的女孩子伴随着沿街欢迎的人潮,对着她高声喊叫“林道静”的名字。此时此刻,谢芳心花怒放,心里潜藏的亢奋再次迸发。

这部影片能够引起不同国家的广大观众如此浓厚的兴趣,那就是因为林道静成长的道路,高度概括和浓缩了30年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程。林道静从个人奋斗到献身革命,从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者,最终转变为自觉地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投入到革命洪流的共产党员,正是同时代千千万万革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同时,影片也真实地把观众带到那个逝去的年代,把1931~1935年短短5年间中国政局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别是把举世震惊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前后的风起云涌,作为影片最为鲜明的表现主题,使影片所反映出来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和高昂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各个时代的有志青年。

正是因为谢芳既把握了林道静艰难的成长过程,又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各个阶段的相互关联和行为升华,才让林道静血肉饱满,如此立体。同时,谢芳特别善于通过自己的明亮眼神和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准确地揭示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

谢芳主演影片《青春之歌》,荣获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标准照,,刊登在当年度《中国银幕》杂志封面上

有了高起点的林道静,谢芳在武汉歌舞剧院依然心态平和地对待各种舞台新角色,直到3年后又一个盛夏来临之际。这次让谢芳与银幕结缘的影片,就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早春二月》。

谢芳主演影片《早春二月》中女主角陶岚(有谢芳给本文作者签名)

这回是当年《青春之歌》的导演之一的陈怀皑极力向执导该片的谢铁骊推荐了她,此时的谢芳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家庭和事业不能两全而难以抉择的时候,谢芳还是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谢铁骊把革命烈士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在夏衍的提议下,增加“早春”二字而改为《早春二月》。

谢芳与影片《早春二月》主创人员导演谢铁骊、摄影师李文化、男主角孙道临及主要演员高博、王培等人切磋戏份

谢铁骊亲自导演,他以唯美意境的表现手法,与抒情的散文叙事风格相结合,描写了一个发生在过去年代里关于人、亲情、爱情、命运的哀婉往事。与1948年由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相媲美。而谢芳精心打造的完全有别于林道静的时代知识女性形象,再次征服了广大观众。

虽然并非革命者、但敢爱敢恨并有着强烈反抗封建意识的陶岚,成为新中国银幕上一个不多见的佳人形象。在重点表现工农兵形象的众多影片中,《早春二月》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典型的“异类”。缘何在时代大背景之下能产生出来这样的“不和谐之音”?这主要归因于自“广州会议”和“新侨会议”之后短暂时间内较为宽松的文艺创作氛围,当时夏衍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并主抓电影,才使得这部影片顺利开拍。

《早春二月》中的陶岚是谢芳表演艺术的又一突出的代表作。这一角色与林道静相比,更具有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情奔放及理想化的色彩,同时,也更具有盲目性与狂热性。谢芳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人物的基调,同时又注意运用细致入微的演技,揭示陶岚善良、真诚、富于同情心以及对初恋的向往、对进步思想的追求等性格侧面。从这一人物开始,谢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员。

影片试映时,受到圈内人士的一致叫好。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谢芳夫妇被一同调往北京,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丈夫张目则专业对口地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大显身手。可是,《早春二月》拍竣后,在当时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下,立刻受到高层领导人发话的直接批评,并被康生列为“十大毒草影片”遭受重点批判。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影片应有的艺术价值,最终拂去尘埃而放射出璀璨的光焰。

谢芳主演影片《早春二月》人物造型,刊登在当年度《大众电影》杂志封底上

作为演员的谢芳,则在1964年再次被陈怀恺的举荐给上影厂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剧组。越剧名伶竺春花的塑造,是谢芳第三次踏上银幕后又一次成功的飞跃。

谢芳与曹银娣主演影片《舞台姐妹》剧照

谢芳通过深沉凝练的不凡演技,完整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竺春花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感人至深地刻画了这个人物善良、正直的美好心灵和忠于艺术、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质。人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谢芳与赵丹联合主演的《第二个春天》拍摄尚未结束,“文革”运动就气势汹汹地杀到,影片被迫下马。

而谢芳呕心沥血完成的那部《舞台姐妹》甫一亮相,又立刻成为重中之重的火烧对象,谢芳的竺春花带给她的是厄运缠身,但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来说,她在红色银幕上塑造革命女性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从小资产阶级升华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林道静,还是从个人主义思想转化为倾向进步思想的陶岚,无论是从童养媳出生到越剧名伶直到革命文艺战士的竺春花,还是海军科研技术骨干刘之茵这个未曾最终完成的人物角色,毫无疑问,都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层次分明、血肉饱满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都是一个个光彩照人、深入人心、立体感光的红色银幕中经典人物形象。

谢芳出版的自传《往事匆匆》封面书影(作家出版社)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