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又是再见不到的绝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67更新:2023-04-18 13:40:39

时光撰稿人 | 云起君

像爱电影一样爱健身。

《镖客三部曲》《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

以上经典影片的配乐都出自同一人,而这位伟大的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已于两年前辞世,享年91岁。

近期,一部关于他生平的传记纪录片悄然上线,台前幕后可谓大师云集、“众星捧月”——

《天堂电影院》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编剧执导,王家卫参与监制并协助发行,贝托鲁奇、昆汀、汉斯·季默等出镜缅怀。

当然,还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

《音魂掠影》

托纳多雷和莫里康内合作多年,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偶像。

两人的缘分,正始于初出茅庐的他拜托莫里康内制作《天堂电影院》的音乐,彼时已盛名在外的莫里康内接受了,并成就这部经典之作。

可以说,如果没有莫里康内的配乐,《天堂电影院》不会如此动人。

如今,在这部充满迷弟滤镜的纪录片中,托纳多雷从浩瀚如烟的史料、采访、电影,以及莫里康内的生前自述中,梳理出其完整的音乐生命线索,留下珍贵影像资料。

透过这些,我们也能从全新角度看见莫里康内用音乐创造的另一个电影世界。

只能是意大利

在莫里康内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给接近500部电影做了配乐。

按照本人的话来说,其中有一些不值一提,但是另一些足以彪炳影史。

来自王家卫的评价

1960年到2008年,是莫里康内创作的黄金时代。近50年的时间里,他和196位导演合作过,其中有113位意大利导演。

相对于同时代的约翰·威廉姆斯、大卫·拉克辛等等作曲家,莫里康内具有更加明确的意大利(欧陆)的音乐追求。

在他的作品里,不自觉地吸收了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民间音乐的特色。

这是莫里康内作为意大利人血液里所流淌的音乐基因,也是他一生成功与背叛的起点。

年轻时的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出生在台伯河畔的天主教家庭,父亲是爵士小号手,从小就对他进行了专业而又精确的指引。

他也不负众望,从小就展露出惊人音乐天赋。6岁时,就写出自己第一个音乐作品。

不过,音乐天赋不同于作曲天赋,后者需要常年的历练和严格而专业的训练。

91岁的莫里康内

12岁,莫里康内进入圣塞西利亚国家学院进行顶尖的古典音乐训练,在这里,他学会学院派的作曲技巧,此后更是擅长几乎所有音乐类型。

在学院派看来,古典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不可逾越的一条线,而在莫里康内创作的音乐中,意大利本土音乐被他引用得更为常见。

正如《塔兰泰拉》对《海上钢琴师》的创作影响。

《塔兰泰拉》是意大利知名的传统舞曲,传说是一个农夫被毒蜘蛛咬了之后,开始手舞足蹈,他人随之效仿,本曲由此诞生。

《海上钢琴师》中,在意大利移民的要求下,男主角1900即兴弹奏《塔兰泰拉》,引起三等舱旅客的狂欢。

而在另一部莫里康内早期配乐的电影《阿隆桑芳》里,《塔兰泰拉》的调子出现12次之多。

每当情节发展到重大转折与冲突的时候,均会出现。该片中的《塔兰泰拉》着力于表现略微极端的,诸如激动、渴望、顽强等等情绪。

此外,莫里康内还创造性地在改编中使用弓弦乐器的齐奏,给这一支舞曲增添雄壮的历史色彩。

出逃和背叛

莫里康内并不是什么老学究,更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死硬派。他极其擅长于玩弄各种乐器,而不仅仅只是管弦乐。

《荒野大镖客》是为莫里康内打下一片天的代表作。

在音乐的配器选择上,他别出心裁地使用口哨作为主奏乐器,用陶笛、吉他作为旋律伴奏,再将马鞭等等“环境音”加入到音轨之中,把家族斗争的主题和民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他迈向大师之路的里程碑,更是这位音乐神童技惊四座之作。离开古典乐和传统配器后,莫里康内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三部曲的第二部《黄昏双镖客》,主题曲For A Few Dollars More。

以口簧琴开头,引入口哨后,再加上电吉他的拨弦与合唱,塑造了两位男主角独胆英雄的形象。

口簧琴起源于中国北方,经由亚欧草原传播后,来到欧洲。采用这种乐器,不仅消弭“意大利的美国故事”的违和感,又为音乐增加几分神秘特色。

而到了《黄金三镖客》里,双雄模式被三角对峙的结构所改写。

三位男主角在公墓对峙时,莫里康内又写了一个三重奏Il Triello。

该配乐以小号开头,重复的E与G音符,渲染对峙情绪。管弦乐和吉他的轮指,相互辉映,渲染紧张感。

其后小号的加入,突然打破原先的音乐结构。在听觉上,这是一个不和谐音,但在电影的语境里,这预示着“好人”对此早有安排,在看似各有利弊的对峙里,他早已胸有成竹。

对于古典乐,莫里康内的态度则是——为我所用,但又不拘泥于古典乐。

《海上钢琴师》里,1900坐在大厅里为晕船的马克演奏了Magic Waltz,钢琴随着海浪起伏而滑动。

这首曲子以快板为主要调式,不断倾斜的画面加上被当作指法练习的琶音,有效地推动的情节的发展,弥补了对白的缺失。

虽然是华尔兹,但整支乐曲,独具爵士乐的自由度与匠心。

如何回忆

莫里康内创作第一部电影的配乐时,是33岁。

尽管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配乐大师,甚至被称为“电影音乐圈的莫扎特“,却有过一段遭遇质疑、打击的经历。

出身顶尖音乐学院的莫里康内,原本该走上音乐家的道路,因频繁做着电影配乐的工作,一度引起学院和同期的“不齿“。

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电影配乐不等于音乐创作,更不是艺术,就连一些导演也不看重电影配乐。

这些成为莫里康内职业生涯上的“心结”,也成为证明自己的动力,其后他在电影配乐上的开创性与多元性,几乎将其推向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及艺术,从此改变众人的看法。

导演用画面说故事,而莫里康内用音乐说故事,相辅相成,又自有华彩。

而他的音乐,后期也渐渐脱离电影,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被后人不断翻唱、改编。

2016年,年近九旬的他以《八恶人》的配乐,第一次拿下奥斯卡。

影片中那种神秘主义又危机四伏的音乐,完全不像出自他的手笔。甚至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莫里康内一辈子写过的最为“丑陋”的音乐。

习惯他的乐迷感到困惑,直指老音乐人的堕落。但奥斯卡看重进取,莫里康内在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还在创新。

他从来没有倚老卖老,而奥斯卡也终于用世俗的奖励,拥抱这位“精神上的新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奥斯卡对莫里康内迟来的肯定,此前他只在2007年拿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音魂掠影》里记录下莫里康内在生命最后11天里的工作状态。

他一如往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谱写音乐,而后一个几乎见证战后电影史的老人,就这么在镜头前,拉家常式地诉说着自己的一切。

一个艺术家的伟大,除却作品的伟大,其职业精神也是伟大的组成部分。莫里康内为了艺术费尽自己最后一丝气力,没有在追求完美境界的路途上耗费一丝光阴。

这份专注从此成绝响,很难不让人怀念。

-END-

他一出手,即是港片佳作

含腾量100%,能卖50亿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