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讲的是什么「比利林恩120帧的浸入感与李安并非笃定的未来」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36更新:2023-04-18 16:38:58

今年中国电影的11月相较以往的11月要热闹很多,先是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称《比利·林恩》)用120帧、3D、4K的顶级技术配置刷新观众的观影体验,掀起电影技术的变革甚至改变电影的未来,后有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用圆形、方形、全屏的构图带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感知,实现电影形式的创新。

自古至今,打破传统往前迈出的那一步会被赞赏,同时也遭人非议,李安自推出《比利·林恩》后就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也许很多人都会疑问,一位精于叙事的导演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电影技术的突破?李安看到了这个技术,他相信这个技术会成为电影的未来。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安产生了危机感。从李安过往的电影(早期《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虽不成熟但叙事、镜头已显风格)不难看出他对电影有种精益求精的追求,电影画面十分精致,镜头调度非常讲究,故事叙事细腻敏感,镜头叙事克制,没有多余的镜头,在这种要求下探索电影技术正是对电影精益求精的诉求。李安有着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他希望在电影的世界做出点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有点紧迫感,虽然他自己并不笃定自己现在相信的电影方向是否是对的。电影《比利·林恩》正是他向前迈的第一步,之后他还会携电影《马尼拉之战》再次前进。

在李安的视角中,电影技术和故事是无法分开的整体,《比利·林恩》用顶配的技术为观众带来超乎一般的“真实感”,这种“电影真实”让电影与电影观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李安也通过《比利·林恩》的“真实”继续思考电影是什么。

《比利·林恩》用120帧、3D、4K的技术配置让观众产生沉浸感,即“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种真实建立在清晰明亮的画面、纵深景深镜头和以观众为第一视角的运动镜头上。

顶配的《比利·林恩》亮度达到2D电影的两到三倍,清晰的画面让镜头里的事物都可以呈现即没有了焦点,丰富的细节一一展现,画面暴露出太多信息以至于观众会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最有浸入感的画面还要数影片中的运动镜头尤其是闪回的战争场面,摄像机以第一人称视角跟随林恩在战场上向前冲,纵深感和向前运动仿佛将观众置身战场之中,激烈的战场尽收眼底,越是激烈越是真实,尤其是林恩与圣战徒的贴身搏斗,非生即死的紧迫感溢出屏幕传递到观众眼前。

120帧并不是单独起作用,它与4K、3D会发生化学效果,突然飞向观众的橄榄球、林恩朝观众开枪都会让观众紧张一下,李安想让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看与被看而是身在其中的看。那么观众对这种“身在其中的看”感受如何呢?很多观众看后会感觉注意力太过分散,信息太过饱和,眼睛不适等,对此李安也曾做出过回应,正如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改变,观众在改变之初同样产生过极大的不适应感,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但目前来看,120帧的探索还不仅是观众注意力分散这种习惯问题而是技术与故事的磨合,这也是《比利·林恩》目前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李安倾注了太多的心力在技术上,这让精于叙事的他在叙事上露出了瑕疵,整个故事着重表现林恩经历伊拉克战争回国两周期间遇到的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后产生的内心纠结与精神创伤。影片用林恩在美国的画面穿插伊拉克战场的画面以此产生冲突对比,美国的平凡生活,美国不同阶层民众对战争的看法让经历过战场、感受过战争扭曲人性的林恩内心产生困惑与纠结,除了希望救赎自己的姐姐,其他人都把他视为英雄,连他口中“我们想法很一致”的一见钟情的啦啦队女孩也是如此,也许林恩别无选择只能回到战场,在那里他的内心或许还能获得一丝平静。

影片保持了李安一贯对人性的探究,捕捉人物细腻敏感的部分但影片对社会群像的刻画上力道不足,更多的人性剖析是由战场场面完成的,让林恩的内心纠结有无病呻吟之嫌。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比利·林恩》的地位,毕竟这是电影新的突破,而技术也是这次实验的主角,抛开技术讨论故事显然对《比利·林恩》是不公平的,而且新的媒介下应该有新的审美评价标准。《比利·林恩》是李安的一次冒险,但对于两次金熊、两次金狮、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的他是有充足的本钱进行冒险的,李安说《马尼拉之战》同样会用顶配的模式呈现,那时故事与技术的结合将会达到什么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

影片上映后,专业电影人士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主流观众群体也并未表现出太多热情,票房也并未像影片的讨论热度一样飘红,上映11天仅收获1.42亿,对此李安说:“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要太早给它下定论,包括我自己。现在是我看到了,相信这个东西,可是我也不能很笃定。我们看看吧。”新事物的传播也从来不是一下普及的,给习惯以时间,给问题以答案。电影是什么?李安相信自己现在看到也并非笃定的答案,但电影未来却看到了不息的生命。(文 杨莹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