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旧戏院「港俾你听香港百年光影岁月去戏院点只睇戏咁简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5更新:2023-01-12 11:24:39

制图 | 荷洁

“宏愿是大到这样细,再与你入戏院”

在香港,电影院通常被称作戏院,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零星的电影放映活动开始,香港已经走过百年光影岁月。

在消遣活动不多的五六十年代,“睇戏”是最平民的一项娱乐活动,年轻男女拍拖首选戏院,当时令人向往的好莱坞大片也一定要到戏院才能看到,一众粤剧迷追星追到戏院……

去戏院,点只睇戏咁简单!

来到现代,戏院却越来越成为商场的附属品,年轻一代宁愿上网一部接一部“煲片”,也不乐意为了一部片专门跑去戏院,一间又一间老字号戏院宣布结业……

看电影

是流行的平民娱乐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可见香港电影业曾有之辉煌,不仅体现在一部部大受欢迎、捧红众多港星的影片上,还有几乎遍布全香港的戏院。

关于香港的首间戏院,有众多说法,但多数都认为位于上环、建于1867年的同庆戏园(当时还未叫戏院),是香港的第一间戏院。

之所以叫做戏院,而非简单称之为电影院,因为当年的戏院,除了电影,还真的有戏看,例如传统粤剧和其他地区的戏曲、演奏会等。

香港知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曾在采访中提到,上世纪20至60年代,粤剧是香港最流行的剧种,“去戏院看戏是香港老一辈的记忆”。

资深艺人汪明荃、罗家英出演粤剧折子戏《李娃传》。中新社图↑

虽然戏院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但其真正在香港成行成市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

最开始的戏院,或是简单地在一间矮平房搭一个戏台,请来粤剧大老倌粉墨登场的戏棚;又或是直接在露天摆上白布幕,就播起影片的露天戏院,幕前有一排排长木凳,在那时,一定要等到夜晚、没有日光照射才能开场。

香港电影史研究者余慕云在其编写的《香港电影史话》中曾这样描述露天戏院:“每届夜后,即在街头巷尾或空旷的地方架设临时影场......前面是座位,把长凳和椅子摆成一列列一行行,后面设有戏台,只有两个皮箱,一个放着影机,一个装载画片,挂起一张白布作画幕,影场四周用布遮拦,仅留一个观众出入的门口,两个伙计站在门口高声大叫,‘睇影画戏,一分钱一位’。”

“联华港厂”为联华在香港设立的摄影场,同时亦曾短暂辟为观影游乐园,名为联华露天电影场。↑

上世纪60年代中,戏院开始在香港遍地开花,从香港岛、九龙到新界,三大地域各区都开起了戏院,到上世纪70年代,电影成为流行的平民娱乐。

当时的戏院有两大类型,一种是首轮西片戏院,播放的都是首次上映的西方大片,出入这些戏院的人士亦“非富则贵”。其中,后来改建成美丽华酒店的乐宫戏院,在当时为尖沙咀第一大放映西片的影院,披头士乐队在1964年来港表演时的其中一场演唱会,就是在此处举行。

披头士乐队1964年来港的其中一场演唱会在乐宫戏院举行。↑

而另一种则是地区坊众影院,这里嘈杂但温馨,可以见到“掹住衫尾”入场的一家大小,亦不乏略显䩄腆地来拍拖的男男女女。场内“睇戏”热火朝天,场外也喧嚷热闹,有“黄牛党”在炒卖戏票,亦有各色小食摊贩热情兜售食物。

油麻地戏院当时主要为油麻地果栏及庙街一带居民服务。2012年翻新后的油麻地戏院重开。↑

从UA说起

那些消失的经典戏院

在全盛时期,香港约有120间戏院,据最新统计,现时全港只剩下50余间戏院。就在去年,已经营了36年的UA戏院也宣布全线结业,那些曾经座无虚席的经典戏院,逐渐成为过去。

1985年2月,UA6院线于香港沙田开幕。网络图片↑

说到露天电影,一定少不了在新界联和墟屹立半世纪的粉岭戏院。1949年,该戏院开始营业,成为新界北区第一间戏院,当时还叫联和墟戏院。

有居住在联和墟几十年的老街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的票价约五六毫(五六毛)港元,最贵约1.5港元,但这价格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闲钱能负担得起,于是有街坊站在戏院对面大厦的天台,远远地看向用来“放片”的白布幕,天气好时可以蹭完一整部电影,天公不作美时就会被入场观众打的雨伞挡住视线。

粉岭戏院↑

1959年,戏院改建并加上盖正式命名为粉岭戏院。来到21世纪,新界北区的戏院相继结业,粉岭戏院成为该区最后硕果仅存的一间戏院。但在2010年,粉岭戏院亦低调结业,正式结束其半世纪的历史使命。

建于20世纪初的太平戏院是香港最早期落成的大型戏院之一,曾见证粤剧在香港的全盛期,不少粤剧老倌、各地名伶都曾在太平戏院登场演出。

太平戏院是香港最早期落成的大型戏院之一。网络图片↑

最初,太平戏院只用于上演粤剧,最上层的超等票价可谓非常昂贵,达到12港元,超过当时大部分普通打工仔一个月人工。其后戏院加设银幕,可放映中西方电影。到1981年,太平戏院关门停止营业,现已改建为商住大厦华明中心。

去年开展修复工程的皇都戏院,是香港现存唯一的旧式大戏院(剧院式戏院),其前身为1952年开幕的璇宫戏院。

皇都戏院坐落于有“小上海”之称的北角,因为移居香港的上海人大多落脚于北角一带,并把其生活方式一齐带来,海派裁缝店、理发店、餐厅、游乐场、歌舞厅等应运而生。

璇宫戏院就在这时诞生,1959年易手后改名为皇都戏院,1956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港的内地艺术团体——中国民间艺术团在此演出,轰动一时;1970年,当时只有17岁的邓丽君亦曾在皇都戏院演出。

香港皇都戏院戏票照片。新华社图↑

皇都戏院见证着香港娱乐行业的黄金年代,每当有新港产片上映时,买票的人都会大排长龙到大街。但在1995年,皇都戏院遭遇火灾,到1997年正式结业,其天台的抛物线形飞拱,及以三国故事为主题的浮雕等等独特设计,也随之年久失修。

皇都戏院楼顶上的抛物线形飞拱建筑设计。新华社图↑

皇都戏院正门口的浮雕。新华社图↑

庆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戏院的新业主新世界发展集团宣布启动保育计划,承诺将尽力修复和重塑这一历史建筑。

港产片里

时常充当背景的戏院

不少人对於戏院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来自港产片。

放在爱情片里,戏院是男女主角感情升温的催化剂,看完一场电影出来后,主角们的爱情线多数都会迈上一大步。

新光戏院有着大大的红色霓虹灯标识,远远就能看到。它被称为粤剧殿堂,2013年在张国荣逝世十周年之时,新光戏院还举办了霸王别姬影展,和一众粉丝一起怀念哥哥。

新光戏院是香港粤剧演出的重要场地之一。↑

灵异题材的港片也喜欢用戏院作为场景,由林家栋、杨千嬅等主演,以隐形人作为卖点的《隐形怪杰》,就曾出现京都戏院。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的TVB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用红色大字在招牌上画着“③②①”的京都戏院——香港首间一开为二分出2个迷你放映厅的戏院,其后又再分裂为楼上楼下合共3院,成为所谓的拥有3个放映厅的综合戏院。

京都戏院时常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TVB剧中。↑

当然,时常昏暗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戏院,也是不少港式恐怖片的绝佳题材,加之,有好几家年代久远的戏院确实也是有名的猛鬼戏院。

TVB的鬼节特供纳凉综艺《区区有鬼故》的其中一集,就以香港湾仔东城戏院作为背景,讲述戏院里最后一排13号和14号的戏票,一直以来都是非卖品,原来这两个座位是一对苦命鸳鸯生前去看戏时一定会坐的位置。

东城戏院于1964年开幕,但在1973年就因生意欠佳被拆迁。

虽仅经营了短短10年,但该戏院一直都流传着各种灵异故事,譬如观众稀少的午夜场会突然变得座无虚席,TVB在2000年时还据此改编了一部由吴启华与关咏荷主演的电视剧《全院满座》。

百年戏院,见证着香港变迁的光影岁月,亦成为不少老街坊的童年回忆。

如今,随着西九戏曲中心落成、油麻地戏院活化成粤剧基地等,戏院渐渐真的只剩下“睇戏”的功能,而越来越多戏院都选择建在大型商场中,逐渐变成市民眼中商圈的附属品。

西九戏曲中心↑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盗版影片发展猖獗,对戏院造成一定打击,随后20多年间,曾经饱受港人青睐的平民戏院买少见少,到现时,戏院基本是以集团院线模式为主。

网上视频变得流行,人人都可以在家中搞一个或豪华或简单的私人影院,自然越来越少人将买飞睇戏作为定期的消遣活动。

逆境下,戏院或需寻新招求生存,继续陪伴港人度过新的流光岁月。

审读 | 卓玲

审核 | 雨杉 Oriole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