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煽情的电影「难得看到一部不煽情不呐喊主旋律的历史片它还拿到8项大奖提名」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23更新:2023-04-19 04:44:25

关注「青石」好电影 ·不会错过!

要说韩国的历史片,上一部让青石印象最深的还是15年代表韩国出征奥斯卡的《思悼》,无论是故事台词还是情感演技配乐,任何一项都是精致得让人手抖;

最近,韩国又出了一部让大家难以忽视的历史片,同样是揭开了韩国历史上的一处难以启齿的伤疤。这部影片获得了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等包含多个重要奖项8项的提名(与某司机一致),本届青龙奖将会在本月25日进行颁奖,以青石来看这部影片可能有大丰收。

因此,趁此时间我们来看看这部再度让人刮目相看的历史片:

南汉山城

韩国的电影基本都会用力过猛、煽情过度,特别是涉及到战争历史类的题材,这样的毛病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完全忽略历史事实地矮化敌人、无限拔高自己,而实际上只是一个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行走的地位罢了。

这次的《南汉山城》正是难得的表现了这一点,克制、谨慎、纠结,如同狂风巨浪的一叶扁舟,一边努力的保持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构想,一边又不得不跟随风浪游走。

这部影片是《熔炉》导演黄东赫的最新作品,讲述的是朝鲜历史上一段极其悲伤的历史,也就是朝鲜国君被清军困在南汉山城一个多月,最后不得不屈辱投降的历史,朝鲜史称“丙子胡乱”。

直到甲午战争之前,作为附属国的朝鲜一直跟自己的宗主国有着良好的友谊,这种友谊在片中就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当时还是高丽大将的李成贵发动兵变成功夺权,为巩固国内政治,他积极与明朝建立封贡关系以获得明朝的支持,甚至是请求明太祖给予更赐国号。

寓意“朝日鲜明”的朝鲜也就诞生了,从此开启了长达500年的朝鲜李氏王朝,朝鲜乐于吸收学习中原的礼仪文化,甚至常以“小中华”自称。

16世纪末,朝鲜受到日本侵犯,明万历皇帝两次发兵北上援朝,从而挽救了李氏王朝,朝鲜对于明朝更是感恩戴德,发誓永远效忠于明朝,这个就是片中提到的壬辰年大明皇帝的恩德

了解了这些,也就知道了片中当时朝鲜国内对于明朝王庭的感情了。

1636年,大清皇太极为剪除北方的后顾之忧、全力征伐明朝而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朝鲜军队望风而降,朝鲜国君也就逃到了南汉山城试图做最后的抵抗。

大军压境,战又不能胜,降又难以忍,是战是降,成了朝鲜朝廷纠结的事情。

此时,在这个朝廷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声音,一个是主和派,这派主要通过片中的史判崔鸣吉来体现,崔鸣吉认为为了李氏王朝宗庙的延续、为了尽快让百姓恢复生计,仁祖应该忍辱负重,选择对清王称臣。

这部影片中,他在两个阵营间积极走动、沟通,一方面拖延时间、探寻清军的虚实,一方面试图让清军降低投降要求,也就是不要让朝鲜王子去当人质。

影片一开始,一人出现在清军面前的就是他(李秉宪饰演)

另一派就是斥和派,忠心于大明,自认为礼仪文化之邦,反对投降,攻击那些求和的人卖主求荣。他们认为清军女真人是野蛮人,文明人怎么可以向野蛮人称臣。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礼判金尚宪(相当于礼部尚书,金允石饰演),片子的开头也给了他一个故事。

一位熟悉冰河的老人带着他过河,这位老人说此前也曾带领过国君一行过河,此后如果清军来了,他也愿意带领他们过河,因为清军可以给他粮食。

礼判一听此言,就在老人带他过河后,就下手杀掉了老人,以防止他带领清军过河

两派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难以说主和派是奸臣,毕竟真正站在大局上考虑,委曲求全总好过宗庙尽毁;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斥和派就是铁骨铮铮的忠臣,名节能保,但势必导致国家生灵涂炭。

(老弱残兵)

两派中间,还有一个骑墙派,也就是哪里风势好就倒向哪里,要说奸臣,这类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奸臣了。不为老板着想,也不为百姓着想,哪里有利就倒向哪里。既缺乏忍辱负重的勇气,也没有视死如归的气节,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作为一国重臣,想到的永远是保全自身的利益。

比如片中这位掌管军政大权的金领相,这边主和的官员说要派世子去做人质,马上就说:这个可以,世子一定会安全回来的。

那边主战派的马上走进来反对,整个朝野瞬间就倒向主战派,金领相立马调转枪头怼向主和派说:

身为臣子,岂能说出让世子去敌营的话来

身为首辅,毫无为国为民之心,不知廉耻。却是整天把礼义廉耻挂在嘴边,如此龌龊之人,才是一国祸害。

而用了这种人作为首辅,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仁祖皇帝也是挺昏聩的。

整部影片,其实就在清军围困的情况下,重点展示出两个派系之间的交锋。

大军压境的清军,其实也是采用围而不打的方式来逼迫他们投降,他们将整个南汉山城用栅栏围住,只要困住,他们早晚得饿死。

最大的困境,其实来自朝鲜自己。

一方面,朝廷老是作出昏聩的举动,比如天寒地冻的把士兵御寒的草袋、村民的屋顶上的茅草收起来的喂马,草料不够时还是得把马匹杀了,这让士兵极为不满

另一方面,又让不懂军事的人领兵出战,胡乱指挥,导致造成高达150比1的占损比。丧生的300士兵不打紧,重要的这一仗直接让朝军士气直线下跌。

更悲哀的是,奔赴而来的援军收到命令时不仅没马上出动救主,反而想杀掉使者假装没收到命令。

所以,相比外患更可怕的是,面对危机时刻,国家内部隐忧全部暴露出来。想御敌奋战,也是有心无力。

整部电影而言,它显然想在这起悲剧历史事件中,通过两个为民为国、但意见相左的大臣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大义。

作为韩国人想通过悲剧来弘扬主旋律这个想法是没错的,但我们作为局外人来看,这些内部忧患,朝廷重臣浑水摸鱼、混淆视听导致整个国家水深火热,归根结底还是仁祖的不作为引起的。

下错一道命令,用错一个主将,事后朝廷里不过一句话就过去,下面的百姓士兵却都已暴尸荒野。

在敌人清军的展示上,本片也难得的做到了相对客观的程度,女真人的头饰、语言都做了较高的还原

无论是清军将领、还是大汗皇太极都展现出了应有的威仪和举止

战争场景虽说不为壮观,但是它也能够扬长避短,以小见到,也能拍出恢宏之感。

整部电影没有泛滥的韩式煽情,也没有悲情的主旋律呐喊,在精致的服化道下,冷静克制的刻画出朝鲜那段屈辱史,艺术性的再现了弱国的悲剧。

最为可贵的是,在这种大历史下,它还展示出了一个底层民众只想吃饭、安稳过日子的基础想法。

这,才是时代的进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