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幽默经典台词「小题材小制作看冯氏喜剧巅峰不见不散」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65更新:2023-04-19 12:47:21

从第一部内地贺岁片问世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从开始到成熟,这段时间尝试过各种题材,现在拍摄的贺岁电影一年比一年多。

曾经那些觉得贺岁电影没有艺术价值、没有未来的导演也开始改观,纷纷加入这个行列,每个年末都是知名导演的一场"鏖战"。

让人难忘的冯氏喜剧,一对冤家不见不散

在我看来最为优秀的贺岁电影还属《不见不散》,这部电影是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邀请了冯小刚导演执导,葛优、徐帆两位实力派演员搭档,献出这场"不见不散"的好戏。

作品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就在于与时代的结合,这部电影看准了时代的空隙,面对移民这个问题,要做何种选择,电影还讲述了移民后将要面临何种困难。

电影中两个在美国挣扎的北京人,为了生存从事过各种职业,本意都是为了生存,可是在对地方律法的不熟悉,还是做了很多错事,在多年的打拼后,最终还是明白,哪里都没有祖国好,最终毅然踏上回国的路。

这个剧本其实很简单,如何给它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倒是不容易,剧本多次改名,从《冤家》到《不见不散》,其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虽然这部电影的属于贺岁片范畴,可是也不想要电影的初印象直接定性为人物关系,在团队的讨论下,不见不散最终成为电影的名字。

这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既包含了"冤家",主角一见面就会陷入困难境地;也包含了二人的人物关系,作为一部爱情电影,美好的结局永远是观众的期盼;主创人员也希望这部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观众不见不散。

挖掘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艺术的主角并不只是英雄

这部电影是冯导的代表作,也因为这部作品奠定了他的地位,近年来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这部作品的影子,可能是小人物的精气;可能是小题材蕴含大道理,平淡中的人生百态;或许是镜头上的灵活运用,在他的电影里,总能感受到跳脱,学院派的东西在他的电影里并不会刻板的呈现,总是用市井的角度打量世人。

其实商业电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可是近些年来这种类型的电影总是提前被打上了粗制滥造,在固有标签的催化之下,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我们回头看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它明显的闪光点,它有自己的特色,与人物共呼吸,电影的轻快的节奏与剧情应和,这才是商业电影的灵魂。

这个半路出家的电影导演成功的原因我想除了他个人对于艺术的思考外,更多还是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变革的时代有更多的机遇,他是第一批赶上快车的导演,激起了影坛沉静已久的水花。

在电影业不景气的时候,他用《甲方乙方》千万票房叩响了新时代的大门,冯氏喜剧电影正式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十年时间他成功稳住自己的地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他的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伟岸的形象,那些光辉的人物稍稍退场,让小人物正式登场,告诉观众能被大家记住的不只是伟人,你我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平民不再只有仰望,也可以成为艺术的主题。

这种价值形态在《不见不散》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当时有一股移民热,可是人们都知道这股热,不知道热从何来,在脑子这股劲过去之后,就会开始思考如何生存。

电影直接把镜头对准移民之后的刘元,这个人热情大方,坦白率真,对于自己的欲望从不掩饰,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千万人的真实写照。

人物都是在逐渐认清自己,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尝遍千百种滋味,他们永远都在自嘲的位置上,这样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有待商讨,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在社会生活的洗礼下,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想要赢得观众的掌声,就要知道观众想要的是什么

欲望是折磨人的利器,克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电影里倒是风趣幽默表达了导演的想法,"我收留你到家里,可是我不一定是什么好人,万一我克制不住自己,千万别手软。"交代在前面的话自然没有应验,女主说"你是个好人",好人的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男主也不知道,衡量的标准太复杂了。

对于小人物来说,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他不做这个奢望,控制住突发事件的走向是不可能的,冯导深知在艺术作品中如何表达未知的魅力,他采用折中的方式,掌握了人们对掌握命运的渴望,也有百姓对人生的诉求。

电影中主角总是陷入到无法解决的困境,可是困境不是悲剧,总会有解决的一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在第三方的视角下看到的是荒诞的人生,在戏剧化的处理下看到的是不够圆满的结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就是悲情收尾了,但这不是冯小刚的风格,他选择在困境中穿插爱情,在两个人互动的时候不忘生活的琐事,生活就是这样,映射的真实也是一种魅力。

冯导的魅力就在于把生长在市井的粗矿人物搬上荧屏展现鲜活的人生,与同样放映在荧屏的人物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优秀的电影就需要丰富的内容来支撑,虽是喜剧却也能看到一些爱国思想渗透其中,不过他的爱不是赞美诗,是在理解了百姓的想法后,用他们的角度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看他的电影总会觉得他很懂观众的心。

异国打拼实属不易,他飞往美国拍摄这部电影,也是对于当时这一热潮的反思,不仅是民众,不少名人也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无论这些思想如何冲撞,到最后怀念的还是故乡,他正是看透了这一层含义,所以电影结尾二人选择踏上回国的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