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告诉我们对待家人不能总是慢一拍」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4更新:2023-04-19 18:49:15

我是个极其多愁善感的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和思考有关,大脑的活跃也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才可以得到短暂的,断断续续地休整。实际上,失眠或者低质量睡眠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能够很好地安慰着入睡——一是电影,一是郭德纲老师的相声。

日本的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步履不停》就是个极佳的治愈系电影。乍一接触,感觉电影拍摄的就是平凡无奇,细致入微的家庭内部的生活和个人的沟通交流。整体感觉很沉闷,大家聊的也不过就是邻居家长里短,自己的亲人们的各自的生活状态,柴米油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家庭的写照。谁家的孩子考上什么学校,谁家的菜卖得便宜,哪一家的婆婆和儿媳吵架了,现在在家可以做些什么手工活赚点零花钱了,谁家的地里今年准备种点啥了。是枝裕和的电影很安静,一切就像是小溪流一样,缓缓但是却在持续不断地流动。

单就《步履不停》,家庭里的问题讲得很清楚,当你和家人的相处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你的选择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不知道和家人如何相处时,即使你们会有很多的争执和意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无条件的支持你。当然,你也会无数次经历“慢一拍”。

是枝裕和的作品是温情的,家庭内的一切都是他关注的,每个人看过电影几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治愈;但是家庭里哪会只有温情时刻,“残忍的”悲欢离合在不经意间发生,也是他的关注点。回到《步履不停》,家庭里的大儿子淳平早年因为救人淹死了,二儿子亮太娶了死了男人还带着孩子的过气模特,而且还从事“不吃香的职业”——绘画修复师,而家里的退休医生老爷子是个比较传统和“家长气”很重的人,对于这样的儿子自然是十分生气的,而且在家庭聚会上也会直言不讳的“怼起来”。儿子也不甘示弱,说着“自己挣的钱也可以养得起寡妇”。大姐在楼上翻到了二弟亮太小时候的作文“那时的他明明想要继承家族的医院,做个医生”——这很符合老爷子的想法。

大儿子是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被淹死的,而大儿子也是最受老太太和老爷子器重的。而那个被救下来的陌生人15年后成长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胖子,当然来到自己恩人家里也是十分拘谨的。老爷子也想不开,“这样一个没用的人,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救他”?

亮太一家晚上留下来吃饭了,毕竟老爷子虽然不赞同二儿子的婚姻,但是对待小孩子还是很喜爱的。饭桌上的老爷子也一直在强调男人事业的重要性,想要自己的二儿子能当回事,但是老太太的一句话:然而,你儿子死的时候你也不在身边,一下子刺痛了老爷子,这是温情生活里的“最剧烈的痛”。丧子的痛,其实一直都在,而且甚至被转移到了那个“被救的人”身上,亮太感知到了那个人的不自在,问为什么还有每年让他来家里,老太太说,“我们让他来是为了提醒他不要忘记老太太的儿子是为谁而死?我们让他每年痛苦一次不为过,不然,那痛苦就只会在我们自己身上了,他的死就真的不值了”。

即使过去多年,淳平在老两口心中的地位也重的过次子亮太,即使亮太多次想要“争抢”,也是徒劳的。母亲还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化作黄蝴蝶回来看望她,然后就在房间里追逐那只蝴蝶,这一切,又一次提醒亮太自己比不上自己的哥哥。

邻居打来急救电话,但老爷子说自己已经不是医生了,只能叫救护车,救护车来的时候,那个曾经镇子上的名医生如今成了被拦在外面的“无关人等”,这是多么的讽刺和心酸。亮太回家把自己撕烂小时候的“立志做医生”的作文粘起来,继子也在和妈妈的沟通里确定了自己其实也会成为“父亲和继父的延续”——做不了钢琴调音师就做个医生。

第二天亮太一家早早地就走了,他如释重负,想着应该可以不用再来了。但是,送他们走,现在在回去路上的老太太和老爷子却一直在说:下次来就又是新年了吧。那分明是一种期待。老人心里自然还是希望和自己的孩子们好好在一块的。车开动的时候,亮太突然想起来昨天母亲一直想不起来的那个运动员的名字,然后已经来不及了,车子已经走远了。三年后,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在那之前亮太也没和自己的父亲一起看过一场球赛,自己的母亲一直到死去,他也没有开车载过她。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我总是慢了一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倒是都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呢,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不慢一拍”。不管是父母和孩子,还是其他家庭内成员,隔阂总是会慢慢地消失,但是却也总是“慢一拍”。我们没能在大家都在的时候“及时地处理好问题,然后好好地陪伴彼此”。这成了一种悖论,和无限的循环。

要知道,有时候短短一瞬间留下的遗憾,就很可能成为终生的遗憾。这句话放在温情上,也是如此。

亮太和妻子生了自己的孩子,而且也去墓地给哥哥祭扫,学着当年的母亲给墓碑浇水,说着“这会凉快一点吧”。回去的路上,他也和女儿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只不过他也开始想不起来谁告诉他的这个故事了。只不过他终于理解了母亲当年追着黄蝴蝶的那种痛苦了。

生活就是这样,家庭里,每个人之间尤其是亲子之间总是存在一些“无法及时消散的隔阂”,每个人总是最后才说出:早知道这样,当年我就该多陪陪家人,父母,不惹他们生气等等。然而,现实是这种悖论一直存在,只要有亲人,只要有家庭,只不过亲密的程度带来的悲痛和遗憾程度不同而已罢了。

庆幸的是,那些亲人,爱人,最终也会慢慢地,坚定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然后一直传递下去了。

是枝裕和的经历来看,生于1962年的他经历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只不过那也并不代表所有的日本人生活都很好。是枝裕和一家就是这样,但是会像很多类似的孩子一样,买不起车的时候就在别人家的车前面拍照,然后“表现的好像是自己家的一样”——那不是丢人,但是一种趣味,他自己说。那个时代,毕竟大家的日子都还过得去,不那么急躁,他的性格也便温情了下来。

当然,是枝裕和导演的人品也是很正的,毕竟是真正走出去看世界的人,不会被自己国家的狭隘所遮蔽,除了表达对邻国的愧疚和歉意,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感知到了日本家庭文化的消解,日本文化的“排斥包容和多样性”,越来越极端化,越来越“国粹化”。这是有良知的日本人的代表,可惜这些人只是少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