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经典电影「再聊肖申克的救赎一部伟大而不朽的电影作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64更新:2023-04-20 00:24:50

真正的好东西经得起时间的沉淀,《肖申克的救赎》正是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

《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上映,当时的院线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上映之初约为1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即便获得奥斯卡七项提名之后,在全美影院市场重新上映也仅仅再进帐1200万美元。据说影片制作成本是2500万美元,加上宣发费用和影院商家分成,《肖申克的救赎》在票房上只能说是“赔钱货”。

票房不利,奥斯卡征途也折戟沉沙,七项提名最终只开花不结果,特别是“最佳影片”奖项输给了当年的热门影片《阿甘正传》。

【题外话】很多《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迷颇为意难平,觉得《阿甘正传》的艺术成就不如《肖申克的救赎》。对此,王二认为,艺术上的事只能是见仁见智,没办法也没必要非得辩出孰优孰劣。何况,奥斯卡评奖标准的水准飘忽也不只一两次被人诟病了,尤其是近几年的骚操作,在在显示了所谓“电影界的最高奖项”不过是一定政治背景下的娱乐大秀,不过是“它在做,你在笑”,而已。

By the way,《阿甘正传》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也很喜欢。

说回《肖申克的救赎》。虽说票房失利,但影片在音像市场和电视屏幕上创造奇迹,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大批观众。上映后的5年内,《肖申克的救赎》成为音像出租市场的畅销片。截至2014年,《华尔街日报》根据制片方从全球票房、家用音像销售、电视播映版权等收入获得的分成计算,估计《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进帐1亿美元。

所以,还是那句话:制片商的快乐,你根本想像不到。

收入数据,只是影片被广泛认可的一个侧面。之所以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伟大而不朽的,是源于群体性自发投票:1999年,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史上250部最佳影片”投票中,《肖申克的救赎》跃升至第一位,此后,它的排名始终保持在前五位;在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影评论社区网站某瓣网上,《肖申克的救赎》的评分更是一骑绝尘的9.7分,常年稳居电影评分第一位宝座。

而这一切,完全归功于喜爱这部影片的观众,正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它让观者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

民意投票反映了这部影片受欢迎的程度,人们热捧《肖申克的救赎》,将之拱上影史的神坛,可能是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使观者的思想上受到冲击,灵魂得到洗涤。

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探讨人生哲理,冷静而客观,一如主角安迪·杜弗兰(蒂姆·罗宾斯 饰)的为人处事风格。与别的影片相比,《肖申克的救赎》更为深刻地讲述了一个叫“希望”的东西,并在友谊和希望的基石上,阐述了对自由持之以恒的追求。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安迪用19年的牢狱生活向观众诠释了这一意境,即便再艰难的环境,也能保持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为监狱题材,不可避免地涉及很多黑暗甚至暴力情节,比如典狱长道貌岸然、狱警草菅人命狠辣残忍、鲍格斯三姐妹暴力侵犯等,但影片并没有对安迪的苦难遭遇施以浓章重彩,没有作为噱头大肆利用,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给出冷静的陈述。

比如安迪被三姐妹毒打后,影片采用了中长镜头,而不是特写他身上的伤痕。

如此留白,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与角色的空间,影片不卖惨,但我们却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角色的隐忍与坚毅,同情不减,而敬佩尤重。“善守者藏于九天之下”,这是个真爷们!

第三人称叙事,冷静探究人性

影片的主人公是被指控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银行家安迪,但整部电影都没有从安迪的视角讲述。影片开头部分是安迪遭到指控,被判无期徒刑关押入肖申克监狱。紧接着,视角完全转换,聚焦在已经服刑20年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饰)身上,通过瑞德的旁白声将观众带入故事,展开肖申克的浮世绘。瑞德代表着观众,他的视线所及,就是观众的视线所及。

【题外话】在这里,请容许我对摩根·弗里曼的嗓音奉上膜拜:沉稳、磁性,冷静平和得没有任何起伏一般,却又蕴含丰富情感,仿佛能穿透人生,并洞悉一切。如果有一天哪个电影评奖学会单凭摩根·弗里曼的声音就颁给他一个影帝头衔,我会毫不觉得意外。

从安迪被押上囚车开始直到最后一幕,我们只看到其他人对安迪的描述,所有故事都发生在第三人的陈述中。

这种方式,是将观众作为影片的角色,通过感同身受从而进入影片,成为旁观者。

从结构来说,影片的重心不在主人公安迪本身,而是强化我们与主人公的关系。我们会对安迪好奇,好奇为什么他能身处监狱却“胜似闲庭信步”;会猜测他到底有没有杀了人;会同情他的遭遇,生出“同仇敌忾”的义愤......

这种不可亵玩又不可远观的距离,恰到好处地让我们保持着观影的好奇心。

比如影片中修缮屋顶的场景,安迪甘冒开罪狱警的风险为狱友们争取到冰镇啤酒,但他自己却不喝,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边,面带微笑地看着。

此时,瑞德的旁白:我们坐在太阳下,感觉就像自由人......而安迪,窝在凉荫下,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看着我们喝他的啤酒......你会说他做这些是为了讨好看守,或许是为了同我们搞好关系,而我则认为他只是为了再度体验一下正常人的感觉......

而我们如同瑞德一样,感受着仿若圣洁的一幕,不由地生出捉摸不透的感觉。

从旁观者的视角构建影片,我们随着瑞德的视角和旁白,像搭积木一般去搭建主人公的形象,一方面保持神秘感,另一方面使主人公更加充满魅力——没有人喜欢被告知,我们更愿意自己去揣摩角色。

在此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主人公安迪的人性光辉,到最后安迪做出惊天壮举时,我们或许会舒心快意:你看,我就知道这哥们早晚能干点大事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谁?

在另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这部影片的体制化问题,详见:假如一个人一生中只能看一部电影,我强推《肖申克的救赎》。

体制化腐蚀了老布鲁克斯,导致了老布的悲剧。

而串起整部影片灵魂的瑞德,在体制化的肖申克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更像是现实中的我们,还没有完全被体制所扼杀,还在苟延残喘中挣扎着,期待着桎梏般的现实中寻求到一方喘息的一角天空。

影片中,瑞德经历了三次假释听证会,分别是在他服刑20年、30年和40年之际。第一次,他竭力向假释委员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了;第二次,他麻木了,只是走个过场;第三次,瑞德对所谓的“改过自新”嗤之以鼻,但是,在安迪的壮举之后,瑞德的灵魂获得自由,而假释委员会竟然同意了他的假释。

然而,出狱后的瑞德也面临着类似老布一样的问题,没有地位,没有身份,“我报告了40年,没报告,连一滴尿也挤不出”。瑞德也可能如老步一样,用自我了结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如果没有安迪留下的机会的话。

影片的最后一幕感人至深:经过一段漫长的旅途,瑞德与安迪相会在碧海蓝天的海滩上。

所以,《肖申克的救赎》,最终救赎的是瑞德。看着美好的结局,我们的思想也得到升华。

安迪告诉瑞德,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坚持信念,不放弃希望,耐心地静静地寻找机会。正如他对瑞德所说:“我觉得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再简单不过的选择:要么汲汲而生,要么汲汲而死。”

令人信服的角色塑造,迷人而自信

蒂姆·罗宾斯在影片中的表演虽然谈不上伟大,但至少也给安迪这个角色添彩增辉太多。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示,谁有不平事?”

强者自救,圣者度人,作为后者,非有大毅力不可为。安迪坚韧、执着,心怀希望,眼有光芒,是肖申克里与众不同的“异数”。

蒂姆·罗宾斯将安迪演绎成一位少言寡语的人,优雅温和,语调轻声,他多年来保持低调,几乎让人感觉到他的存在。但沉稳的肢体语言给人强烈的信任感,嘴角抿成一条直线,坚毅的眼神偶尔露出锋锐,透露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总之,蒂姆·罗宾斯赋予角色迷人而自信的魅力,在做出一些壮举后令人信服,比如他不顾重罚后果,在监狱里播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一段咏叹调。

【不是题外话】放音乐这段场景,镜头缓缓扫过在广场上放风的囚犯,每个人深深动容,仰头望着喇叭,仿佛在聆听天籁,这也是影片中经典桥段之一。

大师级的摄影 大师级的配乐

摄影:罗杰·迪金斯,获13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项提名,掌镜多部经典之作,包括:《冰风暴》、《老无所依》、《007:大破天幕杀机》、《银冀杀手2049》、《1917》......

《肖申克的救赎》中,罗杰·迪金斯的摄影巧妙而写实,比如开头介绍肖申克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从直升机上拍摄,另一个自下而上拍摄高墙,简洁而完整地勾勒出肖申克的全貌。纵观全片,有意留心的话,会发现镜头一直没有超出故事的发展,克制而冷静,一如影片的风格。

配乐:托马斯·纽曼,同样多次获得几大影评协会的提名,作品包括:《美国丽人》、《毁灭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间谍之桥》......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配乐,以低音提琴为主,旋律低沉厚重,压抑而充满思考性;以钢琴表现角色内心情绪,比如安迪被关进黑屋时,用钢琴的单音旋律表现孤独,好像只是一下一下地敲击琴键,传递出绝望的情绪。

伟大而不朽的电影作品,总能给人以启迪

真正的好电影,往往能让人百看不厌,就好像有些音乐让人听多少遍都不会腻一样。

“当他们将你关进牢房,”瑞德说,“当铁门‘嘭’地一声关上,你才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玩笑。以前的生活瞬间消逝。你一无所有,唯一能做的只是用无穷的时间去怀念过去。”

有人说,生活如一座围城(牢狱),我们在里面左突右冲。

而安迪告诉我们:冲破它!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让你自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