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流行歌「以前主流说她唱的歌是黄色小调后被尊为华语经典其实这是生活」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02更新:2023-04-20 01:16:20

今日大陆的90后年轻人,对于邓丽君这样一个奶奶级的故去歌手似乎没有太多的印象,如果有,也只能是从父辈口中或网络媒体中了解到的碎片信息。邓丽君出生于1953年,而作为歌手,她正式登上歌唱舞台是在1967年。但是,“邓丽君”这个名字和她的歌曲在中国大陆的广泛流行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从1949年开始,国民党败退台湾开始,海峡两岸就陷入了分裂的政治漩涡当中,文化也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当时在中国大陆,广播和报纸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没有电视、广告,媒体也全面封闭台湾的文化讯息,更不会对邓丽君的歌曲进行宣传。

邓丽君

1976年以后,东南沿海走私贸易活跃,邓丽君的磁带也随着走私商品进入大陆,由南而北。随着录音机的渐渐普及,人们经过互相转录,使得邓丽君音乐传播得越来越广。同时,广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也可以通过广播电台触到邓丽君歌曲,1980年这位“不请自来”的中国台湾歌手便渐渐在中国大陆风靡开来了。

但是,198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西山召开一次专门批判邓丽君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主流音乐专家对邓丽君的歌曲作出一个非常负面的结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属于“靡靡之音”、“黄色歌曲”。

邓丽君

在这场批判中,专家们对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这首歌尤为反感。《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最初是1937年的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三星伴月》这部电影是当年中国化工大王、国货大王方液仙为宣传自己企业日化产品而赞助拍摄的电影。

作为插曲的《何日君再来》,最初是由“金嗓子”周璇演唱的。但是,1940年上海处于日据时期,日籍歌手李香兰又翻唱了这首《何日君再来》。于是,这首华语经典歌曲又打上了一丝殖民主义的印记。

李香兰

西山会议给邓丽君的歌曲定下了“黄色、反动”“靡靡之音”的结论!《何日君再来》中“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的歌词被批判为宣淫的“黄色”取向;另外“何日君再来”有“何时收复失地”之意,暗示的是国民党“反攻大陆”,又属于“反动”宣传。

这次会议之后,大陆开始查禁邓丽君的歌曲。一时间,翻录邓丽君歌曲磁带成为一种既冒险又刺激的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官方严禁邓丽君,但依然阻挡不住民间社会对于她的喜爱和追捧。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丽君在中国大陆己经十分走红。特别是1983-1984年,她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举行15周年大型演唱会之后,追捧她的大陆歌迷不断增加。

当时《纽约时报》、BBC广播电台的记者对她做了大幅度的专访和报道,其中((纽约时报》以近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绍邓丽君在中国大陆的影响。甚至在西藏地区,藏族民众也十分喜欢邓丽君,据外媒报道,一些藏民以3美金的代价购买邓丽君的翻唱磁带。

心学家王艮说过,百姓日用即为道。邓丽君的歌曲其实就是百姓日用,直抵普通人内心歌曲,才最有生命力。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先生曾经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80年代中期,“在北京北海公园和北海后门山上经常办舞会、听音乐,听的主要就是邓丽君。”不仅是普通民众,就连很多体制内的歌手也视邓丽君为启蒙老师。成方圆就说,“邓丽君可以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启蒙老师。田震、那英、毛阿敏说起来当时都是模仿邓丽君的”。中央电视台2007年春节播出的《人物》特别节目中,刘欢、成方圆、胡月等坦言自己的演唱方式受邓丽君启发。

邓丽君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官方对邓丽君的态度也逐渐松动、解禁。80年代中后期,大陆开始对邓丽君音乐初步解禁。1985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的首次正式新闻采访报道。同时,有关邓丽君的书籍、唱片、磁带,在中国大陆随开始公开出版,中国唱片总公司在此时还整套引进出版了邓丽君歌曲磁带系列。

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是大陆地区邓丽君歌曲的完全解禁时期。1990以后,邓丽君其实已经事实退隐,定居法国巴黎。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歌曲在大陆风靡。当时大陆的卡拉OK,邓丽君的音乐几乎是必点曲目。官方全面解禁之后,中国大陆众多唱片公司也都不断地引进并出版邓丽君的各张专辑,她的歌曲被人们称为“经典华语歌曲”。

邓丽君

邓丽君在大陆的走红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折期,邓丽君的音乐恰好迎合了当时人们渴望正常幸福生活的心理。从“黄色反动”的“靡靡之音”,到“华语经典”,邓丽君在大陆际遇 变迁,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社会的进步。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病逝。第二天,央视四套节目就在黄金时间段的常规新闻节目里予以报道,并且播放了多段邓丽君生前演唱活动的电视画面。这是中国大陆最高级别新闻媒介首次对邓丽君消息的报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