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dj「电影落下帷幕歌曲仍旧走红揭秘几首老电影插曲创造的传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96更新:2023-04-21 13:53:25

前段时间《掌心春秋》写了十几篇老电影幕后的故事,从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电影热映后趋于平寂,而它的插曲却热度没减,几十年一直被传唱,甚至经久不衰。

如果说是插曲成就了电影,未免有些离谱。因为电影始终是插曲的母体,没有电影,哪来的插曲。但是,也真不可否认,有一些电影插曲,确实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和发行量。

据记载,1930年12月,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这首插曲共四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两人合唱。虽然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在中国问世,但许多影院为放映有声片配备了相关设备。《寻兄词》被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在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大大烘托了剧情。

有了这第一首银幕插曲的成功实践,极大鼓舞了电影歌曲的创作,并逐渐形成了固定模式。

后来随着有声电影的陆续问世,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为后世传唱不衰的电影歌曲,

都有哪些电影歌曲红过了电影本身呢?可能一些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也差不了多少。不妨盘点几首与大家分享:

中国国产影片最有影响的插曲,当属《义勇军进行曲》。它是1935年,作曲家聂耳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曲,歌词的作者是田汉。

电影《风云儿女》,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主要反映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影片描写了“九一八”后,青年诗人辛白华与朋友梁质夫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历经生活和革命斗争考验,最终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的故事。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印象,因此很快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

新中国开国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表决,将《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被广为传唱的爱国主义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发生于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写下的光辉战例。

影片《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通过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对家乡的挚爱和回忆,表达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崇高情怀,突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它的意境,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故事本身。

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我的祖国》录音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进行了播放。

当时,电影《上甘岭》还没有公开放映,而其插曲《我的祖国》却先于电影唱红全国,而且一直红到今天。如期达到了影片导演沙蒙要求的“写一首将来我的电影没人看的时候,但歌还能被大家记住。”的目标。

《我的祖国》问世三十三年后的1989年,主创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一届金唱片奖。

电影《红牡丹》中的插曲《牡丹之歌》,也属于歌曲红过电影的典型例证。

《牡丹之歌》的作词也是乔羽,作曲是吕远、唐诃。 1980年,电影《红牡丹》开拍不久,导演薛彦东张圆就找到乔羽,请他创作影片主题歌的歌词。

乔羽按照剧情要求,反复揣摩,一个晚上就写出了出来。作曲家唐诃和吕远为了使这首插曲更贴近电影的主角,多次去现场观看马戏团的演出,了解民间艺人的生活细节。曲子四易其稿才确定。

在给电影配制完毕后,长影所在地的长春广播电台率先播放了蒋大为演唱的这首《牡丹之歌》。

令所有创作者都没料到的是,这首《牡丹之歌》竟然迅速风靡全国,比电影还要“红火”。

其后《牡丹之歌》的唱片第一期发行量就突破了50万张,成为当时一个不可思议的记录。

多年后,回忆起影片《红牡丹》和它的插曲,歌唱家蒋大为坦然说,这首《牡丹之歌》对他的人生、他的事业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由王汝俊填词,傅庚辰作曲,李双江演唱,也堪称是比电影还火的插曲。

1973年,著名军旅作曲家傅庚辰接受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任务。在创作完主题歌《红星歌》后,他感觉影片似乎还缺少—首男高音独唱。于是,他认真研读剧本,最终决定在江水放竹排那场戏中,插入一首男高音的歌曲。

征得剧组同意,傅庚辰完成了作曲并邀请创作组组长、八一厂故事片室政委王汝俊填词。

词曲创作好了,傅庚辰又力邀李双江来演唱,并要求他一定要了解电影主人公潘冬子的历史、人物关系,尽全力去表现歌中人物的情感。

这期间,有一次李双江和傅庚辰在北京站等客人时,将该曲反复吟唱了100遍左右,最后正式录音时,李双江一次完成通过。

歌曲录完后,傅庚辰在录音现场向合唱队的同志们征集歌名。三天之后,一个叫魏梦军的合唱队演员写信给傅庚辰,建议歌名为《红星照我去战斗》,得到傅庚辰当即认可。

这首《红星照我去战斗》,采用赣南客家民歌风味的音调,强化了歌曲的抒情性和朴实的乡土气息,最终让“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响彻城乡每个角落。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传唱了近四十年,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并且已经成为当今同学、战友、同事、朋友聚会时首选的“分别曲”。

如果询问这部影片的剧情,可能许多人未必能说出来,但要问《驼铃》的歌词,基本都是一清楚:“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1980年,著名电影演员于洋自导自演,将《戴手铐的旅客》搬上了银幕,他在片中扮演受迫害但痴心不改的老公安战士刘杰。

因为于洋本人有在“文革”中受批判迫害的切身经历,与片中主人公刘杰的命运相似。生离死别的剧情,有时候拍着拍着就令他难过起来。为充分表现主题,于洋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加一首好听的插曲,来突出战友情谊。

他因此找到作曲家王立平,一起研究创作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曲《驼铃》。

于洋也不曾想到,这首描述战友情的歌曲,竟然比电影还有生命力,不仅一面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传唱至今仍不降温。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经很久远了,但它的那首表现真挚爱情的插曲《九九艳阳天》,却是红火依旧。

这首1957年的电影插曲,由胡石言、黄宗江作词,高如星作曲,六十多年前由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孙佩华演唱。

有人认为,《九九艳阳天》是超越一般电影的插曲,它描写的九九艳阳美丽景色,成为纯朴、真挚、缠绵爱情的象征。而且歌曲结构简单,通俗上口。电影放映时就起到了教唱效果,观众看完电影差不多就可以背唱下来。

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电影歌曲,是作曲家高如星24岁时创作的。其歌词大量运用了民间的素材和民歌中赋比兴、问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婉转俏丽,让整首歌曲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

整首歌音域跨度不大,采用了典型的江苏民歌小调式的表现手法,恰似劳作休闲时所哼唱的小曲,又如年轻恋人的对唱,令人百听不厌,过耳不忘。

还有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四季歌》,也是久唱不衰的经典电影插曲。

进口影片中,由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瓦尔特)主演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曾在中国引起一阵轰动。而该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却被传唱了许久。

日本电影《追捕》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片中的插曲《杜丘之歌》,那“啦呀啦 啦哒啦 啦呀啦”的旋律,至今还是许多影迷的最爱。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插曲,也曾在中国流行一时。

其实,除了电影插曲,作为后起之秀的电视剧的插曲,火红不衰的更多。

诸如《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敌营十八年》中的《曙光在前头》;《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康熙王朝》的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等等。

而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插曲,几乎个个都是经典,被观众百听不厌。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