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所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20成功举办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67更新:2023-04-21 16:00:00

雷电所|“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2.0成功举办###

12月11日,“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于百度希壤的 “云厅|MAS” 成功举办。这是一场包含了“科幻文献展 DocuMETA”、“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跨界论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会等多项内容的盛会。30年前,科幻把“元宇宙”这个悬而未决的世界献给了大众。如今,虽然它的面目尚未清晰,但已然步入人类的现实生活,于是,科幻作家、学者、艺术家们又聚集于此,继续推演着它的进程与未来。

出席

论坛嘉宾

Forum Guests

论坛发起人:

蓬莱科幻学院院长、作家吟光

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及八光分文化

论坛特邀: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严锋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俞同舟、端木琦

MYStudio设计研究事务所主理人于博柔、闵嘉剑

更新代代表作家江波

意大利著名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

柏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迭戈·阿古洛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讲师阿尔菲·鲍恩

元宇宙·人

Metaverse · Human

论坛嘉宾发言 左滑依次为吟光、杨平

论坛伊始,吟光分享关于“东方幻想”与“数字吟游”的思考,提出把东方视为一种路径,把幻想视为一种滤镜,透过“东方幻想”的视角去审视客观对象;在无法线下相见的时刻,以数字的方式复兴古老的“吟游诗人”传统。而当提及以赛博格为实体的“后人类”,杨平则认为这是人类在未来高信息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人类被“嵌入”自身搭建的电子环境中,是信息时代的“天人合一”,是新的进化历程。

论坛嘉宾发言 刘慈欣

论坛中,刘慈欣首次正面回应了他对元宇宙看法的传闻,表示现在的元宇宙没有超出原先科幻文学想象的范围,自己从未对元宇宙做出过传闻中的评介。他认为,未来现实中的一些政治、经济实体会转移到元宇宙中,也可能会引发反城市化。我们现在对元宇宙的讨论受到现有技术限制,比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未来新技术的作用下,可能不会存在所谓的隔阂,甚至比现实更亲密。

论坛嘉宾发言 严锋

谈及对元宇宙的看法,严锋认为在文明早期,人类通过文学、绘画、戏剧、电影等创造了虚拟的宇宙,随着科技发展,虚拟宇宙开始具有实体力量,进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融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元宇宙。元宇宙在自由、创造、维度和身份等方面,都会与人产生奇妙的关系。

论坛嘉宾发言 左滑依次为俞同舟、端木琦、于博柔、闵嘉剑

另一些嘉宾也各抒己见。俞同舟认为现在的技术是人类记忆的剪辑,未来需要能将新技术进行突破性使用的人。端木琦认为,元宇宙已经不再是快速传递信息的网络,而是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数字地域共同体。此次的元宇宙文献展,正是物质化、材料化与科技化的综合体现。于博柔、闵嘉剑作为策展人,首次提出“元宇宙文献展DocuMETA”概念并深入解读,从中国古典 的“八风”、“天书”等元素及“赛博山水”、“时空同构”的想象展开元宇宙空间设定,实现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互文,营造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元宇宙“浪漫感”。

论坛嘉宾发言 左滑依次为江波、李笛、弗朗西斯科·沃尔索

与此同时,江波认为,现在的元宇宙还是个不完全体,通过AR眼镜等技术实现了真正的沉浸感之后,才能称得上元宇宙。李笛指出对内容创造来说,AI不一定是替代者,人应该学会协同,成为AI艺术家。无独有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分享了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科幻作品的成果,作品改编为漫画,通过艺术家甚至人工智能的帮助,更好地体现作品主题。

元宇宙·物

Metaverse · Thing

元宇宙科幻文献展DocuMETA由吟光、于博柔、闵嘉剑、俞同舟共同发起、策展并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团队完成。于博柔、闵嘉剑首次提出“元宇宙文献展DocuMETA”概念。展览所呈现的反重力多面体世界,以分形、奇观、城市、超人、混沌、复魅、幻境、系统的八个主题环境,以及书房、暗房的两个特别体验空间,结合“东方幻想”主题,以节奏化的排布回应中国美学中的时空同构想象。

↑ 展区空间:《城市》《幻境》《混沌》

和首届元宇宙科幻大会相比,本次展品在内容及呈现上更加多元,由科幻文学与媒体艺术作品共同组成。大会与八光分文化合作,在“书房”展出“英国科幻小说教父”布赖恩·奥尔迪斯的珍贵资料。奥尔迪斯是声名显赫的科幻新浪潮作家,曾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后人提供了其生前珍贵的藏品第一次面世,以三维扫描模型呈现,包括“海利科尼亚”地球仪、真人全身扫描等。《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慷慨提供珍藏多年的与奥尔迪斯友情见证的书信等物。

↑ 书房:《奥尔迪斯的超级玩具》

吟光、云龙的音乐《无人》引出数字吟游世界观。著名悬疑作家蔡骏的《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展现了VR游戏与悬疑推理的巧妙结合。未来事务管理局带来富于特色和影响力的春节主题创作活动“科幻春晚”。蝌蚪五线谱在本次大会首发的新一届“光年奖”获奖作品。斩获第四届晨星杯科幻美术大赛最佳科幻视频金奖的短片《虹棉》,将粤剧置于赛博朋克。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施东来的讲座实录,分析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方法。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陈济舟在大会展示的讲稿中,探讨了古典呈现方式。

↓ 蔡骏《宛如昨日:生存游戏》

↑ 漫画《七国银河》,宝树

展品还包括江波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番剧《银河之心》预告片,科幻作家宝树、阿缺同名作品改编的漫画《七国银河》。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CG影像《连应出神》展现了“科技复魅”旅程,由陈楸帆、吟光、杨平、俞同舟指导。此外,还有作家王威廉的《后生命》、董仁威的《克隆灵魂计划》、超侠的《超越11重元宇宙》、杨平的《山民记事》、游者的《新蓝血人》、戚皓禹的《江海一盏》,西班牙艺术家、柏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迭戈·阿古洛的短片《舞蹈瘟疫》等作品。

元宇宙·会

Metaverse · Meeting

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殊环节: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会。世界科幻大会是科幻界的年度盛会,明年将首次在中国举办,用科幻作家韩松的话说:这将是地球上最有想象力的人们,首次汇聚中国。为此,元宇宙科幻大会邀请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执委会深度合作,将“共生纪元”主题理念,以及强调参与性和体验感,联通全球社群的办会模式,植入展区。

在特设展区和分享会上介绍到,每个人既是参会者也是筹办者,每个人的创意和智识都将成为大会的一部分,这与元宇宙科幻大会的跨媒体、分布式叙事策略,深度契合。成都市科幻协会主持了分享会。

元宇宙·望

Metaverse · Will

如果说,第一届大会是中国科幻界与艺术界在元宇宙的首次相聚,第二届就是中国科幻界与艺术界在元宇宙对国际的首次亮相,开创线上线下、跨国创作和交流的新模式,更多跨界跨国艺术家参与,搭建跨领域创作平台,为未来更深层面的融合,贡献力量。

未来、当代、现代与古典,神话与科幻,人与物,文学与艺术,往来于地球两侧的数字信号所承载的思想……这些相互交织、纠缠、转化,形成了无数回环。我们希望从当下热点“元宇宙”出发,在数字世界里尽情“吟游”,进行超越现有范式的思考,探索未来“后人类”的生活图景。

工作名单

一、参会嘉宾

致辞嘉宾

刘慈欣 吴岩 尹传红 张凡 施东来 温蒂·奥尔迪斯(Wendy Aldiss)

“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论坛发起

吟光 杨平 八光分文化

“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论坛嘉宾

刘慈欣 严锋 李笛 俞同舟 端木琦 于博柔 闵嘉剑 迭戈·阿古洛(Diego Agulló) 阿尔菲·鲍恩(Alfie Bown)弗朗西斯科·沃尔索(Francesco Verso)江波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嘉宾

(按论坛发言先后顺序)

孙悦 姚驰 姚雪 王雅婷 何夕 姚海军 梁效兰 杨枫 陈石

参展作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布赖恩·威尔逊·奥尔迪斯(Brian Wilson Aldiss)

迭戈·阿古洛(Diego Agulló)

弗朗西斯科·沃尔索(Francesco Verso)

江波 蔡骏 吟光 杨平 宝树 戚皓禹 超侠 董仁威 游者

参展艺术家

王亚楠 王怡丹 王笑尘 王梦成 王嘉平 贝以文 龙雨煊 卢易雨 叶国鑫 叶冠云 付晴 朱彦 刘子仪 刘蕊尔 孙嘉 杜嘉钰 李乐琦 李玥涵 李杰 李承钊 杨畅 吴浙杭 吴浥嘉 吴睿涵 吴嫣然 何诚昊 张子阳 张铮 陈延峰 陈育箐 陈诗莹 陈悦灵 陈嘉梓 林煜肯 罗珏 周旭杰 周江毅 郑嗣娴 侯少康 俞子恒 钱伊依 徐艺翔 徐嘉怡 高牧远 黄宇辰 黄艳梅 江芸 曹嘉峻 麻淞滔 康雨婷 彭惠龙 董晓奥 韩婧臻 程子轩 程雨婷 舒杨 蒙政良 詹硕宇 熊丝雨 薛晨菲 魏康

二、策划团队

总策划

吟光 俞同舟

顾问

杨枫 陈石

策展人

于博柔 闵嘉剑

联合策划

杨平 端木琦 王志鹏 西夏 王雅婷

执行策展

周旭杰 刘子仪 陈悦灵

视觉设计

陈姝璇 王雨桐 何玉文

会务统筹

于嘉荣 姚雪 游者 高姣姣 徐进贤 孙继凯 陈希

英文审译

朱柠 于博柔 闵嘉剑 陈希 许铭

从当下的热点“元宇宙”出发

在数字世界里尽情地“吟游”

进行超越现有范式的思考

探索未来的“后人类”的生活图景

▽ 元宇宙科幻大会 往期内容

△ 关于「雷电所」

「雷电所」(Raiden INST)成 于2020年。取名为“雷电”,是取其物理原理的象征性意义——雷电是云内(艺术界内部)、云与云(跨学科)或云与大地(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放电现象,意指了交流、协作与能量的传递。

作为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它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探索艺术、科技、自然的边界,以及技术与 类认识和感官的内在联系;同时,致 于实践 盒 之外的展示可能性,以策展 、艺术家等身份存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合作性。

「雷电所」寄希望于通过对现实与社会语境的关注,为青年艺术家的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所以,其联合各方资源,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并策划了科技艺术展“不准停电”。根植于当代艺术生态的变化,它将持续优化自身机制,联动国内外机构,以推出新的项目与展览。

About Raiden INST Raiden INST was founded in 2020. The name "Raiden" (same as thunder) refers to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ts physical principle -- "Raiden" is an electrical discharge phenomenon between clouds (within the art world), clouds to clouds (interdisciplinary), or clouds to earth (art and public culture). This discharge also symbolizes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Raiden INST explores the boundaries of art, sci-tech, nature, and their intrinsic connection to human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t is also dedicated to practicing display possibilities outside the white box, as a curator, artist, and other identities, with strong flexibility and cooperativity.

Raiden INST hope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incubating, exhibiting and spreading young artists' practices based on reality and social context. Therefore, it has organized the "Emerging Sci-tech Artist Awards" and a Sci-tech exhibition Do Not Black Out. Rooted in the changing ecology of contemporary art, Raiden will continue to optimise its mechanisms and link up wi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present new projects and exhibitions.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