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演武「这场甲胄民乐表演我愿称之为传统文化天花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1更新:2023-04-21 18:43:48

你们实地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吗?

进到场馆里,一眼望去全是站立的陶俑,明知他们不会动,还是被那种恢弘感镇住,仿佛身临刀光剑影的古战场。

▲ 秦始皇陵兵马俑

前两天,这种大气磅礴,又一次重现在了我眼前。

10月15日,抖音美好奇妙夜晚会在南京举办,晚会邀请了百余位普通创作者登台表演,其中包括抖音站内众多音乐创作者、非遗手艺人。

晚会上这个名为《金戈铁马》的节目吸引了我的注意。表演者在抖音里都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有的甚至是千万级的大V。这一次节目,将甲胄、诗词和民乐融合起来,找到了国风新的碰撞点。

先是琵琶声轻缓地响起,浑厚的鼓乐紧随其后,尚未见刀枪,先觉杀气暗藏。张晋一个拭剑的动作,吟诵起了辛弃疾的《破阵子》。

▲《金戈铁马》节目现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金戈铁马》节目现场

“可怜白发生”一句话音刚落,唢呐和笛声的加入使画面突然激昂起来,像是在回答:

将士未老,还能一战!

接着,“铁羽踏白”甲胄(zhòu)队伍列阵,《大风歌》夹杂着战士的怒吼,四面骤起肃杀之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金戈铁马》节目现场

经历一场激烈战事,演奏逐渐走向低沉,只留下一片死寂。

在节目的最后,突然响起一串笛音,伴随着细细的鸟鸣,像是做了个注脚,战争已经结束。

一边是威武肃穆的甲胄队伍,一边是铿锵有力的民乐合奏,是它们的完美融合,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这一场视听盛宴。

在看到“铁羽踏白”的甲胄队伍之前,我一直认为国风就是“陌上人如玉”的衣袂飘飘,或是一种侠肝义胆的飒爽,但从没想到国风也是可以充满荷尔蒙的。

点进“铁羽踏白”的抖音主页@男人铁甲战马一壶酒,他们的作品多是一些甲胄的卡点视频和团队参加的活动走秀。能在其中看到他们为甲胄复兴做出的每一次努力。

以前听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将军梦。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甲胄的魅力却已被大部分人遗忘。

但好在,组建“铁羽踏白”的张超,还记得。

清华毕业的张超,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将军梦,复兴甲胄文化,放弃安稳的工作,一心投入甲胄文化的推广。

▲(左)山东临淄的西汉齐王墓5号随葬坑出土

(右)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但“复兴”两个字不是嘴巴一碰就能做到的,在古代私藏甲胄属于死罪,所以从民间收藏和私人陪葬中出土的甲胄少之又少。

张超只能通过一些古籍上的记载以及壁画、造像等,和几位专门研究甲胄的老师一起,尝试着复原甲胄。

试想一下,以前可是冷兵器时代,打仗要么在马上拉弓射箭,要么就是近身搏杀,在这种刀剑无眼的情况下,随便一刀都可能没命。

▲ 甲胄制作技艺

如何保障每个士兵的生命安全?一副坚硬的铠甲必不可少。

而要起到挡刀挡枪的作用,铠甲的制作工艺肯定不简单,至少需要掌握炼铁、皮革、漆艺、金属工艺、编织五项技能,工序更是多达上百道,包含锻打、篆刻、镶嵌、甲片打磨等等,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可计量。

在踏出甲胄制作的第一步后,张超又和朋友一起组建了“铁羽踏白”的甲胄男团。

“铁羽”即“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羽林军,“踏白”是岳家军的前锋斥候,我想,铁羽踏白大概能理解为“一群擐(huàn)甲执锐的探索者”吧。

▲ 铁羽踏白

张超曾在一个演讲中说:“文化不会死去,文化只是静静地等待苏醒。”随着视频时代的到来,沉重的甲胄也是时候重新睁开眼睛。

当我们看到《金戈铁马》中,张超和朋友们穿着几十斤重的甲胄,站在舞台上,仿佛也能看到,比那些甲片更加熠熠生辉的文化被唤醒了。

尽管视觉已经被扑面而来的荷尔蒙裹挟,听觉上还是无法忽略背景里澎湃的乐声。

这组由琵琶、笛子、唢呐、大鼓组成的民乐演奏,是节目里的另一大亮点。

▲《金戈铁马》节目现场

尤其是其中的唢呐音,高亢激昂,破空而来。这位唢呐的演奏者抖音账号叫@川子唢呐,目前已有371万粉丝。

别看他在《金戈铁马》里吹的那叫一个正气凛然,长得也像是会在成都街头踱步的养生大叔。

其实脱离节目,他是第一个将唢呐和电音结合起来的中国DJ,一拿起唢呐,那股劲儿就上来了。大概没人能想到,有一天可以听着唢呐蹦迪。

在他的作品中,唢呐改变了“不是升天,就是拜堂”的现状,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在不同曲风里左右横跳,游刃有余:

戏腔歌曲《赤伶》,唢呐无缝衔接,甚至吹出了一点凄切;

《The spectre》唢呐电音版更是极具穿透力,一举冲上了抖音热点榜前三位,引得原作者来点赞评论,非常有排面。

▲(左)@川子唢呐现场(右)Alan Walker评论

因为平台的扶持,粉丝越来越多,但川子唢呐从没忘了初心,依然在坚持“唢呐 电音”的组合,以年轻人更能接受的方式输出传统乐器。

另一位琵琶演奏者俞冰,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是苏州著名的评弹演员。

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下,俞冰从小就开始学习琵琶。

在七八岁那个贪玩的年龄,让一个孩子老僧入定一般坐着弹奏乐器是件很煎熬的事,而俞冰就这么年复一年地练习着,直到上了音乐附中,又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带着他的琵琶,走到了今天。

在他的抖音主页@俞冰琵琶里能看到,他是个“沉浸派”,常跑到森林里、亭台中演奏,他的曲风可以如《金戈铁马》一般荡气回肠,也可以像《虞兮叹》一样婉转柔美,但又不仅限于国风曲目。

▲ 俞冰演奏《虞兮叹》

他曾经与朋友们组建了一支“月之源”乐团,初衷就是想玩点新东西。

俞冰曾说,传统音乐的创新,不应该只是中西曲风的简单拼凑,而应该真正找到契合点,擦出新的火花。

所以月之源在一次音乐会中,大胆地用琵琶弹奏起《弗拉门戈》,“弗拉门戈”作为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形式,集歌、舞、器乐于一身,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奔放。

俞冰用琵琶取代吉他独奏,居然一点也不逊色,延续原有特点的同时还将琵琶独有的悠扬音色传到更多人耳朵里。

▲ 俞冰正在演奏

俞冰始终认为,琵琶有灵。

它不应只活在千年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诗句里,还应该在视频中让我们实况听到看到甚至感受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什么场景。

也正如俞冰所说,艺术是一个综合体,它可以融合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金戈铁马》这场演奏中,不仅有琵琶、唢呐,还有余音绕梁的笛子和鼓乐。

笛子吹奏者丁晓逵(@棍儿哥吹吹吹)、鼓乐表演者杨雷恒(@鼓鼓二娃)也把他们日常在抖音上改编、创新民族音乐的日常搬上了大舞台,传统与流行再一次被融合。

每当问起孩子想学什么乐器,大多数小朋友都回答说钢琴、小提琴,他们认为笛子、琵琶都是老一辈的东西了。

它们真的老吗?

确实是老的。在年龄上这些乐器比谁都老古董。

但音乐永远不老。

古斯塔夫·马勒有句名言:传统是薪火相传,而不是崇拜灰烬。

乐器只是一副骨架,脊梁传承千年附着其上,而血肉将如何丰盈,还得看后来人。

西安,95后的大男生孙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接下爷爷的皮影戏,一接就是好几年。

▲ 皮影戏(图源网络)

其实,06年时陕西华县的皮影戏就已经入选非遗,但这也没能改变皮影戏的没落现状。

直到19年抖音推出“非遗人合伙计划”后,孙赞开始在抖音上发皮影戏的小剧场。

“三尺生绡( xiāo)做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握来。”

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种光影浮动的昏黄意境,皮影戏自此打开了新的篇章。

▲(左)孙赞皮影戏(右)潘雪银饰锻造

同样是06年入选非遗,苗族银饰的传承之路跟皮影戏一样坎坷。

在贵州,97年生的潘雪,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对银饰锻造很感兴趣。

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有光鲜的非遗名头,她们的银饰也走不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的潘雪,开始试着把银饰锻造融入故事里,一条视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造出一件银饰。

苗族银饰的美,就这样透过屏幕,传到无数人手机里。

▲ 苗族银饰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你要说这样的苗族银饰不美吗?甚至说皮影戏不美吗?

并不是。一千种非遗手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好,但它们还缺少一个被发现的契机。而抖音,就是这个契机。

手艺不会说话,个人的力量又太过微弱,何以对抗遗忘,何以对抗流失?

抖音的答案是,沉默的艺术吸引不了你,就用视觉听觉的冲击打动你。

就像《金戈铁马》这个充满传统味道的节目,在甲胄穿到人身上之前,在乐器发出声音之前,我们很难注意到它们,只有当它们都动起来了,我们才能窥见其中迸发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势必会穿过方寸屏幕,让更多人看见。

有人说,想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多看它一眼就可以了。

只需要每个人多看一眼,即使是细微的涟漪,也能掀成巨浪。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