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这才是皮克斯的动画片「看哭了这才是皮克斯的动画」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02更新:2023-04-21 19:57:08

《头脑特工队》的票房并不好——目前累计还不到6000万。

Sir觉得很可惜。

可能它没有《超能特工队》里萌萌哒“大白”做代言人。

但在情感宣泄上,它比《玩具总动员3》和《飞屋环游记》还要猛烈。

Sir在电影院里偷抹了两次泪。

作为一个纯·爷们,Sir并不觉得丢脸。

因为Sir不是一个人。

戛纳首映式上,大剧场里的4000多名观众,看完全都“眼湿湿”。

连皮克斯老大约翰·拉塞特也哭了。

而如此“盛况”,在皮克斯的作品反馈历史,不是什么新鲜事。

当年Deadspin的作家Drew Magary在看完《飞屋环游记》之后,写了一篇《亲爱的皮克斯:不要再让我哭成狗了好吗》来“控诉”。

我带着我3岁的孩子看《飞屋环游记》,结果小孩都没说什么,反而是我自己哭得魂都丢了。

皮克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在前几分钟就把衰老、癌症、不育、死亡丢给观众……我真是谢谢你了。

记者在电影节哭。

大人在电影院哭。

此外还有一大堆专门盘点皮克斯电影中“让你哭得比鬼还难看的场景”。

比如外媒网站Bustle就按催泪程度,列出了8个能够“精准刺痛你”的催泪弹式情节。

看看里面有没有曾经戳中你的。

《虫虫特工队》里,胖胖的毛毛虫终于蜕变长出了翅膀。虽然跟体型不符,但他还是欣喜若狂。

《玩具总动员2》中,牛仔女孩翠丝用一首歌描述自己“一直陪伴女主人,最后却被抛弃”的经历。

《怪兽公司》里,毛怪和阿布最后的告别。

《海底总动员》,尼莫对爸爸说的那句“我爱你”。

《瓦力》最后,伊娃以为瓦力彻底坏掉,伤心地牵起了他的手。

《玩具总动员3》,所有成员命悬一线快要被销毁。挣扎无果之后,他们选择了手牵手,一起鼓起勇气面对死亡。

还有长大后的安迪不舍得送走伍迪,以及伍迪最后的告别。

当然,少不了保持了“开头10分钟就让观众哭成狗”纪录的《飞屋环游记》。

但每次在畅快大哭一场之后,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皮克斯总能成功弄哭我们?

最近YouTube上流传一个视频《皮克斯悲伤实验室:让你大哭的诀窍》,就揭秘了皮克斯是如何做到的。

视频告诉我们,在皮克斯,有一个“悲伤实验室”。

实验室成员的目标是:想办法让观众哭到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做大量实验。

比如——提取观众的眼泪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泪液成分,得出一条“感人公式”。

給测试者观看催泪场面时,监测他们的脑电波。

播放不同的画面和造型,看哪种更容易让人陷入悲伤。

例如男孩和他以为已经去世的小狗重逢的故事。

孤独的蓝气球。

悲伤的卡通脸蛋。

实验室里还有设计部,他们负责绞尽脑汁,为角色增加悲伤色彩。

比如《海底总动员》里的尼莫,天生右边鱼鳍畸形,就是下面这位兄弟的“杰作”。

他还设计了《怪兽公司》里,毛怪和阿布告别时候的台词。(采访进行到这里,小哥都被自己虐哭了)

说白了,这些感人桥段并不是导演编剧一拍脑袋想出来,而是精密测算的结果。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恰巧碰到《玩具总动员4》在进行观众测试,里面的人全部哭到崩溃。

可见这部即将在2017年上映的电影,催泪威力有多大。

一句话,看观众哭成狗,是实验室成员们最快乐的事。

你们是不是很有兴趣到这个反人类的实验室工作?

骚瑞,不行。

因为,这只是个恶搞视频。

这支视频来自YouTube的Above Average频道,上传一周获得20多万点击。

有些人找出了Bug。

《海底总动员》是12年前上映的,那个帅哥说鱼鳍是他设计的,他那时候应该只有13岁吧……

短片中的女讲解员还在《黑客军团》(Mr.Robot)中轧了一角。

但更多人信以为真。

很想知道这是恶搞还是真实的纪录短片,我已经完全当真了。

虽然有恶搞的成分在,但短片中提到的一些“悲伤公式”不无道理。

有外媒就说:

也许皮克斯真的成立了一个“悲伤实验室”,給我们带来这么多奇妙的感受

短片提到,皮克斯让观众泪奔的诀窍之一就是——出其不意。

比如《飞屋环游记》中,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就是个脑残爱情动画片嘛”,结果十分钟后,卡尔太太Duang一下,就死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尼莫最后会被找回来,瓦力、巴斯等一众主角都肯定不会死。

只是它们回归的方式和反应,都让人意想不到。

瓦力醒过来之后,第一反应是羞羞——因为夏娃牵着他的手。

这就是典型的:我猜中了结局,却猜不到这过程。

另外,“蓝色”在催泪情节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在皮克斯动画的制作过程中,不仅有剧情脚本,还有色彩脚本。

不同的色彩,能表现出潜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心理和情绪。

比如从《海底总动员》的色彩脚本可以看出,红色代表危险。

而蓝色在心理暗示来说,是属于沉静、忧伤的颜色。

《怪兽公司》里,“大猫咪”在跟阿布告别的时候,整个环境还有毛色都成了蓝紫色,让观众心情变得沉重。

还有最直观的,《头脑特工队》里常常眉头紧锁的忧忧,蓝到让人一看见就不开心。

第三个诀窍是:萌化的卡通人物。

短片中提到:把它的眼睛放大一点,再大一点。 啊……好伤感……

这个行为是有科学依据的,它源于行为学家洛伦兹在1943年的研究中提到的“幼体特征”(baby schema),即人们看到婴儿总是觉得可怜兮兮想要保护的情感反应。

因为婴儿会自带一种“可爱、讨巧”的特征,圆滚滚的小身躯上有着不成比例的大头、大眼睛、小鼻子、酒窝,还有胖嘟嘟的小脸蛋、小手小脚,这些都是人们心中“脆弱”、“需要被保护”的象征。

这些特征也体现在其他生物身上,比如小狗、小鸭子、小熊猫——它们都有“幼体特征”。

下图左边一行的小动物,是不是比右边的正常动物萌很多?

这个理论在卡通人物设计上同样适用。

最明显的就是大眼仔。

还有《恐龙当家》中的小恐龙阿乐。

《赛车总动员》里的汽车。

当然还有瓦力。

另外,米奇老鼠的形象演化史也是“幼体特征”的最好证明。

它最开始被设计出的形象是长腿、身材比例协调。

但后来动画师发现,换上短腿。

再把头放大。

显然更萌。

这样的面相不仅让观众母爱泛滥,还能更清晰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玩具总动员》概念图

连只有眼睛,没有其他五官的瓦力,都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情绪。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诀窍:故事。

不得不承认,皮克斯的确很会讲故事。

它的故事里常常会有青春、家庭、友情、爱情等无国界的元素。

《料理鼠王》里无比挑剔的美食评论家,之所以喜欢小老鼠做的蔬菜杂烩,是因为想起了妈妈的味道。

《玩具总动员3》里的安迪长大了,不得不与从前的玩伴说再见。

还有可以戳中每一个人的亲民小角色:儿时的玩具、机器人、小丑鱼、毛茸茸的大怪兽、小老鼠。

比如《头脑特工队》中,一直想回到莱莉记忆中的冰棒。

它们会在电影里唤起我们曾经对成长、亲情、爱情的回忆。

说白了,当你看着大银幕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

显然,皮克斯已经将这套“催泪大法”玩得炉火纯青。

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计,在皮克斯接下来的《恐龙当家》中,我们会继续心甘情愿被虐得很“惨”。

但,知道了皮克斯的这些秘密,我们以后就能不再边看边哭了么?

Sir表示怀疑。

根据《时代》杂志的报道,成年人在看动画时,比看真人电影更容易哭出来。

真人电影毕竟是别人的故事。但看动画时,他们的防卫降低,更容易融入进去。

更完美的是,电影院是一个适合哭泣的地方。

在黑暗中,你不用害怕被别人看到而丢脸。

另外,荷兰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认为,大哭一场过后,会像洗了个淋浴,心情好很多。

毒舌电影原创:dsmovie

觉得不错请赞赏!喜欢请订阅 ↓↓↓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