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路步行街改造什么时候完工「泉州中山路两侧巷道踏勘日记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4更新:2023-04-21 20:16:11

参加者:林胜利、杨清江、郑焕章、陈斌杰、罗龙、潘宇飞、张珊珊

上午九点,参加踏勘的人员在泮宫内蔡清祠泉州文库办公室集中一起出发,第一站为泮宫南侧的鲍厝巷。据载,宋代在泮宫牌楼前街建有“泮宫坊”,后以此为地名。其坊南侧还在明代建有“五经鸣盛坊”,是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举人王徽猷等所立。万历间尚存,后毁。

鲍厝巷因明朝有鲍姓官绅住宅,故名。其巷东西向,东通旧时的中菜市,西边巷口即为中山路。巷中跨沟而建,住有几户人家。作为文化古城的泉州,为了整顿泉州府文庙周围的环境风貌,21世纪初中菜市场迁往新门街,鲍厝巷随之不存。

我们一行沿文庙广场西侧没几步便到了蓝桥巷中段。其巷西口在中山中路110—112之间。巷道沿府文庙西墙南下,蜿蜒通达镇南桥。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六十六“列女志·烈女”记载:明蓝明娘“诸生黄祥獬妻。黄卒,明娘闻讣即悲恸自经死。时有司设主入贞烈祠祀之。其家住南门桥,因名为蓝桥。”其巷遂名“蓝桥巷”。又因巷在文庙西侧,所以又称“西序”,附近的老人还有这种叫法的习惯。巷的北端原有小庙,朝南,奉祀宋朝杨家将的杨六郎,信众称为“昭国公”。此庙在建国后的五十余年一直是作为街道活动的地方,随着旧城改造的进展,现已成民居楼房。2016春晚前,文庙周围是中央电视台要拍摄泉州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蓝桥巷中的几户住宅、市水电局宿舍的两幢石质楼房被拆迁,巷中一大段空地成了街心绿化带,有树有草有花,成为人们一处散步休闲的好场所。有趣的是:短短的蓝桥巷,靠近泮宫内地段有叫米粉巷的,有叫剑象巷的,现在都没有听见这种叫法了。但是如今巷里竟出现三种不同地名的门牌,一为“泮宫内”,近打锡街的文庙西侧门门牌挂“泮宫内3号”;二为“蓝桥巷”,号码有10多号;三为“打锡街”,可能是因楼房的大门是在打锡街,但其边门在蓝桥巷,这边门就被安上“打锡街”的门牌了,这很不规范。蓝桥巷北段现仍有楼房之间的小巷可通中山路,走出巷的北端便是打锡街。

打锡街因过去有大水沟经过,所以清代前的地名为“大泉涧”,后因巷中有数家制作锡器的店铺而改称“打锡巷”。20世纪末,因城市改造,又改名为“打锡街。”

打锡街北旧时有“世美坊”,为明代景泰丙子七年(1456年)举人黄恭、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举人黄宽所立。万历年间尚存,后毁。在“世美坊”南也有一座“青云共武坊”,是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举人李慎等所立。万历间尚存,后也不存。

打锡街北侧原来有条面对蓝桥巷的无尾小巷,因巷口右边是座供奉三太子哪吒小庙,名“溥泉宫”,俗称“太子宫”,此巷也就称为“太子宫巷”。巷中住家只有三二户,北端处的洋楼在“文革”前曾是晋江地委统战部的办公地点。随着旧城的改造,“太子宫”和巷中旧楼房已成新楼房了,巷也不存在。

打锡街北侧中段,原是清末永春人辜振声的宅第,他是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未仕。其子辜仲钊(1891——1984年)则是泉州地区最早加入中共的革命者。解放后先后任过中共晋江地委统战部副部长、泉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16年西医何大年、苏德安夫妇创办永惠妇孺医院,1918年买下辜宅开办医院,主要是妇产科,并设住院部。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后来人民医院院部扩大,打锡街北侧占了一大部份,院后也扩到承天巷。21世纪后,人民医院迁址,在打锡街的旧址改建为店面和住宅。

接着,踏勘人员顺着打锡街北侧新形成的后巷向东走到扶卿巷。该巷俗呼“篮仔巷”(因巷中旧时有番石榴树数棵),是原打锡街北侧的一条支巷,旧时可通打锡街的另一条支巷——一文巷。那一文巷为打锡街通往泉州元妙观(俗称“天公观”)的一条捷径。故老相传,昔时一文巷有一位孤苦老人,终日坐于巷中,行人经过,都需要交与一文钱的“过路费”,因有此巷名。另外,此巷路中旧时有株芒果树很显眼。所以也有人称一文巷为“ 仔巷”。(笔者按:泉州人叫番石榴为“篮仔 ”,芒果为“ 仔”,一文巷现也已不存在了。)

扶卿巷的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旧时巷中有座大府第,大门上有“扶卿第”门匾,遂作巷名;另一说法是清末大臣黄宗汉在朝为官时,忠勤正直,一次上朝跪奏皇帝时间很久,皇帝不忍,亲自扶起赐座。因巷里有黄宗汉故居,所以用“扶卿”作巷名,以示恩宠。

扶卿巷15号,17号为黄宗汉出生地故居,现存建筑为三开间二落古大厝。十多年前,泉州九三学社古城遗址踏勘小组曾经访问此宅。当时其屋内天井中有清代咸丰皇帝赐予黄宗汉“忠勤正直”的匾额,黄宗汉将之镌刻花岗石之上,清文宗赐匾是咸丰四年(1854年)之事。黄宅外石埕有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重修泉郡试院记》石碑立于墙边。

黄宗汉(1803—1864年),泉州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侍郎、巡抚、总督等要职。在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时,率领官民坚持抵抗外国侵略者。后因慈禧的宫廷政变,黄宗汉被以“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而被革职,在回乡路上忧恨去世。

扶卿巷东侧便是清代泉州府督学试院的旧址,此地原为清代兴泉永道衙门。清初道衙迁厦门,乾隆四年(1739年)改为泉州府试院,是泉州府五县考秀才的地方。民国后改为晋江县初级中学(俗称“晋中”),对面有晋中操场(体育场)。操场南面魁星楼(尊经阁)在60年前因破损利害而被拆除,部份木构件移建百源川池八角亭。“晋中”在上世纪50年代后曾改称泉州第五中学、泉州高级中学,后迁址伯府埕,旧校址亦先后成为晋江地区公安处、泉州市革委会、泉州市(小市)人民政府、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办公地方。

打锡街尽东地段因是试院,故俗称“考棚口”,而打锡街往北的南俊巷至桂坛巷口的地段旧时靠道台衙门,所以过去也俗称“道口街”。打锡街东侧尽处南折旧有小巷,名“海青亭”,因传说吕洞宾挂海青(道袍)于其地的亭子上,其后衍变为地名,现在打锡街一带社区仍以“海青”为名。应该说,什么“考棚口”、“道口街”、“海青亭”这些老地名,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已是不大了解了。

转到打锡街北侧的南俊巷,近晋光小学,承天寺的斜对面旧有傅厝池,池边有亭,所以也称傅池亭。此地系子城南濠遗址,后来淤积,先建工厂,又为民居楼房。

行了几步,左拐进入承天巷。不远处北侧有座民国十九年(1930年)建的基督教安息日会“福音堂”,门牌为承天巷95号。往西再行上几步,门牌71号的房屋为现代泉州文化名人陈家楫故宅。陈家楫(1901—1955年),字如川,号作舟。他曾在上海大学美术科进修深造,毕业后立志办学。经多方筹资,1924年在今义全后街土地巷创办溪亭美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校长。后来又任过几所中小学教师。家楫擅长书法、金石篆刻。抗战时期,参加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主编《晋江抗敌画刊》,积极宣传抗日。他还曾经任过晋江民众教育馆馆长、晋江图书馆馆长。1953年后任晋江地区文管会主任,为古城文物保护工作而奔忙。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那尊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就是他发现的,由文管部门收藏。

承天巷87号主人姓陈,其宅是祖上曾为高级武官时所建的,由于家道的中落,后裔卖出部份业产,承天巷85号原来也是陈宅,后为地区艺校班所在地,现成状元书院、南洋学校校址。

承天巷81号,是已故泉州画家、五中美术教师蔡展龙居处。

承天巷75号位于沟尾下右侧,其宅原为五开间五落两边护厝的古建大厝,坐北朝南,现余三落,已是破旧。我们一行进门参观,二三位主人热情陪同,他们介绍说,因这座房屋围墙是用青灰色砖头砌成的,宅第主人姓徐,故此宅人称“青砖徐”。从风水学讲,此宅地传为“毛蟹穴”,因活的毛蟹颜色是青色的,而煮熟的毛蟹则是变为红色的,所以这座房屋的围墙就不用红砖而用青灰色的砖了。

当我们参观完步出徐宅时,一位主人赶上赠送三本徐氏族人编印的《周基登贤徐氏传》。书里的内容介绍其家族繁衍、传播情况。

笔者按:“登贤”为过去泉州城里的一处铺境名称,范围包括镇抚巷、敷仁巷、沟尾下、顾厝巷、小泉涧巷、承天巷东段。其铺主宫在承天巷中段北侧的沟尾下对面,坐南朝北,奉祀温星君,宫名“登贤”,俗呼“小泉涧宫”,其地曾为人民医院的平安间。

承天巷67号,为一家幼儿园,旧乃一王姓小宗祠,房屋甚大。有个传说:此宅大门上悬挂一方匾额,题刻“王氏家庙”四个字,因年久字划脱落模糊,有个眼神欠佳的人竟看成“土民豕朝”,而读作“土民猪朝”,成了笑话,流传至今。那“豕”即为猪,泉州方言土话叫猪圈(养猪的猪窝)为“猪朝”。此宅后成为学校,如和平小学、后为市二幼,现为实验幼儿园。

承天巷39号,原是林氏小宗祠,有人称之为“宋九牧林氏宗祠”。座北朝南,1957年作泉州机关干部学校(简称“干校”)。“文革”后成为房管部门管理的公房民房,现在已几乎没有什么人居住,破破烂烂的。

“干校”左边一条无名小巷,非常狭窄,巷里最深处为陈宅,是近代较有名气的高甲戏班金绣春、新秀春所在地,戏班主是南安九都人陈金蛋,因人长的肥胖,人称“大肥蛋”。“文革”前后,泉州有名的雕塑艺人静远师曾在该宅的二楼租房居住。

承天巷近中山路的地段为子城崇阳门(又称“丽正门”,俗称“南鼓楼”)。巷道西口南侧,1965年5月1日新开一家菜馆,名“国营四季津面店”,经营面食、烧饼、面头、包子、油条等,较有特色,生意不错。1966年“文革”中,因其店的招牌字为当时被定为“黑帮”的高甲戏《连升三级》编导王冬青所书,被一群红卫兵强令敲掉,改换店名为“五一面店”,后又成“清真饭店”,现此店变成其他商店。

走出承天巷,我们沿着中山路南下达小泉涧巷。

小泉涧巷旧时有小水沟,故名。巷口唐时有通淮坊,明时巷北有“邦伯坊”,为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科进士,太平知府林钺(李贽之叔祖)立。另有“大总制少司马坊”,在“邦伯坊”南面,为明兵部侍郎张岳立,还有一座“都谏坊”在“邦伯坊”、“大总制少司马坊”的中间,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都给事中周良寅立的。锡兰王子后裔“世氏大宗祠”,在其坊附近。又有一座“会元状元坊”,在小泉涧巷至打锡街上,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会元、状元庄际昌立的,以上四座石坊及祠堂现均已不存。不过,巷头左边原新华书店门前倒是立有一方“泉州书店”的文物保护碑。石碑背面刻有“泉州书店”在民国时期是作为泉州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店成“泉州日报”社址,以后作新华书店,现在又成为一家眼镜店了。五六十年前,人民医院扩建,小泉涧巷东段一部份被征用而成无尾巷。十多年前,巷中尚有许姓、倪姓、陈姓、傅姓几座古大厝、洋楼,如今巷内南侧的大部份古大厝不是被征用,就是被改建,有的成为“中泉公司”的宿舍。

位于巷中北侧3号是座钢筋水泥框架的三层西式楼房,外墙上有“傅氏侨居”牌子,但大门紧闭,未能进入。据了解,此座楼房是印尼华侨叶贻根于1948年为其外甥傅梓春(菲律宾华侨)修建的。在小泉涧巷与打锡巷的街道中旧有“大中丞坊”,为明佥都御史邱养浩立,后毁不存。

我们返出小泉涧巷转北越过中山路到了花巷。据清江先生介绍,近中山路的花巷头为南鼓楼城墙,巷口北侧的原正骨医院门诊部内有“圣泉井”,故花巷到庄府巷口这段街道曾经一度称为“圣泉大街”。花巷又称梦粿巷、蒙古巷。元时,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大港,十分繁华。驻扎崇阳门的官兵多是蒙古人、色目人,因而此巷一度有“蒙古巷”之称。近代以来,巷道的前段集中多家制作、出售手工花卉制品的店铺,所以此巷后就以“花巷”称之。花巷口旧时有“尚书坊”,为明代户部尚书蔡克廉立。在“尚书坊”南面有“会魁传胪坊”,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会魁李缵、尤烈,传胪田杨立,此两坊已毁多年不存。

我们沿巷西行,花巷30号一座三层砖楼,南向。民国时期天主教徒陈光纯于此创办启明女校,上世纪50年代后曾为泉州邮电局、物资公司、泉州商会、农业局,现成民居。紧接着,我们行至濠沟墘十字路,西侧有真济宫,其宫原址在跨沟亭上,亭子是宋代郡守真德秀所建,亭名“真济亭”,亭已早毁,沟成为暗沟,宫庙也往北移数米,内祀赵天君,以及真人吴夲的女弟子鄞仙姑。

花巷尽处,南侧为101房屋,左傍菜园头;北侧为76号,其屋右边为井亭巷1号。越过花巷西端就是许厝埕了,其地名是由清初闽赣总兵许盛的府第形成的。

许厝埕6号为旧市委宿舍区。

许厝埕11号为鲤城区政府大院的侧门。

我们一行路经许厝埕13号,那是一家方志文献书店,此店原为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业产。书店女老板郑玮念热情地招待了茶水,吃过茶,我们谢了郑老板,马上出店来到隔壁的工艺美术公司旧址。里面房屋是不少,多是当时各种手工制作车间,现在多已破旧,显得冷清凄凉。

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藏龙卧虎,不少著名的工艺大师在此工作,泉州各种精美的工艺产品多出于此,誉满中外。其中的著名画家李硕卿和工艺大师詹梓泽合作的脱胎漆器,卢思立的雕塑,李尧宝的刻纸,陈立德的漆画,陈德良的制花,江朝铉的木偶头像以及潘宗山、林进海的竹编,卢金钗、张丽华的彩扎,张桂林的泥彩塑等。改革开放后,政府允许私人可以开店、办厂。工艺美术公司的年轻人纷纷自找出路各奔前程,因而工艺美术公司当年盛景失去而无形解散。现在厂中只有一位70多岁的金苍绣传承人陈美英,仍然坚持在厂内一间简陋旧车间授徒,工艺大师卢思立则偶然在厂里雕刻作品。

许厝埕46号、47号前,旧有泉州著名剧作家王冬青和其兄王鸿图兄弟所居楼房在巷的路中,房子前后有路,西边也有小路,屋前为许厝埕街道,屋后和两边的小路可通达古榕巷、三朝巷。2018年5月份后,因城市改造,王宅和其他周边的两幢楼房被征用搬迁,其地现已成一片街心绿化带,而王冬青故居遂成遗址。

许厝埕19号为民国时建的天主教堂,其地旧称留府埕,是五代时期晋江王留从效及其裔孙留志淑府第的遗址。明末清初,留府阖家不肯降清而吞金殉国,遗有七部棺木保存到1947年后才入土安葬。民国时,泉州的天主教购得留府,改建成一座同字形的四层大楼作为天主教堂。留府范围很大,其中部份现在为鲤城区政府机关大院,另一部份则为工艺公司厂房。

由天主教堂左拐,是为古树下,俗称“黑暗巷”,旧时十分荒僻。巷内的几家门牌却标示“许厝埕”。56号为泉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对面则为工艺雕刻厂、正立印刷厂。

南行出了黑暗巷,乃为金鱼巷的西段,踏勘组一行先往泉州近代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故居,门牌为金鱼巷144号。

傅维早(1884—1939年),曾主持修复过泉州许多著名古建筑。如: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功德堂、东西塔;泉州府文庙的大成殿、魁星楼、泮宫门楼以及培元中学图书楼等处。傅宅以西一段旧称关刀埕,有云其地形类似关刀,或云此地曾有一巨石形如关刀,故名。无奈傅宅大门紧闭,叩门无人答应,我们只好折回往东。

金鱼巷内有一大片房屋是吴桂生的宅第。吴桂生(1868—1945年),名增,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南安丰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三十年中进士。曾任清源书院山长,内阁中书等职。在京为官时目睹当时的朝政腐败,慨然辞官,后在家乡从事教育或社会福利工作。著作有《泉俗激刺篇》、《蕃薯杂咏》等。

金鱼巷中段北畔的丁厝埕,为清初著名诗人丁炜府第旧址。丁炜,字赡汝,号雁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后任过知县、知府、按察使等职。为人重义有施,专趋人急,有诗集数卷。现金鱼巷68号的园林建筑为其“回园”之址,进入其门,右侧就有一圆形门,上有“回园”字样。此宅主人后来转换为树兜人蒋以麟。

蒋以麟(1890—1960年),印尼华侨,早年参加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后曾任泉州华侨公会主席。

金鱼巷66号古大厝,现主人姓吴,市乐器厂退休人员。

金鱼巷60号古大厝,三开间二落,主人姓周。

金鱼巷56号,黄丕显宅,早年为其祖南安码头内洋人,吕宋华侨黄永勉建置。屋后地名“太仆”,明时礼部尚书黄凤翔之孙黄徽胤尝官太仆寺卿,其宅在此,故名。

金鱼巷42号,原洪潮和择日馆,后搬迁涂门街民权路左畔。现在门户紧闭,似乎无人居住。

金鱼巷32号,南安二十四五都山腰乡(今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人,泗水华侨李功藏故居。李曾出资修建府文庙大成殿和泮宫牌楼,其子李春禧将家中珍藏的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献给国家。

金鱼巷东段北侧旧有谢衙,宋朝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建府第于此,年久宅废,其后裔在其地建祠,因仲规曾被赐过紫金鱼袋,故其门匾曰“金鱼世第”,其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存。

金鱼巷近中山路的地段北侧有座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的电影院,初名“大光明”,后称“人民电影院”。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因为电视机的普及,光碟、智能手机的出现,电影院失去往日的市场,人民电影院只好有时出租做会场,或作舞池了。现在改建为鲤城区老年体育中心。

出金鱼巷沿中山路北上,西侧有条济东巷,巷中主要住户姓陈,其祖先陈俞侯在清初曾任济东知府在此建府第,故巷名“济东”。现只有二、三户陈姓后裔在此,一些业产已出卖他人了。由济东巷再往北不远处,便到庄府巷。庄府巷因是宋代永春人,少师庄夏(1155——1223年)建府第在此而得名的。巷中原有的庄氏祠堂现成泉州酒店。

林胜利 整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