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樵刺杀日本大将「蒋介石惧怕的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曾策划刺杀汪精卫」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18更新:2023-04-22 11:17:02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毛予菲】

王亚樵,字九光,抗日志士,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民国时期上海斧头帮帮主,曾参与策划刺蒋等一系列暗杀。1936年,被蒋介石下命暗杀于广西梧州。

郭昭昭,王亚樵曾外孙,1982年生。南京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民国史研究学者。

1935年11月2日,《大公报》刊登汪精卫被刺新闻。

1935年11月1日,南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刺杀案。国民党第四届六中全会举行期间,与会代表曾走出会议室合影留念,汪精卫被两名杀手射中三枪,倒在血泊之中。大公报记者记载:“先生满面鲜血,仰卧地上”,情形一片混乱。几日后,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登出了《刺汪案要犯——王亚樵生平》的通缉公告:“刺汪案中之王亚樵,为安徽合肥人,年岁已将五十,体格不甚修伟,而两肩特阔……王行九,故亦称王老九,党羽颇众,遍落各地,凡重大暗杀案,王辄与其役,盖专以暗杀为生源者也。”

策划了这一惊天刺杀案的王亚樵,另一个身份是斧头帮帮主。他手持利斧带领弟兄行走江湖,威震上海滩。据说当时各军阀帮派谈到王亚樵即色变:蒋介石一提到这个人,假牙就发酸;戴笠若是听说这个人又露面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警告各自的部下,遇上王亚樵,赶紧绕着道儿走。

无论世人怎么评价,王亚樵曾外孙郭昭昭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王亚樵策划了一系列暗杀,暗杀对象有侵华日军高级将领,有鱼肉人民的官吏,有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他们的死伤,人人拍手称快。”毛泽东评价他是“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民党军统骨干沈醉先生也曾说,这位连蒋介石、戴笠都害怕的人是该记入史册的。

6月23日,郭昭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三代人研究王亚樵

王亚樵是郭昭昭祖父郭均世的舅舅。郭均世从小丧父,跟着王亚樵在上海长大,被当作儿子一样养育,对王亚樵的行动也多有见闻。郭均世师从训诂学家胡朴安、东京审判大法官梅汝璈,是位对近现代历史有深刻体会的知识分子。他晚年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用30万字记录了王亚樵一生的经历。

另一位历史的亲历者是王亚樵的胞弟王述樵。王述樵毕业于上海法学院,师从著名法学家沈钧儒。他早年跟随王亚樵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包括大型暗杀事件,解放后在安徽政协文史馆工作,直到1995年去世。

1982年出生的郭昭昭曾与王述樵一起生活。当时,电视里正放着以王亚樵为主题的电视剧《江淮大侠》。每次看到刺杀成功的镜头,王述樵都会发表一番感慨,回忆当年与哥哥一起策划的大案件,情不自禁地向当时还是孩子的郭昭昭说起镜头背后的故事。谈到爷爷郭均世,郭昭昭翻出一摞泛黄的稿纸,他说:“爷爷在临终前,亲自将这30万字的研究手稿交给我,嘱咐我要继续完善研究,将王亚樵的事迹传播开来。”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郭昭昭从小喜欢历史。2011年,他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取得博士学位,现于江苏科技大学任教。记者走进他位于江苏镇江的办公室,看到各种老照片、手稿、旧报纸铺了满满一桌子。郭昭昭说:“这里有全中国最齐全的王亚樵研究资料。关于他的一生,网上有各种杜撰,我想以两位老人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为大家呈现最真实的民国杀手王亚樵。”

曾是斯文的秀才

“王亚樵曾是一名青衣秀才,戴着黑框水晶眼镜,甚至透着几分斯文。”郭昭昭翻出一张老照片,向记者介绍王亚樵早期的人生经历。

1889年,王亚樵在安徽合肥磨店乡出生,父亲王荫堂与母亲梅氏都是老实本分的乡村百姓。王亚樵七岁时,被父亲领到邻村先生家里拜师。家中长辈都希望他能沿着科举考试的阶梯,从秀才、举人到进士,做官发财,光宗耀祖。王亚樵天资聪明,不负家人重望,参加合肥城内的县试,高中头十名。

按照当时大多数学子的人生轨迹,王亚樵应乘胜前进,继续往上考,但清政府在1905年9月下诏废除了科举,断了他的及第登科路。纵观近代中国的发展,废除科举制度是社会改革很重要的一步。但在历史的横切面上来看,这群习八股的读书人,精神支柱轰然倒塌。郭昭昭说:“在历史的潮流前,个体显得非常渺小,时代逼着你去面对,你也只能直面人生。为实现抱负,这群读书人只能另寻出路。”1907年,报国无门的王亚樵投奔李鸿章的族人李元甫,到李元甫办的团防局任职。参加这种自卫性质的武装组织,对于18岁的王亚樵来说,很有投笔从戎的气概。

“自李鸿章开始,近代安徽名人辈出,王亚樵的早期发展历程,和这些安徽名人有着强烈的互动,而团防局就是互动的起点。”在这里,王亚樵的朋友圈子逐步扩大,与之相伴的是,他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王亚樵开始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注入政治元素,和同窗老友组织“正义学社”, 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相勉励。他还结识了吴旸谷、常恒芳、柏文蔚等安徽同盟会早期领导人,秘密入会,并追随孙中山的口号参加武装起义。

这段时期,王亚樵常以古语“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和自撰的“宝剑寻头饮,毛锥得墨飞”对联分赠给革命友人,其中“宝剑寻头饮”一句,似乎也透露了他日后暗杀生涯的某些兆头。

“乱七八糟的好汉”

“类似于山西人走西口,近代安徽人的发展也有一条黄金路线,从合肥、南京再到上海。至今安徽孩子考大学、找工作仍然喜欢去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100年前,王亚樵的政治活动也沿着这条线路展开。”1912年,王亚樵被合肥地方军政新贵设局陷害,侥幸逃脱后出走南京,1913年又来到上海闯世界,创建了颇具传奇色彩的斧头帮。

郭昭昭告诉记者,据祖父郭均世回忆,当时的上海滩帮派林立、风云迭起。其中很多都是以老乡为中心组建,大家团结起来以求发展,比如宁波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工商名人录共记载了2000人,宁波人就占1/4。宁波帮中赫赫有名的虞洽卿、叶澄衷、刘鸿生等人,在上海商界呼风唤雨。蒋介石也是宁波人,他在夺取最高权力的时候,宁波帮给了他很多的财力支持。

王亚樵建立的斧头帮,最初也是一个维护合肥来沪劳工的小组织。民国时期,上海西边的曹家渡及长寿路一片,聚集了众多从合肥过来的打工仔,初到上海的王亚樵也在这里当码头工谋生。当时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来劳工常常受到地方恶势力和资本家的欺负,想要立足非常困难。王亚樵深知讲理无门,“对待强权只有砍杀”。因此他和他的兄弟们人人配一把长柄闪亮的斧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一次,一名安徽劳工遭到大资本家恶意拖欠工资,工人前往索要,反遭一顿毒打。王亚樵知道后,率领100名大汉手提利斧,冲进资本家的大院中讨要说法,吓得资本家连连道歉,立马赔付工人工资。斧头帮声名鹊起,受到劳工们欢迎。

与其他帮派相比,王亚樵对斧头帮的统领比较特别。据说,杜月笙的青帮组织十分严密,用“大、通、悟、学”四个辈分来排位,等级思想严重。而斧头帮没有固定集会办公场所,组织不严谨。“王亚樵在哪,重心就在那里,任何行动都出自王亚樵的命令,弟兄们都相信他。”可见,王亚樵在帮中威望很高,这种威望不依靠文件条例,是一种人格魅力。

江湖中人讲“情义”,这也是王亚樵最重要的标签。斧头帮的灵魂人物华克之曾如此评价他:“有平等思想,同情劳动人民,否认一切权威。为了救人一难,不惜倾家荡产,万金一掷;听人家几句恭维,也可拔刀相助,不计后果。他是一个精神旷达,乱七八糟的好汉……”

上世纪90年代,王亚樵后人在安徽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亚樵长女王继仁、王亚樵外甥郭均世、王亚樵幼子王继辅。

“暗杀大王”生涯

“暗杀”这股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对王亚樵影响很深。郭昭昭介绍,据说早年光复会领导人蔡元培就曾主张暗杀。在辛亥革命之前,暗杀事件屡屡发生。1907年,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一案,鉴湖女侠秋瑾也被牵扯其中。1910年3日,汪精卫等人在北京密谋炸死清摄政王载沣,朝野震惊。

1916年5月,王亚樵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先生的一番教诲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不打倒军阀,不扫清封建余孽,就不可能统一中国,不可能抵御外侮。孙中山认为,革命应以武装力量彻底推翻其组织。王亚樵追随孙中山的思想,但他希望“用极端方法铲除阻碍中国进步的拦路政客,通过暗杀震动社会、促使变革”。

据史料记载,王亚樵带领斧头帮参与策划了数十起刺杀案件。1923年,王亚樵干掉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亚樵开始刺蒋行动。1931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遭枪击,同年7月,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这都是王亚樵一手策划的。1932年,日军侵华最高司令长官白川义则大将在上海虹口公园被炸身亡,据王述樵口述,王亚樵是幕后总策划。王亚樵的暗杀生涯从最初反封建、反蒋到反日,斧头帮发展成为“反蒋抗日集团”。

郭昭昭告诉记者,王述樵曾回忆与王亚樵共同策划的庐山枪击案, “他很聪明,获悉蒋介石要去庐山度假后,和帮中几个兄弟买了两只金华火腿,把当中的肉挖掉,然后将手枪藏进去。妹妹王亚瑛和表弟媳刘小莲化装成阔太太的模样,两个枪手装扮成随从,从容地通过上海码头严密的检查,登上开往汉口的轮船。当她们到达九江后,雇了两顶轿子,又大摇大摆地通过了沿途严密的盘查,把火腿送上了庐山。”

最终,这次刺蒋行动失败了。因为派去的杀手取出武器后,将挖空的火腿随手一扔,被巡逻侍卫发现,引起了蒋介石的怀疑。但据说当场有子弹从蒋介石头顶飞过,把他吓了个半死。

兄弟情义延续

几次刺蒋行动后,蒋介石对王亚樵恼羞成怒、惶恐万分。他悬赏百万大洋购王亚樵人头,而在其下达的“悬赏缉拿”名单中,对林彪、陈毅等红军高级将领的悬赏金额也不过10万,可见蒋介石对他的“重视”程度之高。

1936年,47岁的王亚樵突然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关于他的“失踪”,传言甚多。郭昭昭告诉记者,王亚樵是在广西梧州遇刺身亡的。国民党军统熟知王亚樵“重义气”,抓到了他老部下余立奎(此时被关押在南京监狱)的妻子余婉君,一番威逼利诱,要余婉君引出王亚樵,并承诺事成就把她丈夫放了。于婉君便以生活困难为由,托人带信约王亚樵会面。得知老部下的家属想见自己,王亚樵觉得突然,也有犹豫,但为了“道义”二字还是赴约,被埋伏在周围的国民党特务刺杀。

郭昭昭告诉记者,当时陪同王亚樵在梧州的是其得力干将郑抱真。王亚樵被刺杀后,他回到安徽,参加了新四军,建国后担任合肥市首任市长,亲口将此事告诉王述樵,才揭开了这个历史谜团。

“在很多人看来,王亚樵这位混迹江湖的‘黑帮’帮主、叱咤上海的‘民国第一杀手’,因得罪人太多,最终被仇家刺杀身亡。但在80年代全国政协的文史资料中,他被定义为民族英雄,是为革命而牺牲的。”郭昭昭说。

记者问到王亚樵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郭昭昭说,据王述樵和郭均世回忆,王亚樵是一位很重视教育的家长,他希望后人好好念书,或许这是他对未来和平年代人们生活的美好憧憬。

关于王亚樵的其他后人,现在多生活在上海、合肥一带。郭昭昭经常听爷爷提起,“建国初土改期间,家中日子很不好过,被贴上了地主的标签。每次遇到困难,家人就去找合肥市长郑抱真。郑抱真会在便签上写上一段:这一家子对革命贡献很大,要给予照顾。正因为这样,一家才渡过难关。我觉得,这里面也有很多‘情义’在,这是王亚樵为我们后人留下的福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