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杨在葆书法「银幕硬汉杨在葆人生自画像关键几笔不能歪」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16更新:2023-04-22 12:20:26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月13日,上影演员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杨在葆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中心特聘研究员、电影研究者余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20年年初杨在葆查出罹患癌症,“他一米八五的大个子,身体一直都很硬朗。查出癌症后,一个月就瘦了五十斤。”对于杨在葆的过世,余泳坦言悲痛却不意外,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不便展示杨在葆的近照,“他很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患病后也没有同大家说,连他的好朋友许还山一开始都蒙在鼓里。”

杨在葆。本文图片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上影演员剧团”微信公众号

余泳介绍说受新冠疫情影响,去年很多工作被耽误搁置。2020年10月国庆过后,停摆了大半年的央视栏目《向经典致敬》录制影人许还山专题,其时杨在葆的身体有所恢复,就坚持来做现场嘉宾。“当时为了严控疫情,并没有请现场观众。杨在葆后来还坚持录了导演汤晓丹专题,谈到电影《红日》(1960年公映)的拍摄故事。”

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杨在葆(左二)、王铁成、许还山获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图片来自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官方微博

阳刚之气,一身沛然,是杨在葆留在大银幕上留给世人的深刻印象。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杨在葆获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耄耋之年的银幕硬汉发表感言时情真意切——原来他1955年考入上戏(其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家境贫寒,是靠“人民助学金”才读完了四年大学,“我要把一生都献给人民的表演艺术事业。”杨在葆说。其实,醉心书画的他还说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

2018年,杨在葆参与上影演员剧团成立六十五周年活动并上台朗诵

演革命英雄,“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1935年,杨在葆出生于安徽宿州。幼年失祜,母亲拉扯他同两个姐姐长大,自小便向他灌输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做人要有骨气。1955年,杨在葆考入上戏。他生得人高马大,长得又是一脸英气,招考时候曾被熊佛西院长误以为是个“坦克兵”。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大姐为了弟弟能圆演员梦,当掉了丝绸嫁衣给他做路费。自小饱尝人生酸甜苦辣,杨在葆的表演一向富于激情,从入学时做小品到汇演毕业大戏,他的表演成绩一直都是5分。

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开拍“反右故事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电影分三则,第三个小故事《疾风劲草》的编导正是大导演谢晋。谢晋去上戏挑演员,一眼相中杨在葆,跟他开玩笑说,“你真像个右派”。杨在葆在试妆后怕自己演不好这个角色,竟再三推脱。最后在谢晋力主坚持下,还是学生的他出演了个人在大银幕上的首个角色秦兆龙。1959年,杨在葆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1965年调入上影演员剧团,先后参加了《最后一幕》、《红色宣传员》、《年青的一代》、《箭杆河边》等话剧的演出。

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年青的一代》

受教于斯坦尼表演体系,杨在葆奉“真听、真看、真感受”为表演艺术不二的天条。1965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这是我应该做的》,为塑造影中的三轮车工人的形象,杨在葆亲自踏起三轮车,走街串巷。对此他曾说:“人家叫我的车,给我钱,我给乘客发票,一切都像真的三轮车工人一样。我不要演戏,三轮车工人怎么着我就怎么着,我就是个三轮车工人。”对于表演艺术,他后来为自己摸索总结了一条经验:“演员要重在感性体现,要激情地表演……有些演员,写角色自传,洋洋万言,头头是道,表演时却体现不出来。那种专搞字面理性分析的人,不是好演员。”

1960年,参加首部电影《红日》

1960年,杨在葆出演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红日》,饰演解放军连长石东根,这是他演艺事业早期最为人称道的银幕形象。同彼时“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不同,杨在葆演出了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他出演的石连长既是战场上雷霆万钧,高呼“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一马当先的战斗英雄,也是曾喝得酩酊大醉,纵马扬鞭,狂呼乱叫受到处分批评的莽撞汉子。电影细致地描绘了他在革命战争磨炼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成长的历程。

有业内人士在回顾文章中讲到:杨在葆在毕业大戏《上海激战》中便曾出演过解放军连长吕尚武,当时他便演出了人物英武、耿直,以及身上的粗犷泥土气。在《红日》中再度诠释一名解放军连长,他并没有机械地重复自己运用过的创作气质,而是有发展地运用它们,同时又发掘出更多适合体现人物性格的气质因素,野性、勇猛、豪爽、狂热、奔放等等。“这些都不是杨在葆本人气质上的东西,而是借助他的生活观察和情绪记忆把自己气质上某些因素加以生发,加以扩张创造出来的。”

1979年,主演战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饱受磨难的杨在葆复出影坛,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出演男一号罗霄将军。杨在葆后来著文自述忆及该片,“电影在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后开拍,罗霄这个人物身上有罗炳辉将军的故事,也有彭德怀将军的事迹,又有左权将军、贺龙将军的影子,是个群像的集合体。”“对于罗霄这个人物,我把握的最大要领就是导演选择我的最重要的条件,平和。他是奴隶出身,我演他做军阀也是没架子,把列兵看作自己的兄弟,而不把他表现成一个压迫士兵的军阀;演他成为共产党的将军,也是与战士打成一片的随和的领袖。”

演改革先锋,“宁犯天条,不触众怒”

上世纪80年代,杨在葆是中国大银幕上的头号硬汉。1980年代初,他和刘晓庆一道出演了电影《原野》(由于种种原因,该片1988年才公映),饰演戏份不多却分外“吸睛”的仇虎。在杨在葆看来,《原野》是一声呐喊,“这一声呐喊比他的《日出》《雷雨》《北京人》其实都强烈,只是可能很多人没看出来。”影片在东北拍摄,他到剧组第二天便做造型,第三天开拍仇虎带着金子逃跑的戏份:金子在河边与仇虎重逢,金子问他晚上敢不敢见面。仇虎叼着烟卷,眯缝着眼睛,挑衅地回答:“敢!”那一幕,极富阳刚魅力。

1981年,主演剧情电影《原野》,该片于1988年在大陆上映

仇虎这一银幕形象,也可以视作杨在葆的一次转型。同过往他饰演的革命战士或者将军不同,孔武有力之外更有几分阴鸷的狠辣,他把仇虎杀人后的不可自抑的内心恐惧和失神感演绎得入木三分,成了不少70、80后们幼年的心理阴影。近四十年来,杨在葆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1979年,《从奴隶到将军》摘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青年优秀创作奖两项大奖。杨在葆当年刚刚恢复自由不久,工资又低,上台领奖时连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出于对观众的尊重,他先是向朋友借了件上衣,然后在北京太平庄小摊上花一元钱买了条裤子,为了使裤子穿起来笔挺,他先蘸上点稀饭润好、晾干,第二天再穿着上台领奖。这点“穷讲究”的小细节,倒是可以看出他在上海求学、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

2020年由杨在葆策划、题词出版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家书画作品选》一书的书封,本图由余泳提供

虽然银幕上演惯了草莽英豪,现实生活中的杨在葆却醉心书法,可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后,余泳还专门发来一张图片,是2020年由杨在葆策划、题词出版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家书画作品选》一书的书封。前言中,他自述从1981年初在北影厂拍片、导片,至1997年退休。舞文弄墨、书画酬酢是他和同行友人间业务探讨之外,往来切磋的一大爱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杨在葆自幼开始描红,后来逐渐过渡到行书。他的行草柔中带刚又行云流水、颇有清逸俊雅的气韵。

杨在葆书法作品

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上,杨在葆挥毫泼墨写下“融通天下”四个大字,勉励剧团继续攀登艺术高峰,一时技惊四座。

2018年上影演员剧团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上,杨在葆挥毫泼墨写下“融通天下”四个大字

“融通天下”既是海派写照,也让人感受到一股“儒商”气息。实际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年岁渐长,杨在葆也在大银幕上塑造了多个挺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的“弄潮儿”。杨在葆曾说,“改革不怕砸锅,拍改革片又何必怕砸锅!我拍这些片子啥也不图,不是赶时髦,更不是想出风头搞投机,而是出于对当前改革的强烈感情。试问:中国不改革,难道还有别的出路吗?”坐言起行,这集中体现在1983、1985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两部剧情片《血,总是热的》以及《代理市长》上。

1983年,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血,总是热的》获得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血,总是热的》以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急需变革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市凤凰印染厂厂长罗心刚冲破重重阻力,推进企业改革的故事 。杨在葆饰演的罗心刚既有粗犷直率的一面,也有细腻幽默的一面。在“改设备”、“敲图章”等重场戏中,他都采用了先抑后扬、以静制动的表演手法,深入塑造人物性格。特别的,片尾一段长达几分钟独白戏,颇有当年金山在《风暴》中出演施洋大律师,“工人弟兄们,哪个丈夫没有妻子,哪个妻子没有丈夫”的风采。杨在葆精心设计了这段讲话的风貌,以平静的语调开场,“同志们,从今天起我接受审查,也可能很快就要滚蛋了。”说完这句话,他轻轻地加了一声叹息,台下旋即鸦雀无声。随后又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说到,“全厂都知道你贪污,可不知道你微薄的工资要养活那么一大家子的老老小小……我去过你家,你不在,当我站在你的小屋子里,我真想深深给你鞠一个躬。”这段“交心”式的表演处理,没有朗诵腔,不说教、不疾呼,点点滴滴发自由衷肺腑,令人印象深刻。

1985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代理市长》,他凭借该片获得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代理市长》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方城市瀛洲的代理市长肖子云在群众的支持下,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勇于开拓、大胆革新的故事。电影在广州拍摄期间,导演陈怀恺突然病倒,主演杨在葆随即挑起导演的担子,用改革精神拍摄这部反映改革的影片:承包经费、精减人员、压缩开支。片中的肖子云有海外归国背景,杨在葆为他安排了身在泰国的父亲临别前为他在脊背上“刻字”的情节,纹上整面中国地图。电影公映前曾在内部试映,杨在葆获赞“既是好演员,也导了部好电影。”但也有人对片中一些台词,特别是那句“宁犯天条,不触众怒”的台词提出修改意见,还是杨在葆据理力争做了保全,并凭借片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