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牧村老师演唱的歌曲「关牧村老师的女中音和知识青年的蹉跎岁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8更新:2023-04-22 14:34:52

上世纪80年代初热播过一部以知青为题材的四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那个时候电视连续剧刚开始兴起,集数都不多。《蹉跎岁月》很火,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主题曲《一只难忘的歌》由关牧村老师演唱,一首好听的女中音歌曲,略带伤感的吟诵很能打动人。这首歌由黄准作曲,同名小说的作者叶辛填词。

《蹉跎岁月》讲述的是七十年代初期,一批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在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地区、度过的青春岁月。

“知识青年”这个词和毛主席的两句话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也和另外一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老三届”。“老三届”是知识青年中最有名的那一批,但不是全部。

“知识青年”这件事情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这部分知青指原来本身就是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的“返乡知识青年”。这一阶段也有城市户口的支边知青,但规模不算特别大。

2.196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各地区也成立了安排知青下乡的专门机构。这一阶段,知青上山下乡成为潮流,到“老三届”时期达到高峰,“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是当时的一句响亮口号。

“老三届”特指1966至1968年这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于1968年集中上山下乡。以此为时间坐标,又产生了不同时间段的知青:

1.“前老三届”,1961、1963和1965年。

2.“新五届”,1969-1973年。

3.“后五届”,1974-1978年。

现在人们当作话题谈论的“知识青年”专指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的那一部分知青。

知青年代的城乡差别比现在还要大,如果要让90后和00后真的搞明白“知识青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能需要这样来解释:自愿放弃高档智能手机而去使用座机;自愿放弃200兆的宽带而去使用2兆的宽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问:干嘛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有知识的青年应该真正了解基层,因为基层真的需要有知识的青年,总之,就是一句话:因为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所以,“知识青年”和“无私奉献”这个词同样紧密联系在一起,整整一代热血青年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换来祖国最美好的明天,理想在燃烧、脚步很坚定。

关牧村老师是天津人,成为艺术工作者之前是青年工人,被曲作家施光南老师发掘并着力培养,成长为杰出女中音歌唱家。

关牧村老师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自己是锡伯族,这一下子就解开了我心中的长久疑惑。之前,我以为关牧村老师是汉族人,但老感觉她的面容看上去有点不太习惯,因为和常见的汉族妇女面部特征不太一样,这下总算有了答案。

关牧村老师是一位差点被电视晚会毁掉的歌唱家,30多年来,她只要在电视上唱歌,一成不变的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说实话,很长一段时间,只要看见她出现在电视上、准备唱歌,我立刻调台。一颗葡萄放置了二、三十年,成了葡萄干、成了葡萄干干、成了葡萄干干干,嚼都嚼不动,还在嚼,很乏味的。后来,蒋大为老师说,他的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不歇气地在晚会上演唱是应晚会导演的要求,这下我明白了,关牧村老师的情况估计也一样。其实,关牧村老师作为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好歌很多,但由于三十多年只有一串“葡萄”在大家眼前晃来晃去,别的歌基本上也就几乎被淡忘了。

女中音里面,我觉得关牧村老师的声音居中,最纯正;德德玛老师居右,女性色彩浓一些;降央卓玛居左,歌声相对而言偏男性化一点。三人风格虽然各异,成就同样非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