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一直在路上在线观看「电影人生一直在路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9更新:2023-04-22 18:23:07

13岁,王小明便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如一颗明珠开始闪耀在相声舞台,为这座孤寂的小县城增添了几分活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时隔二十多年,随着雷州话方言电影《大城喜事》一面世,沉默了的王小明再次声名鹊起。

从相声演员到专职导演,王小明的转型之路算是比较顺利。他直言:是很苦,一切随缘,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如今已到不惑之年,他又完成了演艺人生的一次跨越,跻身于院线电影导演主流圈。 王小明是徐闻新寮人,出生在贫苦的农村家庭,生活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也锻造了他坚毅的品格。在追求人生梦想的征途上,他从不屈服于现实,正迈开稳健的步伐,向神圣的艺术殿堂前进。

相声梦想萌芽

也许,因为受父亲的影响,王小明自小便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赋。他告诉记者,父亲是一名海员,由于需要长期忍受孤独的大海飘荡生活,二胡便成为了他消遣时间和想家情感的唯一寄托。

“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文艺细胞,再加上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我就对文艺表演充满热情,除了相声表演以外,对音乐也情有独钟,对我后来拍电影帮助很大,什么情节应该配什么音乐,节奏拿捏得很好,起到很好的烘托或渲染影片故事的作用。”王小明笑着说。

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几乎没有时间陪他,王小明依靠自己的勤奋自学成才,喜欢观察生活,揣摩艺术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3岁那年,王小明开始写相声剧本,并自编自演。“当时在我们这里,喜欢相声的群众非常少,相声演员更不用说了。另外,父母出于担心学习的考虑,并没有同意让我去学艺术”。王小明说。

虽然身边没有相声表演的氛围,并不影响王小明对相声的狂热追求。到北京学相声的渴望反而愈加强烈,在他的胸膛激烈地翻腾着。然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北京上大学。

读大学成功举办个人演出

1994年,王小明如愿以偿,以全县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

“当时我的分数是可以考上南开大学的,但为了上京城学相声,不得不选择中国农业大学,然后糊里糊涂学了食品工程专业”。王小明笑着说。

据徐闻中学的同学透露,高中时期的王小明不仅相声演的好,当时还是一个学霸。1994年,虽然他高考成绩位居全县第四名,但王小明对于这个成绩并不太满意,因为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北京大学。“因为我喜爱的相声导师姜昆先生就在北京大学,一心奔他而去,恨铁不成钢,没办法,只能‘曲线救国’,报了中国农业大学。”

说起大学的往事,王小明说,虽然是在农业大学,但大学四年一直在做电影学院的功课,以及到外面演出,全心筹备自己的个人演出。

大学期间,虽然他是一名理工科的学生,但与生俱来的表演细胞,让他闪耀在学校的社团活动,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明星。大学四年,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在学校举办“个人演出”。

“读高中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北京大学女学生在学校礼堂举办个人演出的新闻报道,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也能在大学举办一场个人演出,那该多好”,王小明说到做到,从刚进校门便暗下决心,精心准备。

终于在1997年,即他大四上学期,借助配合学校社团活动的契机,他的个人演出如愿完成了。然而,这仅是他梦想的一个开始。“准备了四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心愿完成了,但只是个新的开始,相声演员梦想由此起航”。王小明说。

由相声演员转型电影导演

大学毕业后,王小明来到苏州,师从南京相声名家李金鹏。2008年,王小明在苏州创建了名园相声社,成为了一社之长。名园相声社名噪一时,与郭德纲的德云相声社南北呼应,当时就有“北有德云社,南有名园社”之说。“论江湖拜师的辈分,我与郭德纲是同辈,综观相声这个舞台,真正从相声转行做电影的并不多”。王小明说。

在王小明看来,相声与电影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当初没学相声,对他来说,那就是一件好遥远的事。有了相声这个功底,对电影节奏、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便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相声上台表演,到哪该怎么唱,要求很高的。比如,在相声台上,如果故事还没结束,就不能下台,所以平时台下就要苦练如何去讲好故事。这就是所谓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

“事实上,现在一些导演专业出身的人反映,在学校并没真正去学电影手法,几乎没有老师去教你怎么讲故事,怎么去讲好一个故事”。王小明说。

由于传统相声在苏州的市场范围有限,从小爱好相声的他既要面对经营困难,又不愿放弃相声事业,由此动了以拍电影赚钱反哺相声的念头,并成为拍摄《大城喜事》的契机。

2010年,由苏州名园相声社投资,王小明编剧、导演并拍摄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大城喜事》拍成。这是王小明的独立电影处女作。这部反映广东地下私彩故事,全部由非专业演员演出的影片,在“香港独立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奖”。

据悉,他几乎同时收到了西班牙马尔贝拉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发来的确认函,《大城喜事》从目前800多部世界各国报名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先期入围的十部影片之一,获得了角逐长篇电影类“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走在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路上

“我开始先接触的是独立电影,而不是网络电影。当时我用的是国际通用的独立电影制作规格,完成的都是90分钟以上的长片。”从独立电影到院线电影的导演,王小明用了整整六年6年。

王小明主张电影艺术是表达情绪,不管是《大城喜事》和《一路向北》,还是后来制作的电影,都会发现他在吸引观众情绪方面是有独特的做法,“不管是多大的制作,不能只为了画面和演员的颜值,应该是把观众带入到设定的场景和情绪里。比如,有些场景,观众看着看着就很气愤,我们没有大的场面啊!但能够把观众拉进了设定的情绪。不管是大片还是小片,一定要带动观众的情绪。”

湛江籍音乐师陈雄先生告诉记者,在他合作过的所有导演中,王导对音乐节拍、跳动等细节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控制得非常好,有一套独特的做法。

其实,王小明坚持的理念是:一部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声音,一个声音便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动作和场景。

王小明说,很多人根本看不到电影制作背后的东西,从创意点子变成一个电影故事,最后去筹资、选景、选演员,再去拍摄,然后后期剪辑、配音、特效制作,最后宣传、上院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实际上,从艺术工作者来讲,电影工作者应该是最复杂的、最大项目的制作,不像写诗,写完就能发表。

如何做一个好导演,王小明借用冯小刚的话说:导演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不需要任何资质。“要想成为一个好导演,第一,你要有对故事的把控能力;第二,你要有把控现场的能力,因为把所有演员的情绪和想法统筹起来,非常考验应变能力。总的来说,综合能力要强,需具备天文地理知识,善于观察和总结”,王小明说,这么多年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包括感情失败的经历,是他创作的源泉。

据了解,今年4月份左右,王小明准备在湛江开拍一部新的院线电影《错爱》,目前正在紧张筹备。

对于未来的电影之路,王小明说目标是走进好莱坞电影圈,参与到国际竞争。“拍电影是一种精雕细琢的文艺工作,对导演、演员和摄制团队有非常高的要求,愉快的团队合作氛围至关重要。其实,人的一生并不长,假如能拍到60岁,若一年一部,那就只有20部了,若两年才一部,那也就剩下10部了”。王小明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做一个严谨的电影导演

在电影摄制方面,王小明的电影一部比一部精致,从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到充满商业气息的院线电影,从《大城喜事》到《一路向北》,在吸引观众情绪方面,做法愈加成熟。从《一路向北》到《周而复活》和《狂爱大宅子》,故事选材上更加大众化,从业余演员到专业演员,拍出的是商业电影画面,组织了专业的摄制团队。

“在制作《大城喜事》的时候,很有成就感,但制作《一路向北》后,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赞赏。这感觉自己真正进入电影圈里。《周而复活》和《狂爱大宅子》是用好莱坞的办法把剧本做出来的,包括故事细节,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能让人感到很舒服。《狂爱大宅子》出来了,行内人感觉又上了一个档次,采用商业片的画面画质,讲故事的手法更成熟,很值得期待”。王小明说。

一直以来,王小明都在研究中医、周易、玄学和宗教等理论,包括现代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他认为,很多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但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把中国文化推出去。

“特别是中医,真的非常深奥,有整套的严谨哲学理论,这对我的编剧写作帮助很大,就像我现在写的剧本很严谨,不想留下笑话。比如当年的诺贝尔奖‘上帝粒子’理论,当时我就认为‘上帝粒子’是一个国际玩笑,不可能有这种粒子存在。果然后来的科学论证是不成立。”王小明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