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光代表作「王黎光打造北京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6更新:2023-04-22 21:06:16

【名家话文化】

打造北京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专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

作者:阳妍

王黎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在《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大轰炸》等电影中,观众都能听到其独具个人风格的电影配乐。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音乐奖、第27届、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歌曲奖。他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年轮》《贞观长歌》、《京华烟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阳门下》《芝麻胡同》等音乐及主题歌。

首都需要文化地标

记者:您对北京文化有怎样的理解?

王院长:北京是800多年的古都,历史源远流长。作为首都,北京文化的凝聚力强,有很好的包容性、多样性。但是北京文化应区别于国家文化,挖掘具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质,需要打造像巴黎红磨坊、美国拉斯维加斯秀那样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巴黎红磨坊及拉斯维加斯秀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巴黎红磨坊还是拉斯维加斯秀,演出舞台与观众座位区的分界已经变得模糊,如利用弧形的舞台设计将观众“包围”起来,“飞翔”的演员可能会从观众头顶上掠过,观众会有较强的融入感。

美国拉斯维加斯秀声名远播,是百乐宫酒店的常驻演出。它汇集了知名奥运跳水、水上芭蕾选手、空中飞人、蒙古软骨功、体操杂耍等表演者。它的舞台是可以变换的,可以是一池水,表演高空跳水或者水中芭蕾;也瞬间可以上升变成一个广场。舞台的背景可以在古代、现代之间迅速切换,船、秋千等道具丰富多彩。独特的水陆空舞台效果,梦幻的演出场地,融合多种表演风格,再加上震撼的戏剧情节,十分受游客欢迎,常常是一票难求。

红磨坊的节目设置有相当强的针对性,让游客体验法国的传统文化,在节目编排及舞蹈风格上便有所偏重,为了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看得懂,所演剧目大部分都情节简单,比较好理解,很好地展现出独特文化场景的视觉美感和趣味性。

在北京文化建设中,也需要这样一个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地标,在引领全国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地域特质。

创作中用到很多京腔京韵的元素

记者:您创作了大量传播广泛的影视歌曲作品,哪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滋养?

王院长: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中国音乐学院。从外地来到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氛围、皇城根的文化氛围感受都很深。这里的植被不一样,经常听到的声音也不一样,比如电报大楼的钟声,火车站的东方红乐曲,香山和颐和园的水声。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我的作品。我创作京腔京韵的作品比较多,比如《正阳门下》运用了京剧音乐元素,《宰相刘罗锅》运用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的音乐元素,《芝麻胡同》借鉴了京剧的西皮二黄。

文艺创作需要正确导向、跟上新时代审美需求

记者:请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首都文化的发展建设?

王院长:前段时间,国家授予王蒙、秦怡、郭兰英国家勋章和“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作为作家,王蒙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著名电影演员秦怡主演了《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女篮五号》等30多部影片,塑造了多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唱家郭兰英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众多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她演唱的《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歌曲,传唱至今。这三位国宝级文学家和艺术家,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德艺双馨,他们不是靠绯闻引人关注的明星,他们是终生修炼和修养的人民艺术名家,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领文艺界人才的培养方向。

要促进首都文化建设,要多从文艺创作者身上找原因,应该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多体验生活,扎根生活,创作的文艺作品里才能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有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等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接到的第一部影视主题曲创作是《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刚开始制片人不满意我的作品,让我很受打击。后来才意识到要把所谓的技巧放下,把情感融入创作。要贴近生活,和人民群众沟通、碰撞,才能懂得人民需要什么,才能有好的作品。正是这种体验和艰苦的创作过程,让我最终写出了受到大家欢迎的《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样一首歌。

其次,文艺创作者要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体传播手段,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现代人听韶乐,不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劳动方式和审美情趣变了。只有赋予新的气质和时代精神,文化才能繁荣。没有文明进化,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由我作曲的《桃花缘》,是受到唐代诗人崔护写《题都城南庄》的启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 “春夏秋冬花无穷,南来北往人匆匆。桃花只开三月三,人若有情心永恒”,是新填的词。艺术作品是可以实现千年时空跨越的,传统文化在21世纪能够再次绽放,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她新的语境、新的审美情绪。这首歌放在抖音和头条上,点击量比较大,传播效率挺高。文艺创作者关注并用好这些新平台,扩大作品的大众影响力,是为文化建设做贡献的好方式。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提高文化修养

记者:中国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您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

王黎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学院以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人才,素有“民族音乐家的摇篮”和“民族音乐殿堂”的美誉。

艺术类人才应该按需求分类培养,社会上曾经有过关于艺术高校要不要设置表演类博士学位的争论,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学位的设置,而是更加合理的就业条件、学术标准、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从艺术规律上来讲,音乐理论应该有博士学位,因为这个专业需要音乐理论研究层面的积累。现在高校等单位人才引进标准以博士为门槛的现象,却使读博成为各个专业学生的不二选择。

艺术高校招生和毕业的标准,“门槛”的设置应更宽泛些。对艺术院校来讲,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艺术从业者的文化修养。应该降低学生进入艺术高校的数理化门槛,重点加强他们在校期间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形成强大的文化课教学体系,以艺术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的文化教育当中,让艺术类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对艺术的热爱变成对文化的热爱,从而成为一个人格完善、人文修养深厚的人。人文修养成为未来创作的基础,深厚的文化功底成为未来创作的源泉,互相补益,这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从创作力、表现力上都会表现更加优秀,对北京甚至全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中国国际音乐大赛将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

记者:请从您的角度谈谈,如何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中国音乐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王院长:中国音乐学院于2017年联合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顶尖音乐院校发起、成立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目前,已有70所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和机构成为我们的成员。联盟成立两年来,举行了两次校长交流季,一次理事会会议,加强了与欧美大部分联盟成员学校间的交流和往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交流季是音乐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探索,也是文化的吸引、碰撞和传播。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瑞士等数十个国家驻华大使、参赞到访中国音乐学院,展开对话与合作;国际众多顶尖学术团队和人才来到学院任教与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推动全球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音乐学院乃至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音乐能够打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的很好的方式。2019年,由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了中国国际音乐(钢琴)大赛。大赛计划每年举办一届,计划2020年举办小提琴大赛,2021年举办声乐大赛。中国国际音乐大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致力于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音乐赛事之一。我希望,中国国际音乐大赛能成为北京面向世界一张的文化名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