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参加香港回归「34摔倒的铁娘子34撒切尔夫人与香港回归」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37更新:2023-04-23 16:46:01

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忘记,二十三年前的今天,沦丧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新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

香港的回归,不仅对于中国来说,是件大事儿。在英国,也是个很重要的事件。大概也不会有人会忽略,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香港回归谈判中的身影。

1925年,玛格丽特 希尔达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她的父亲是位食品杂货商人,母亲是个勤劳又抠门儿的裁缝。

玛格丽特从小就接受到来自父亲最严苛的教育。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即使坐公交车,也必须做在第一排。"我不能"、"太难了"这些字眼,从来不被允许出现在玛格丽特的字典里。

严酷的家教培养了一个成绩优异、性格独立、坚韧不拔的玛格丽特。同时,父亲对政治的浓厚兴趣也深刻影响了玛格丽特。

二战中,那位留着小胡子的首相丘吉尔给少年玛格丽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她不再惧怕战争和政治,而是在心里下定决心,要为之拼搏。

牛津大学

1943年,出身平平的玛格丽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英国的精英"制造厂"——牛津大学学习化学。化学不是玛格丽特喜欢的专业,但政治是。刚刚十八岁的玛格丽特说:"政治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

在牛津大学,玛格丽特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她的热情也丝毫没有消退。相反,她还把工作所得,毫不吝啬地投入政治中去。为了"包装"自己,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

1951年,玛格丽特和同是保守党人的丹尼士 撒切尔 戴卓尔结婚,从此,我们可以叫她另一个日后将会扬名世界的称呼——撒切尔夫人。丹尼士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虽然他也有政治热情,可是他内向、口拙,注定无法在政坛上发光发热。于是,他就为妻子的政治抱负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

撒切尔夫妇

在此后的人生里,撒切尔夫人的每一次选举,背后都有丈夫的支持。就连强势如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丹尼士,我在政治上,将一无所成。"

1975年,三十年宦海沉浮,撒切尔夫人终于站在保守党的顶峰。越走越高的位置是会持续激发人的野心的。坐在党魁的宝座上,看着英国持续低迷的社会经济,撒切尔夫人的野心迅速膨胀。

"必须有人站出来,拯救英国,而这个人,一定是我!"和所有的保守党人士一样,撒切尔夫人拥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她对英国的复兴充满了热枕,她认为英国曾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应该要重现往日的风光。谁能带领英国走向辉煌,只有她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1979年,撒切尔夫人如愿以偿地带领保守党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她本人接受女王的委托组阁。五十四岁的撒切尔夫人,终于走上了英国权力的顶峰。就在撒切尔夫人进入唐宁街10号不久,屁股还没坐热的时候,一个让她"复兴英国"的机会到来了。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因为马尔那斯群岛的归属问题爆发冲突。撒切尔无视美国的调停,成立战时内阁,不惜血本,派遣军队远征一万五千公里以外的马岛,打响了二战以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英军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军事的胜利,往往能为一个政治家增光添彩。在曾经建立"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尤其如此。

一时之间,这位上任不久的首相名声大噪。连撒切尔夫人本人也认为这场海战打出了英国复兴的第一步,"英国的世界地位与我自己的地位,都已经因为阿根廷的胜利战果而有了改变"。

就在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中英之间关于香港的归属问题,也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挟马岛胜利之威,仿佛英国再度崛起就在眼前,撒切尔夫人带着以往的强势、必胜的信心,于1982年9月22日乘坐英国皇家空军专机到达北京机场。这是她第二次访华,却是英国政府首脑首次访问新中国。

两天以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见到了邓小平。两人刚一见面,撒切尔夫人就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这句话说得很"微妙",邓小平接着就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

不过,这个"小插曲"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久经风浪的撒切尔夫人。会谈一开始,撒切尔夫人就"先发制人",打出了她的第一张牌——"主权"。

撒切尔夫人认为,关于香港问题的三个条约还白纸黑字地摆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南京条约

所谓的三大条约,指的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在这三个条约里,当时的清政府将包括香港岛、九龙岛以及周围两百多个岛屿割让给了英国。

这本是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予以了否认。邓小平在听完撒切尔夫人的表述之后,也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就是说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问题不能谈判,不管用什么方式,谈判的题目就是一个,归属问题。"

眼看这个"借口"毫无说服力,撒切尔夫人紧接着抛出了她的第二张牌——经济。撒切尔夫人很自信地认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必须依靠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繁荣,有赖于英国政府。

所以,英国政府不能退出香港,否则中国的"四化"就要面临挑战。可能撒切尔夫人被马岛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撒切尔夫人的自信从来都不要调查研究、张口就来,反正,人家就是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谈判中把这"令人喷饭"的话说了出来。不用想,又招来邓小平强硬的反驳。

连失两局,撒切尔夫人有些急躁了,于是她开始危言耸听:一旦香港在中英之间易手,香港会出现动乱,要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掷地有声地回复:"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 做出决策"、"不排除十五年过渡期间,香港发生动乱,如果我们根本谈不拢,中国将考虑接收香港的时间和方式。"换一种方式,那可能就不是和平地坐在谈判桌前谈判了。换一个时间,也就不会是十五年后的1997年了。

邓小平的意思,撒切尔夫人当然听明白了。最终,双方以决定出一个会谈公报做尾,结束了这场谈判。这次会面,比原定的时间,延长了五十分钟,可见双方谈判的激烈程度。

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唇枪舌战,让撒切尔夫人精疲力尽。走出人民大会堂,她看到门外的记者,努力做出轻松的微笑。但是走到大会堂门前最后几级台阶的时候,撒切尔夫人突然摔倒了。

这个场面,被无数的媒体记录了下来。"铁娘子"摔倒了!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之后,摔倒在中国人民大会堂门前!这,似乎也在预示着香港问题的最终走向。

就算这只是一个偶然,但当天谈判之后,撒切尔夫人的心情一定是很复杂的。谈判的当天下午,撒切尔声音嘶哑地念完了只有八十三个字的声明:"今天,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

不久之后,撒切尔夫人就结束了这场对她来说,并不轻松的访问。

撒切尔夫人

回到英国,字典里从来没有"我不能"的撒切尔夫人当然不肯轻易认输。于是,一系列见不得人的谈判桌下的操作就开始了。

1983年1月,撒切尔夫人召集政府高官和港督尤得开会,她提出,在谈判进展艰难情况下,应该在香港发展民主体制,使其能在短期内获得独立或自治。她还提议在香港搞全民公投。

尽管许多与会者反对了这些建议,但是尤得还是把它们付诸了实践。1983年8月,尤得就在香港发起了一场所谓的"民意"活动,并鼓吹一些亲英的港人攻击中国政府,甚至还鼓吹香港独立。一时间,香港各种消息满天乱飞,民心动荡。

9月,撒切尔政府决定用"经济牌"来给中国政府施压。9月24日,在这个被称为"黑色星期六"的日子里,港币在英国人的操纵下暴跌,香港经济一片混乱。

英国则公开宣称:除非北京方面对中英谈判进程作出积极的姿态,否则港币仍会继续受到压力。可是,撒切尔政府的这个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我们不为所动,反倒是英国自己承受不了混乱的香港经济给他们的资本家带来的后果,自己收手了,港督尤得还不得不出面收拾被自己人搞得一团糟的场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妄图采取一些阴谋手段来阻止历史前进是绝不现实的。尽管撒切尔政府百般阻挠,但是双方的正式谈判还是开始了。

中英联合声明

1984年9月26日,经过22轮艰难的谈判,在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前夕,中英双方终于在人民大会堂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料峭寒风中,北京城第三次迎来了远方的朋友——撒切尔夫人。

12月19日,在550万香港市民、十亿中国人民和全球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中英两国领导人终于在《中英联合声明》上正式签了字。经过两年的对峙,撒切尔夫人再也无力阻挠香港如期回归祖国的事实。

1997年6月30号下午,香港雷雨大作,仿佛是在用这个方式洗刷百余年的屈辱。

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着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邮轮在茫茫夜色中驶离了香港。

十年之后,撒切尔夫人说,香港回归的当天,她很伤心。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来说,我们得大度一点,允许她在这个问题上,独自心伤。但是,无论如何心伤,她所谓的"复兴英国",是做不到的。

撒切尔夫人葬礼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以极高的礼遇举行,政府机构降半旗致哀,大本钟在葬礼期间也不再敲响。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人在伦敦街头"狂欢",他们大多是工人,因为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他们曾受到很深的伤害。即使此时撒切尔夫人已经退出政坛二十年了,但那些伤害依旧深刻。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或许才是每个政治家的"必经之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