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彭贝克「大师|彭尼贝克与他的直接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0更新:2023-04-23 19:29:07

以前常听人探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否还有真正的大师?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大师,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视野太浅薄而忽视了大师的存在。

其实,在纪录片领域,也有一批鲜为人知的大师在默默耕耘,他们很少为自己发声,但留给社会和观众的却是最为精良的作品。

在未来一个月内,DOCO热纪录将特别推出「纪录片大师的咏叹调」这一专题,我们会分四辑为读者们介绍四位截然不同的纪录片大师。

今天便为大家奉上第一辑:彭尼贝克与他的直接电影。

近期,据外媒报道,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直接电影学派大师彭尼贝克(D.A. Pennebaker)于8月1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

作为20世纪纪录片影史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彭尼贝克自50年代起便开始了纪录片的创作之路,即使是到了90岁高龄之时,也就是2016年,他依然在用镜头记录这个社会。

彭尼贝克

制作逾50部纪录片的彭尼贝克,不仅是纪录片领域中直接电影流派最重要的发起人之一,而且其代表作《别回头》《蒙特雷流行音乐节》《基吉星团与火星蜘蛛》《战略室》等也曾在不同时代引起极大反响。

因此,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亦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

彭尼贝克(左二)拿下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或许对于中国的大部分观众和读者来说,彭尼贝克还是一位异姓陌路的导演,因为就在他成名之时,如今大部分90后的父母也才刚刚出生;而又由于时代、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他所拍摄的作品也鲜少被国内观众观看过。

但是,被人们忽略并不是彭尼贝克本人的错误,事实上,要是从专业领域看待彭尼贝克对纪录片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其地位完全配得上“大师”的名号。

彭尼贝克及其妻子克里斯·赫格多斯

今天,借着这个大师专题的推介契机,DOCO君便向大家介绍一下彭尼贝克本人的经历以及他终其一生都在倡导的直接电影,希望本文能让更多的人都对他有所了解,至少不再忽视他的存在。

1

其实,要是说起来,彭尼贝克也算得上是出身世家。

因为虽然他出生在1920年代,但在那时,其父亲早就已经是美国一家老牌新闻出版社的摄影师,他不仅拍摄过大量的广告,还曾主导研发过最早的3D摄影。

年轻时的彭尼贝克

不过,年轻时的彭尼贝克并不想成为像自己父亲一样终日在外忙碌的媒体人,他的选择是去耶鲁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从而担任一名工程师,当然,这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兴趣所在,顶多只是一个职业罢了。

1940年代,二战爆发,彭尼贝克以工程师的角色进入美国海军部队服役。

战争结束后,他受到美国画家约翰·斯隆(John Sloan)作品的影响,决心拿起摄像机拍下纽约地铁沿线的风光,于是,他的处女作《黎明印象》便这样诞生了。

《黎明印象》海报

有趣的是,在拍摄《黎明印象》这部短片时,彭尼贝克还是一个电影领域的门外汉,当时的他并不懂拍摄和剪辑,他只是凭着感觉并附和着一曲爵士乐从而拍下纽约铁路沿线的都市风景。

整个拍摄过程彭尼贝克仅花费了三天时间,而且当他拍完后就将那些素材仍进了柜子里,直到多年之后,他才将那些素材剪辑成形,这部影片才最终完成。

《黎明印象》剧照

当然,要说使彭尼贝克成长最快、进步最大的还属他和阿尔伯特·梅索斯(Albert Maysles)、罗伯特·德鲁(Robert L. Drew)这两位悍将之间的合作。

1959年,彭尼贝克和阿尔伯特·梅索斯在俄罗斯一起待了四五个月,他们用柯达胶卷拍下一个画展的开幕仪式,并记录到了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莫斯科景象,直到今天,这部影片仍在俄罗斯放映。

阿尔伯特·梅索斯(右)

而进入60年代,彭尼贝克更是加入了由罗伯特·德鲁所创办的德鲁联合公司(Drew Associates)。在这里,他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参与了三部纪录片的制作——

《初选》跟踪记录了1960年两位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y)和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在进行党魁选举时的角逐过程;

《初选》海报

《简》是对简·方达(Jane Fonda)的百老汇首演的拍摄;

《危机:总统之诺》记录的则是约翰·肯尼迪登上总统之位后,废除阿拉巴马大学种族隔离政策的事迹。

《危机:总统之诺》剧照

不过,在这个时间段,彭尼贝克对纪录片影史的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却是一项不大不小的发明。

因为就在当时,所有的纪录片工作者所使用的摄影机都是非同步录音的设备,他们在拍摄时必须得配备额外的录音师才行,这无疑增大了拍摄的不便利性。

用便携式摄影机拍摄鲍勃·迪伦时的彭尼贝克

为此,彭尼贝克便重新发挥起曾经工程师的作用,和另外一名同事一起开发了第一个完全便携的、并具备同步录音功能的16毫米摄影机,这种设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制作,并帮助创造了今天影视制作领域如此流行的即时拍摄风格。

2

现在的年轻人们可能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个发明创举对于电影制作尤其是纪录片拍摄意味着什么。毫不夸张地说,彭尼贝克对摄影机的技术改进,是为直接电影的诞生奠定了最为核心的基础。

因为只有有了声画同步的拍摄技术,纪录片创作者们才能赋予手中的镜头一种视听同步的“实录功能”,而灵活轻便的设备也可以让他们得以以长镜头跟拍的方式给予纪录片完全旁观的、“不加约束的”客观性原则。

创作时的彭尼贝克

要知道,这样的美学倾向正是后来直接电影最为核心的理念。

时间进入60年代中期,此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价值观极度失序的年代,冷战、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几乎都在同一时间爆发,西方世界的年轻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同时,摇滚乐的出现也成了“垮掉的一代”释放自我的最佳窗口。

彼时,作为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纪录片创作者,彭尼贝克已经通过在德鲁公司的三部影片积累了足够的拍摄经验,但人到中年,他需要的是尽快拍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再给别人打下手。

创作时的彭尼贝克

在好友阿尔伯特·梅索斯的介绍下,彭尼贝克得以结识了当红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原来迪伦早就看过彭尼贝克的处女作《黎明印象》,而此时的迪伦正需要一个导演把他的英国巡演忠实地记录下来,彭尼贝克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在这部名为《别回头》的影片中,导演彭尼贝克用最直接的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勃·迪伦与披头士是多么的不同,而且他对这个诗人般的拍摄对象并没有进行刻意吹捧,某些镜头段落甚至还有一些毫不掩饰的嘲讽。

《别回头》剧照

但是,在冷静的镜头中,鲍勃·迪伦年轻时的傲慢、机智、激情却都被彭尼贝克捕捉了下来,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这部纪录片亦因此成为摇滚乐电影的经典之作。

到了1967年,彭尼贝克在音乐纪录片领域更上一层楼。他拿着摄影机来到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利市,并在这里记录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场大型流行/摇滚音乐节——蒙特利音乐节的全过程。

《蒙特利音乐节》剧照

在这部影片中,彭尼贝克用蒙太奇手法小心翼翼地将粉丝和表演者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表演场景中,利用正反打镜头把这两大群体并置在一种互动关系中,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直接电影所追求的不加剪辑的效果。

三天的音乐盛会因而被彭尼贝克永远地载入影像史册。

3

1976年,彭尼贝克开始与他的伴侣、也就是他现在的遗孀克里斯·赫格多斯(Chris Hegedus)进行长期合作,这对夫妻档导演一起组成了当今最受尊敬、最独特的纪录片摄制团队之一。

他们以低调、逼真的电影制作风格而闻名,并以手持摄影、自然光线为限制跟踪拍摄对象,在他们的镜头中,艺术和政治是最常见的主题。

彭尼贝克与妻子克里斯·赫格多斯

他们共同导演制作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其中就包括《吉米玩转蒙特雷音乐节》《蛋糕国王》《赶时髦101》《天才网路梦》等,而1993年的一部《战略室》更是成功入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并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的格里菲斯奖(D.W. Griffith Award)最佳纪录片奖。

在这部伟大的政治纪录片中,彭尼贝克史无前例地零距离接触到比尔·克林顿的两位竞选团队经理,就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之前,他和他的夫人拿起摄影机长时间地对克林顿的竞选团队进行拍摄。

《战略室》剧照

他们从这些幕僚的视角出发,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总统竞选团队小至制作标语、大到媒体公关甚至威逼利诱的细节,以及选举中各种选举策略、灰色手段、相互攻讦。

无论是普通民众、职业选举人还是媒体和政客,他们的众生相都被记录到了这部精彩的影片当中。

1992年竞选时的克林顿与希拉里

另外有趣的是,片中亦展现了克林顿团队的首席策略师James Carville与老布什团队竞选经理Mary Matalin的恋爱状态,当大选结束后,这对冤家对手居然喜结连理!

如此非凡的幕后花絮也成了这部纪录片最令人难忘的注脚。

无论是在纪录片影史中,还是在任何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看到。直到今天,它对我们了解美国政治生态及总统竞选过程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和很多大师类似的是,彭尼贝克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纪录片领域,他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纪录片事业。

彭尼贝克的儿子弗雷泽•彭尼贝克

即便是在2009年及2016年,他和妻子克里斯·赫格多斯还制作了《蛋糕国王》《打开笼子》这两部纪录片。

此外,彭尼贝克还实现了薪火相传的愿望——进入90年代后,他的儿子弗雷泽•彭尼贝克(Frazer Pennebaker)开始长期担任他们影片的制片人和发行商。

一代大师的精神遗产也算被过渡到了下一辈身上。

其实,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彭尼贝克及克里斯·赫格多斯所拍摄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是极受关注的作品。

而且在每一次拍摄中,彭尼贝克都会选择相对严格且高度自律的方法去创作,即排斥搬演、要求视听同步的记录、非干扰性地拍摄对象、尽可能少用旁白、采访和后期剪辑等等。

彭尼贝克与妻子克里斯·赫格多斯

正如他在接受访谈时说的那样:

“我一直用广角镜头,我能够扛着机器和人物有眼神地交流。我能够加入他们的谈话,聆听他们在说什么,从而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广角镜头慢慢变成了透镜,借助他,我可以和拍摄对象接触,并成为他们的一员。”

作为直接电影学派最为核心的倡导者之一,彭尼贝克用自己一贯秉持的方法论获得了全世界纪录片同行的广泛认同,他的这种纪实方法也成为当今纪录片制作中最被经常使用、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愿彭尼贝克与直接电影精神永存!

可以说,彭尼贝克是用真正的实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本月初,彭尼贝克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DOCO君却相信,他所制作过的纪录片还会不断地影响后来者,而他所贯彻的直接电影美学也势必会像他的精神一样在世间永存!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