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美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浅析英美经典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13更新:2023-04-23 19:46:2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筱晓

编辑/筱晓

妇女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英美各国的女性形象因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转变。

从莎士比亚时期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英美的妇女形象,在英国、法国、美国三部作品中,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如今电影产业兴旺的年代,把她们的故事改编为电影,对她们形象的刻画更具深度。

一、女性的爱情献身精神

“爱情”可以说是贯穿所有的一种文体。无论是一篇宏大的长篇巨著,亦或是一篇真实的、反映真实生活的故事,都与“爱情”这个主题密不可分。在爱情面前,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爱情,勇敢地向那些似乎无法打破的世界发起了挑战。

影片改编自美国知名小说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以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突破了对家庭、婚姻的束缚,对社会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质疑。

这部电影讲述了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婚后随其先生搬到美国的故事。弗朗西斯卡身为一个意大利女人,却因为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太过无聊,而与罗伯特相处,却让她有了一种解脱的快感。弗朗西斯卡的爱,让很多人都会落泪,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家庭,更不会放弃对罗伯特的爱。

虽然弗朗西斯卡在小说里表现得很感性,但在她的眼神中,还是可以看到她对罗伯特的痴迷,以及对这个家族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的感情似乎是所有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剧情,这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尊敬,而且也是符合历史潮流。

在《简·爱》中,简·爱爱上了罗切斯特,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没有其他的情感。在简·爱婉拒了圣·约翰的求婚后,罗切斯特的庄园被发疯的老婆烧毁,虽然罗切斯特为了爱而失明,但是简·爱依然视罗切斯特为心上人。对于罗切斯特而言,简·爱就像一个安琪儿,对于他而言,简·爱是他和罗切斯特生活中最好的一部分。

出于对英国伟大女性作家奥斯汀作品的敬意,伊丽莎白与达西在《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情缘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伊丽莎白对于爱情的定义,并不是什么财富地位地位之类的东西,她更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彼此之间的好感。

从电影中骄傲的达西,以及寻求平等地位的伊丽莎白,就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对于爱情的执念,是多么的强烈。伊丽莎白喜爱达西,但是她喜爱的是同等的爱,而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令人生厌的人。伊丽莎白对于感情的理解,与奥斯汀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观看英美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银幕上的女性,同时,爱也通过银幕上独特的表现形式,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中女性的情感,那是一种执著的情感。但从英美的角度来看,女性对爱情的执著往往造成了悲惨的结局,女性对爱情的执著往往造成了悲惨的结局。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性格坚毅,哪怕被爱人阿尔蒙误会,也要忍受对方对她的感情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那么的决绝,那么的坚决。

二、女性主义对自我价值的探求

很多英美电影都表现出了对男权的反叛,即浓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女性运动是英美女性主义的一种重要体现。目前,许多英美电影都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为蓝本,讨论了女权与男权。

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史上。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很多女性都是从她们的小家里走出来,进入到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女人,对于男人来说,是一种逆来顺受的逆来顺受的表现,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却没有多少的爱慕之情,反而更加的职业。

他们关注的是社会与他们所处的位置,也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意义上的存在,这种意义,可以从英美影片中看出。以美国作家米切尔为例,他的小说《飘》里的斯嘉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这个有钱的姐姐让很多人都对她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部由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改变的影片,讲述了在战争中被淹没的斯嘉丽家族,斯嘉丽也历经了诸多风雨,从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小姐,变为一个聪明机智的当代女子。在原本的世界里,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女性,米切尔也不会刻意的去刻画,只是将她当做一个现实中的女性来看待。

而在电影中,更多的则是一种直观的感觉,仿佛斯嘉丽就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努力的女性。所以,现在的英美两个国家,对于女人来说,不再是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弱势群体,不管是导演也好,作者也好,都在不断的争取着自己的位置。但是在《名利场》这部电影中,她却并不像一般的女性那样,而是一位“女强人”。

贝琪用她的学识,她的歌喉,她的肉体,去换来了更加美好的人生,而贝琪也一直在努力的向世人展示着她的价值。无论是绑架好友艾米利亚的亲哥哥乔斯,还是拐克劳莱家族下一任家主洛顿,她都有参与其中的一份功劳。

在电影与文学作品中,女权运动与男权的对抗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逐。在《茶花女》中,原本在巴黎当舞蹈家的玛格丽特,后来爱上了阿尔芒,二人来到了乡下。阿尔芒的爸爸认为,是玛格丽特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迫使玛格丽特回心转意。

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这番说辞深信不疑,勃然大怒,把玛格丽特骂得狗血淋头。最终玛格丽特因为得病去世。当阿尔芒得知了玛格丽特去世懊悔不已。玛格丽特的死亡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性,更是对男权的无声对抗。

同样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相爱与伊丽莎白的相爱,一开始因为达西的自尊心,伊丽莎白没有接受他的求婚。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奥斯汀为了塑造两人的完美爱情,付出了很大心思。

伊丽莎白之所以喜欢达西,还是因为达西改变了他的“臭毛病”。尽管伊丽莎白深爱着达西,但是她厌恶达西的“大男子主义”,因此,她对待达西的态度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

三、女性的悲剧性

英美电影深受英美文化的熏陶,其中不乏带有女性的悲剧性形象。尽管这样的女人在英美的文学作品里很少见,但是在很多英美的影片里,都有这样一种凄惨的表现手法,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这部电影里,女性悲剧人物在思想和行为上常常和普通女性有着天壤之别。他的“前卫”行为造成了他的不幸遭遇。它既有对女性的热爱,也有对阶层的残忍压制。

例如,雨果《悲惨世界》中描写的主人公,就是被赶出了一座工厂,最终死在了一座医院里。她本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她的爱人抛弃了她,而她自己则跟她的孩子珂赛特在一块儿。在那部《悲惨世界》的歌舞剧中,芳汀被迫到了一个她绝不会想到的境地,于是她把自己的毛发、牙齿、乃至身体都卖了出去。

在《梦之梦》中,最后是芳汀倒霉的日子。芳汀的死,使人感到痛苦,也使人感到宽慰。还有《哈姆雷特》里面的奥菲利亚,也是十七世纪莎士比亚虚构的一个角色,那个时候,英国女性和中国女性,对父亲和哥哥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乎盲从的地步。

然而,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爱得死去活来,哈姆雷特曾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奥菲利亚,但她的父亲并没有答应。哈姆雷特杀死了她的爸爸,奥菲利亚奥菲利亚因此而心灰意冷。可是,这并不能阻止她前进的脚步。一个娇弱、温柔、柔弱的女子,其命运是悲剧的。

在英美文学中,都存在着浓厚的女性悲情色彩,特别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使这种色彩更加鲜明。在小说《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等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恋爱而遭遇到的悲惨命运更多。

比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就是这样,明明有了自己的孩子,可还是爱上了罗伯特,最后的结局很凄凉。

这样的情感,注定了它的悲惨命运,它的存在,也注定了它被道德所束缚,它注定要成为弗朗西斯卡悲惨命运的一部分,它让弗朗西斯卡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煎熬,它让所有人都觉得,它是如此的令人难以忍受。

然而,《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凯瑟琳,却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性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对于感情的要求,其实也挺纠结的,她既希望得到一段纯洁无暇的感情,又希望得到一位家世显赫的“白马王子”,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归宿。

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如此的纯粹,以至于她可以打破世俗的伦理束缚。不过,凯瑟琳还是没能打消贪财的念头,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成为山庄的主人。明明是人间“美好”的一桩婚事,偏偏就是在这种纠结中,无法割舍,最终为了这桩婚事付出了生命。

四、自立的女性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还是对悲剧的追寻,通过这部电影中的妇女的表达,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中的独立的妇女,而且还能看到女权主义者对她的言语的表达,以及对电影画面的释放。

19世纪以来,英美文学中出现了一大群女性作家,她们以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人为主要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们以女性文学为主要内容,成为女性文学中一支新兴的文学势力。

就像勃朗特的《简·爱》里,简·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罗彻斯特的青睐,最终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的女人一样。在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历程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冷静和隐忍的态度,她对世俗的权势和贵族不屑一顾,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公平”。

简·爱是一个有着独立个性的女人,她在追求爱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她的自主性。当她知道罗彻斯特已有妻子时,为了不降低自己的身价,就选择了离去。

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彻斯特,并且在罗彻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依然对罗彻斯特念念不忘。简·爱虽然长相并不出众,可她内心高贵,追求的是独立和自由,她身上有一种令任何男性都为之倾倒的特质,特别是简·爱还懂得理财。

这一切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主性。无论是在影片中,或是在书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到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同样的,在《名利场》中,我们也能看到贝琪的影子,贝琪那“女强人”般的个性,实际上也体现了她对金钱的渴求,以及对金钱的渴求。

笔者观点: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妇女无论在爱情、尊严、悲剧和自我意识上,都别具一种特殊的韵味。电影中的女性在电影的呈现之下,似乎活了过来,所以透过电影来分析电影中的女性,更加耐人寻味,而且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辛淑兰.超越傲慢与偏见:从女性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幸福婚姻

2、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3、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