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ing lives激情戏「一段很扯的激情戏却让豆瓣10W人打出84」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7更新:2023-04-24 03:35:15

老实说,作为一个非军事迷、非战争迷、非政治迷,厂长对「主旋律电影」和「直男电影」不太感冒。

可面对这样一部由法国人拍摄,英国人主演,站在俄国人角度,讲述一起由德国发起的残酷战争电影时,我听到了自己「PaPaPa」的打脸声。

在这部战争电影里,骁勇善战的将士、慷慨陈词的英雄、热血冲锋的战斗…全部没有。

有的,是一个抵触自己是英雄的英雄;有的,是一段令人心惊肉跳的生死对决;有的,甚至是一段看似与战争片毫无干系的沟壕交流…

《兵临城下》

1942年秋天,纳粹军靴踏碎整个欧洲,德国大举进攻苏联,直逼苏联心脏,最后只剩下一条防线,全球的命运都系在,这伏尔加瓦河畔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城对于苏联而言意义非凡,一来,它以领袖名字命名,具有强烈的精神意喻;二来,它处于苏联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联军被挤压在这座小城里,如果他们被全歼,世界历史很可能会彻底改变。

战争持续了7个月,堪称近代历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战役,最终苏联以伤亡113万人的代价,惨胜德国,史称: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一天,瓦西里踏上一辆开往斯大林格勒拥挤闭塞的列车,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加入这场战斗,发誓死守每一片土地。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几天后,他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成为令所有苏联士兵振奋,今德军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因武器短缺,刚登上斯大林格勒的瓦西里只分配到五颗子弹,他必须捡到死去战友的枪,才有可能保命。

往前冲,是敌军实力悬殊的枪弹扫射,往后退,是友军对懦夫的零容忍...

瓦西里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死去,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恐惧和挫败的意志之中,尸体逐渐堆积,慢慢积累成山,他突然明白:要捡到枪,得先活命。

就这样,瓦西里躺在尸体里「埋伏」着,得到枪之后的他,凭借狡猾的隐藏天分,快准狠的狙击才能,冷静理智的方位预判,短时间内成功击杀了几个德国士兵。

这一幕,被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尽收眼底,他发现,瓦西里就是自己要塑造的「被人民需要的英雄」。

可当一个德国劲敌的出现,瓦西里突然发现,自己的英雄形象被丹尼洛夫无止境地夸大神化…

这不是只属于电影中的情节,它真实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身上,至二战结束,他总共击毙224名德军。

58年之后,这位神枪手和这场战争一起,被基本还原成了这部触目惊心的《兵临城下》,在豆瓣,有10万人为它打下8.4高分,获得点赞数最高的热评称它为「所见最好的狙击手对决的片子,没有之一」。

当「所有最…没有之一」这种具有严重耸动意味的标签一旦被贴上,我一般会比较警惕,但你若看完这部电影,会发现这个标签即便有些言过其实的夸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恰如其分地形容出几块狙击对决的跌宕。

战争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气氛冷峻克制,配乐扣人心弦,把这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得触目惊心。从头到尾,毫不煽情,这才是最高级的地方。

它不是最牛逼最令人惊叹的战争电影,但它非常精彩,这让它足以留名影史,也让它即便在十八年之后,依旧是经典。

影片在当时为英国乃至欧洲影史上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尤其是战争的呈现,令人坠入那个黑暗的时代。

开场前十分钟,枪炮对准士兵的疯狂射杀,一声声枪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夺走,岛屿变成悲惨的人间炼狱,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和恐惧。

这些子弹,有些来自敌方,有些来自友军;有些来自仇恨,有些来自警诫。

片中那段惊世骇俗的“沟壕交流”也拍得美到极致,毫无扭捏之感,这段压抑后的狂欢,不仅没有破坏这部战争片的结构,甚至平添了一分悲哀,突出战争的残酷和遗憾。

你可以看到,大战在即,德国的狙击手一次次将瓦西里逼入险境,即便是最坚强敏捷的“英雄”,也会像我们一样担忧,会害怕,会困会哭,会怯懦,会犹豫,也会“厌战”…

即便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弹,会残肢,会断臂,会哀嚎,会丧命…

面对穷兵黩武且霸占优势的德国,普通士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一个人,一万人,一百万人的死亡,在当时看来并非悲剧,而是冷冰冰的,统计不完全的数据。

呼啸的德军轰炸机,密集轰鸣的炸弹,血肉横飞的身体,血流成河的地面,硝烟弥漫的战场,横七竖八的尸体…

即便很多人对《兵临城下》的部分苏联军队情节真实性表持疑态度,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对于影片布景、道具和战场气氛的营造十分考究,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会发自内心对士兵心生敬意,也会发自内心对战争心生恐惧…

这部电影里,没有谁不怕死,没有包赢不输,没有虽远必诛,没有装逼和热血…

它用一个个煎熬又绝望的镜头,一遍一遍提醒着我们,战争之后的和平来之不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