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回家园「回忆黄梅戏回娘家历程(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12更新:2023-04-24 18:13:33

黄梅戏“娘家”的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是和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剧团。早在建国之前,黄梅城乡有一批唱采茶戏民间演出团体十分活跃。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采茶戏艺人项雅颂、乐柯记等人的倡导下,在城关镇喻家祠堂开办了采茶戏艺人训练班。训练班结束后,从训班中挑选一批骨干,组建了人民剧团,这就是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前身。1951年更名为大众采茶剧团,1953年正式挂牌《新生采茶剧团》。剧团成立后,县政府拨了两栋公房,给剧团作剧场和宿舍,使剧团演职人员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在这个时候,安徽省在合肥成立了省级黄梅戏剧团,并在1955年拍成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一时间,黄梅戏《天仙配》那优美的旋律、脍炙人口的唱段,风靡全国,蜚声海内外。黄梅戏“娘家”的人坐不住了,有的说:“黄梅戏本来是发源于黄梅的,怎么就跑到安徽去了呢?”有的责问:“我们为么事不成立黄梅戏剧团?”当时的行政领导也认为,是啊,作为黄梅戏的“娘家”,应该有一个黄梅戏剧团啊!于是,1955年秋,在新生采茶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由于剧团的演员大多是唱采茶戏的老艺人,他们的拿手好戏都是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不少老艺人仍然唱采茶戏。他们整理改编了《柳林会》、《血掌印》、《过界岭》、《张古董借妻》等剧目,参加黄冈专区首届戏曲会演,乐柯记、项雅颂演出的《过界岭》获得好评,项雅颂获表演一等奖。1956年11月,王艺修、龚利华主演的《过界岭》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均获得三等表演奖,《过界岭》获剧本挖掘奖,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单行本。

原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由于黄梅采茶戏《过界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1958年4月初,黄梅采茶戏《过界岭》奉调到武昌为毛主席作专场演出。毛主席在东湖客舍问时任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回答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乡下,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爱唱也会唱的水上人家,就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主席听后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的’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4月5日晚,在武昌洪山礼堂演出了黄梅采茶戏《过界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开始,毛主席还要梅白给他当翻译,后来聚精会神地看和听,不断地点头微笑,称赞:“有意思”、“有风格”……“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黄梅戏,是一个进步,是交流的结果……你们的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 。由于毛主席和中央四位主要领导人观看了《过界岭》,这给黄梅采茶戏罩上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加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关部门决定将黄梅戏剧团重新改为黄梅县采茶剧团,省直有关部门还派出专家到黄梅帮助恢复、改革采茶戏的唱腔。

黄梅县著名黄梅戏女演员吕金姣

为了培养采茶戏的接班人,剧团从高小、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了易春华、吕金姣、凌金汉等28名学生,组成采茶戏学员训练班,聘请老师执教,学文化、教唱腔,练身段。到了1959年4月,上级有关部门又来了通知,停止使用采茶剧团的公章,恢复黄梅戏的演出,剧团仍叫黄梅戏剧团;同时,还撤消采茶戏学员训练班,改送安徽省艺术学校培训黄梅戏。易春华、吕金姣、凌金汉等28人就成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后更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第一批黄梅戏学员。

著名黄梅戏演员易春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黄梅戏请回老家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该从哪里开始?当时,黄冈地区只有三个建团时间比较早的县属专业黄梅戏剧团,一个是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一个是英山县黄梅戏剧团,一个是蕲春县黄梅戏剧团。作为“娘家”的黄梅县黄梅戏剧,有从安徽培训回来的易春华、吕金姣、有后起之秀黄东风、郭华阳、周洪年等,实力比较雄厚。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有郑淑兰、余万能、陈明霞等一批叫得响的演员。根据省文化厅和黄冈地区地委、行署商量的意见,“黄梅戏回娘家”就从抓黄梅县、英山县两个县黄梅戏剧团开始。而“娘家”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责无旁贷地充当了“先遣团”角色。(未完待续)

原载于《复兮旦兮》,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作者简介:章华荣,黄梅县人,曾任黄冈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负责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