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长城影评「张艺谋的长城影评人说完了该心理咨询师说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58更新:2023-04-24 23:29:20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电影烂番茄(ID:dylfc99)

微信后台回复“250部”可获取250经典电影(没看过这些电影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影迷)

毫无悬念,张艺谋的《长城》收获了高票房和成吨的口水。

评论两极化,豆瓣5.4的评分是资深影迷集体翻的白眼。精英阶层对这部电影骂得非常狠,以至于收到律师函也在所不惜。

作为一个看完《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金陵十三钗》之后,每次都下决心再也不为张艺谋掏钱,但每次又都去影院买票的普通影迷,我想弄清楚我为啥又再次感受到一万点伤害。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惊险凶器)

明明我的意识层面是对张艺谋不抱任何希望的,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梳理下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的情绪。

1、被视觉轰炸后的无力感

不论是被戏称为《权力的游戏之指环王》,还是实景歌舞晚会《印象·长城》,这次的《长城》确实是视觉相当精彩。

开场几分钟满坑满谷的饕餮攻城场面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特效绝对不只五毛而是超过50元。

五色福娃的军队和奥运团体操尚可忍受,但正如电影的海报是一堆人而不是一堆怪兽。

如果电影不能充分表达人的情感,观众不能感受到自己相信的“信念”,是相当令人焦虑的。

这部电影画面虽然好看,但观众缺少一个情感着落点来投入进去。

马达应该象征着善良正直的美好,但是他怎么就从个人利己转向开始信任别人了呢?

这个过程是相当缺少代入感,难道仅仅是被景甜美少女铠甲下的肉体吸引,在完成一次高空蹦极就转变了?

空洞的台词设计,断层的情节安排,简单粗暴的情感转换,使得我们看的不是一个有情绪的人在战斗,而是一群带着单一面具的人在打怪,演员们的表情还不如一只饕餮丰富。

虽然影片也借着人物在传达诸如信任奉献等价值观,但是空洞的文戏让这一切非常的苍白。

电影结束后,我感到非常疲惫,张导为啥不学学美剧《西部世界》,开发点人工智能机器人来演戏呢?

(《西部世界》里设计的带有情感的机器人)

看来张涵予开场半小时左右就死掉是非常明智的,估计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

(张涵予的表情很无辜)

2、病态重复引发的焦虑

张艺谋玩色彩玩的溜,所以这部电影中对色彩的追求依然是“丧心病狂”的。

我们也知道他对兵器的恋物癖,所以从《英雄》开始一直到《长城》,大小兵刃的细致花纹和寒光都一再特写。

(《英雄》里镂空的龙泉宝剑,注意看剑上的水珠)

虽然不如景甜的多,但是比刘德华的肯定不少。

(刘德华的港普让人有种穿越到宋朝的感觉)

还有我们也知道导演有本事把万箭齐发拍的辣么美,所以我们在《长城》中多次仰望天空,欣赏这一绝美的奇观,尽管对付饕餮来说,弓箭的确不如火药。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导开始迷恋彩色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配五颜六色的旗袍)

在《长城》的最后一战中干脆建了个五色琉璃塔,五色斑斓的圣光中,演员的脸色显得非常铁青。

(郑恺看起来很懵逼)

不过因为马达是白种人,景甜是白富美,所以并不影响主角的光辉形象,也可能观众的眼睛已经被晃瞎。

还有王俊凯的龙袍,也非常像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组直接拿来的(这说明导演是个非常环保的人)。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钟爱的片段,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是一段音乐会重复出现在他自己的电影里。

用的好就是他和影迷之间的心照不宣,用的烂就很像是被导演强按在椅子上,告诉你,你必须看到这有多么美。

其实我想说,我想看的是彭于晏的肉体,您不是也这么希望的吗?

即使故事发生在宋朝,您还是给他设计了罗马式的露胸装。

3、不正面回应问题引发的愤怒

每次新片出来,张导都通过各种媒介表达了他的委屈和先行者的寂寞,他如何背负着行业的重任,忍辱负重投身到电影工业的学习和应用中。

影迷们不该对他有双重标准,一方面希望他拍好文艺片得奖,一方面又希望他好莱坞那套也玩的透。

作为普通影迷一方面很想对导演说,体制之下您辛苦了,一方面又因为自己对他的高标准严要求感到有点愧疚。

但真的是影迷的问题吗?

当大幕拉开灯光暗下来,导演付出生命在拍,演员付出生命在演,观众也付出生命在体验,一个作品是大家共同创造的,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连接。

看过《活着》和《秋菊打官司》,我要如何不对自己信任和尊重的导演抱有希望呢?

您在《长城》里不是讲信任吗?但是您说对您这种信任期待是不应该的,作为影迷我感到委屈。

“很多评论家批评我为什么要拍这些东西,很庸俗、很无聊、很堕落,我倒不以为然。”张导对质疑总是轻描淡写。

当然重点放在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的制作有多么精良,对行业的意义有多么大。

以至于很多所谓的专访都是单向交流,你只能做一个聆听者,付出崇拜的表情即可完成任务。

至于为啥再也拍不出像《活着》那样的好片,导演从来不正面回答,你和他讲情怀,他和你谈工业,你和他说不足,他和你谈走向世界。

一部电影好不好,影迷能看出来,作为专业人员的导演也一定能看出来,但是他能如此确认自己的作品好。

排除营销的原因一定是他认为自己的作品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以至于超越这份完美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的重复。

原来内向低调的张艺谋如此的自恋。

心理学对自恋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1914年开始的,现代心理学对过度自恋的人定义为自我陶醉型人格,同时将他们分为显性和隐性自恋。

显性自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川普,总是当众无休止的赞美自己。

还有一种是隐形自恋,这些人低调甚至谦虚内向,但是他们也是满满的自恋。

心理专家表示,隐性自恋的本质是自卑,是深深的焦虑,安全感的缺乏,通过高防御性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

也因此,他们是不会真正地把自己的烦恼述说给对方的。

过度的自恋一般来源于养育者早期对孩子过少或过多的关注,过多的关注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过少的关注则让孩子只能用自恋填补被忽视的空白。

说到张艺谋,我想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压抑”而不是“自恋”。

不论外界对他有多大的毁誉,内向而低调的他总是非常吝啬于表露自己情感,以致于在他电影中的人物,面对感情也是十分压抑的。

再浓烈的情感也只是一副木然的表情,一声叹息或者一颗突如其来的泪珠已经是最大的波澜了。

在很多次的访谈中,张艺谋都谈到了他的原生家庭气氛比较压抑,和父亲的交流有限,再加上身为长子的责任感,形成了低调内向的个性。

他进入电影行业比较晚,也一直饱受争议。

既有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活着》,也有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烂片。

面对争议他用慎言少言应对,闷声发大财是他的人生信条。

(张艺谋从黄土地里崛起后,赚得的盆满钵盈)

所谓有压抑必然有张扬,电影就是他情绪的出口,特别是他钟爱的色彩和场面,很多都是具有侵略性的表达。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张艺谋是自恋的,他用自恋构建着他的自尊。

在《长城》中,饕餮象征欲望,而长城则象征理智和防御,人的一生都是在这二元对立和撕扯中寻找平衡。

一方面张艺谋是压抑的,电影画风像喝大了失控的状态。

一方面他的电影学养背景有限,才华支撑不了梦想或格局有些自卑。

一方面他又用自恋来填补这些失落。自恋者过度表达背后的动力是希望别人看到他的存在。

当然自恋者也因为缺少理解别人的共情能力,容易激怒别人。

就是当你想和他们交流时,特别是指出他们的问题时,他们都会用“你嫉妒我”来防御。

这也换来想交流的人失去理智的攻击行为,张导经常身陷口水被喷也是这个原因。

自恋人人都有,艺术家更需要自恋来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当自恋过度以至于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就需要调整。

多关注别人是解决过度自恋的好方法。

就像已经贵为“国师”的张导演,如果付出精力带更多的后辈进入这个行业走上国际舞台,则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获得更多的价值感,也是他这个超级前辈可以做到的事情。

微信后台回复“250部”可获取世界经典电影250部!

需要电影的亲也可加番茄君微信号:gudajun888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