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少年犯纪录片「38年前的国产片由少年犯真实出演看完他们的经历我一言难尽」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18更新:2023-04-25 00:30:02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接连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佳作。

比如《405谋杀案》、《少林寺》、《木棉袈裟》.....

但是,唯独有一部电影,它却非常特别。

作为一部教育片,《少年犯》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当年的“票房冠军”上,而是它史无前例地创造了很多“第一次”。

该片是内地第一次用监狱实景拍摄的电影,也是国产电影史上第一次用少年犯饰演少年犯。

影片上映后,全国观影人次有5亿多,相比仅60万的成本,票房分账收入达到了2100万元。

电影背后的成功,导演张良和编剧王静珠,这对夫妻功不可没。

要知道,在当年的特殊背景下,青少年的犯罪问题牵动着千百万父母、教师和社会学家、司法工作者的心。

为了真实了解到少年犯的内心,夫妻俩带着剧组来到了高墙里,与里面犯过错的少年一起生活,每晚促膝长谈。

于是一部真实、生动、感人的电影,引发人们思索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担负起责任,防止悲剧发生。

故事一开始,女记者谢洁心(朱曼芳 饰)跟随着三位少年犯方刚(陆斌 饰)、萧佛(蒋健 饰)和沈金明(王劫 饰),坐车来到了少管所。

刚来到这个地方,谢洁心不理解,这群孩子为什么会犯错。

每天,他们都要接受再教育,并接受技能培训,有朝一日能够改过自新,重归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谢洁心来到这里的目的,希望深挖这群孩子的内心,借此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能够向社会发出提醒。

于是谢洁心观察和采访了其中三名少年的犯罪经历,结果让她的内心深受触动。

方刚,因持刀伤人,来到少管所后本性不改;萧佛小偷小摸,到处惹是生非;只有沈金明,也犯了很大的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谢洁心却发现了这群孩子的另一面。

方刚总认为暴力能够解决问题,但是爱打抱不平,内心却拥有正义感。

一场意外,方刚谎称自己吞了剪刀,企图找机会逃跑。

然而,当他看到冯队长是如何为了救他而费尽了心机后,方刚被感化了。

然而,令冯队长和谢洁心不理解的是,方刚的父亲明明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却对儿子的教育不管不顾。

时间久了,方刚误入歧途。

而且当得知儿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却第一时间选择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相比之下,因盗窃罪而被送进少管所的萧佛,处境同样令人心痛。

从小父母因感情不合离异,在他很小的时候,同时被亲生父母抛弃,从此便与奶奶相依为命。

谁知奶奶年事已高,早早就离世了。

亲生父母又对他不管不顾,便被一对夫妻收养。

起初,养父母还对萧佛照顾比较好。

然而,随着养父母的孩子出生,开始对萧佛各种虐待。

最后,萧佛只好流落街头,靠吃饭店里倒掉的残羹剩饭活下去。

后来,萧佛遇到了一伙社会上的小混混,因此走上了偷窃的不归之路。

影片的结尾处,导演拍了一段意味深长的镜头。

当谢洁心了解到那群孩子的内心后,准备向全社会发出警醒。

然而,当她走出少管所,却看着警车停在门口,从车上缓缓下来一个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母子俩四目相对,电影到此戛然而止。

在我看来,《少年犯》当年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最大的原因在于——真实。

拍摄时,导演张良用纪实的手法,记录犯罪少年们的生活、学习、劳动的场景。

剧组对少管所的实景改动较少,只是将宿舍、饭堂、课堂的墙壁颜色改成灰色,以便使影片的色调统一。

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展现了少年犯由恶向善、由丑向美转化,而且具有内在逻辑和外在条件的说服力。

片中,有一位女孩从进来后,家长就再也没来见过她。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剧组请一对老夫妻以外公外婆的身份来见她。

虽然女孩知道是拍电影,但是仍然被两位老人感动得流下泪水。

可能会有人认为,全心全意挽救失足少年的记者谢洁心,为什么导演却给她安排这样一个结局,有点难以接受。

但是张良却觉得,生活是复杂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千变万化,好人的孩子不是都能成为好人,坏人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罪犯。

为了给家长、社会敲响警钟,所以他坚持用谢洁心的孩子犯罪作为结尾。

总的来说,影片的主旨是“挽救孩子,造就人才”,唤起父母们的共鸣。

不仅如此,影片向观众揭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被有些人忽视的道理:“人是需要拉一把的,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