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鸣鸟好看吗「聊聊老电影家这么多年了我唯一不能释怀的是鸣凤这个角色」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41更新:2023-04-25 02:55:11

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1957年上映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以及青年一代觉醒的故事。

由于电影由经典名著改编,剧情相当精彩,不像现在的电影,剧情稀碎。此巨著为家春秋开篇、控诉封建旧社会的积愤之作。

一部《家》,半部旧中国——此片充满老电影的韵味和时代的厚重感,隽永散淡的意味,黑白水墨的画面,不慌不忙的节奏,都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点,看起来感觉距离这个时代很遥远了。实际,被翻拍过无数影视作品的《家》,这一版是最有生命力的,因为拍摄的年代距离苦难并不远——现代的人,很难理解什么叫“可爱的自由”。而在那个新旧时代交替的过程中,每个 剧中人物的剧痛挣扎,观者都可以带入心情,因为同样的问题,一样存在。

《家》由孙道临、王丹凤、张瑞芳、黄宗英等出演,强大的演员阵容,看哪个都是高峰,都是那个年代最耀眼的明星。看过激流三部曲的人似乎永远记着那个懦弱却好心的大哥觉新,激进得有些偏执的少年觉慧,争取自由和爱情的姑娘鸣凤,温柔贤惠的大嫂瑞珏——也只有这些荟萃的老戏骨,才能把这种片子拍出那种韵味。

王丹凤在《家》中扮演封建大家族命运卑贱的丫头鸣凤——她二人名字里都带一个“凤”字。是我看完电影后,这么多年了,唯一不能释怀的角色,她是那么亲切熟悉,绝不是一个虚幻的,只存在于小说和电影里的名字。

在这部电影里,提到王丹凤,必须说说她的形象,太美了!比较起来,张瑞芳的形象太乡土,其他太太们也太像乡野村姑,而王丹凤,那是真的洋气,漂亮!那张脸本身就代表着朝气!经她展现的人物角色都有各自的灵性与内涵,让观众相信,鸣凤就是自己心里想象的样子。

鸣凤出场很少,电影演到一半即死去,但是她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这个角色虽不是主角,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气质柔弱、美丽、忠贞的少女鸣凤,在王丹凤的饰演下,脸庞是那样动人,眼神却是那样哀伤,完全感觉不出王丹凤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33岁的她无论饰演起大家闺秀或者贫苦少女都游刃有余,不说是芳华绝代,也得说是达到了她演技的巅峰状态,日臻成熟,令人惊叹。

王丹凤在演戏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她格外喜欢演悲剧,她认为悲剧能够更好地演出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残酷。

她塑造的鸣凤身为高府的丫头,颇谙人情世故而又伶俐纯朴,她爱觉慧,但她深知两人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不敢奢望结合,只期望能服侍他一辈子。

在梅林中的一段,能看出他们二人还不大会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但在我那个还不懂感情的年龄,仍然看懂了。

穷人总是朝不保夕的,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鸣凤,主子轻轻的一句话,就粉碎了她所有的梦幻。

当太太通知她立刻要给地主冯乐山为妾,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

——这电影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太太和鸣凤谈话这一幕就是其中之一。

太太平时似乎也很善良,但此刻也成为帮凶——主子的力量如此巨大,正式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悲哀。不过,除了制度,还有人性中恶的一面。

所谓婚姻自由,固然是和谁结婚的自由,但同时也是结不结婚的自由。时代变了吗?一点儿没变。

我们面临着和鸣凤她们一样的处境,只不过我们现在反的已经不是包办婚姻,而是更进一步反“婚姻必须”——女性被长辈和男性“女孩子生了孩子才完整”、“年纪大了就嫁不出去了”规训着,被孝道束缚着。

一边是没有爱情的不敢违抗的媒妁之言,一边是心爱之人忙着闹革命——鸣凤的角色形象最是令人怜悯。

在处理鸣风自杀前去找觉慧一场戏时,王丹凤着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想把冯老太爷要娶她为妾的事告诉自己唯一爱着的人;另一方面,她见觉慧埋头写文章,又不忍心去打扰他,踌躇再三,最后觉得让他知道真情也许反而会害了他。

鸣凤缓缓拿起水盆说的那句:“让我再侍候侍候你吧……”思之令人落泪。

就这部电影《家》这段剧情的描述来看,很多人认为:鸣凤本可以跟觉慧讲的,同时预想觉慧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可即使觉慧对她说:“我绝不会冷淡你,我是永远爱你,永远想着你的“,还问她”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鸣凤却依然不道出实情,不抓住这根可能救她性命的稻草,而宁愿选择投湖自尽!

老实说,如此情节的编排于当时的观众而言,显得残忍且刻意。尤其觉慧的表现,也让当年的我深感愚钝而窝火……

其实王丹凤对于鸣凤从天真烂漫、憧憬爱情到被逼无奈,含恨自尽的转变拿捏得十分到位。

鸣凤不象《雷雨》里的四凤,已经失身于周萍,并且始终把希望寄托在和周萍一起远走高飞上。鸣凤从小卖到高家,在这一点上,她不仅比四凤清醒,而且比四凤更善良,爱得更纯粹。

爱情只有镶嵌在那个环境里,它才有特别丰富的意义。没有深厚的性情,鸣凤和觉慧的爱情就会变成“你爱我,我爱你”,就跟白开水一样。在角色总的表演基调上,王丹凤将鸣凤的爱情和性情表现得非常深沉、含蓄和朴实。

当听到觉慧表白说永远爱她,鸣凤脸上灿然一笑,那份舒心与满足,简直美到令人窒息,就在这一刻,鸣凤决定放弃一切——她最后看了一眼觉慧,于是默默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此刻的我,深刻理解着她的心情。

如果说这部电影碍于篇幅,很多内容和人物没有深入展开,但在鸣凤身上,则没有这种遗憾。在王丹凤的饰演下,鸣凤这一角色甚至比书里的人物更丰满,表现得更加到位。

鸣凤深夜投湖这一幕,将她性格的坚强,勇于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选择自杀的决绝,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展现。

率直热情的觉慧终于知晓了真相,他慌忙来寻鸣凤,却已人去屋空。

以当时的思潮来看,年轻人普遍喜欢觉慧的朝气和勇敢,欣赏其勇于摆脱旧社会的家族体制。但如今再看,在当今非一二线城市的家庭(尤其是农村),你会觉得社会风气大体依旧如此。人是很难摆脱大环境的,想自己做主,需要勇气需要思想还需要后盾,甚至哪怕经济独立,旧枷锁也不容易破——除非有很大的勇气、费很大的气力来对抗整个时代不可,而且恐怕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所以,即使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两手空空的觉慧也无法挽救鸣凤的生命。

哪怕到了今天,2021年,精神控制和道德绑架依然存在,且是工具。

电影让我们重温了鸣凤投湖时的感动——鸣凤死时,氛围的营造相当出彩。

至今我们都无法忘记鸣凤在临死前那眼底的绝望和悲凉。王丹凤的表演就像叙述她自身的故事,几乎看不出表演的痕迹,人物内心的情绪直击人心。

鸣凤口中最后叫出了觉慧的名字,如此纯洁刚毅的女性,成为封建礼教地主豪绅的牺牲品。

大自然的哀悼其实比人间的哀悼更悲壮——看上去显得那么轻盈,纤弱,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蒲公英的鸣凤,投湖后却激起了巨大的漩涡,就像愤怒的激流在涌荡。

——这样的家逼死了多少青春,此刻我们也懂得了巴金的满腔悲愤。

鸣凤之死,也是想告诉觉慧:“我爱你’,她一直爱着觉慧,并且要用死再最后一次告诉他,‘我爱你’!”

这部电影里,有多个女性都死了,但无论是梅还是瑞玦,都不像鸣凤死得这样刚烈——巴金应该是选择了鸣凤作为美学的偶像。我们今天看《家》,不论原作还是电影,都会为鸣凤的殉情、她和觉慧的告别而感动——它根本就是一首壮烈绝美的诗篇。

鸣凤和觉慧的电影故事影响人很久,据说不少人看完就想离家出走,足见这部电影的冲击力之强烈。

而实际上这部电影只能算是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在摸索阶段,这在当时崇尚大喜大悲,追求大动作、大激情的社会审美思潮中,无疑是颇具特色的。在当时难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但至少在那个时代,它发出了很多声音,“要反抗封建迷信思想”;“婚姻要自己做主”;“女性不是物”;“自由真好”……不知道给了多少人精神鼓舞与力量 。

因为这个原因吧,后来这个电影被污蔑为大毒草,演员们也受到各种迫害(包括王丹凤),但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是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现实主义佳作。可见,污蔑这部电影的人怕的是别人拥有自己的灵魂,换句话说,它革的也是人类的灵魂!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