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将死复杂情史与黑帮命案关于阿兰•德龙这传奇的一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81更新:2023-01-15 08:07:33

86岁的“佐罗”,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法国国宝级男明星阿兰 · 德隆日前宣布将在瑞士实施安乐死。

原来英雄真会迟暮,盛世美颜也经不起岁月摧残。

曾经风流倜傥,酷帅潇洒迷倒万千影迷的阿兰德龙现在已经失去行动能力,肌体衰老带来的折磨让他一心求死。

“衰老太糟糕了!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们失去了视力和体力。我们无法站立,我们感到疼痛。这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阿兰德龙此时唯一的心愿就是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法国巨星的传奇一生,告别一个辉煌的时代。

1935年,阿兰·德龙出生在巴黎富裕的南部郊区,塞纳河边的索镇(Sceaux)。

才4岁,阿兰德龙的父母就离婚,并且都重新组建了家庭。

没人要的小阿兰德龙被送给了别人抚养。但是,没过多久养父母也双双离世,尚未成年的阿兰德龙只好由父母轮流照顾。

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也养成了阿兰德龙叛逆的性格。

他就读于一个古板又规矩森严的教会学校,可想而知,叛逆的少年会在学校闯出多少祸。

多次被学校开除以后,无心向学的阿兰德龙辍学到继父的肉店里帮忙。

这样的日子简直让少年德龙快要发疯。

就这样在肉店浪费了三年的青春,阿兰德龙终于等来了一次机会。

二战结束以后,投降最快的法兰西此时正忙着到处巩固殖民地,以求尽可能瓜分战后利益。

许多法国青年在此背景下入伍被派往世界各地。

阿兰德龙没有放过这次逃离小镇的机会,他加入法国海军,作为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前往亚洲参加了法越战争。

不过跟想象中的不一样,长相英俊神武的阿兰德龙在战场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壮举,反而从小养成的自由散漫令他进了军队监狱。

阿兰德龙因为偷偷将军车开出军营,且造成车祸,被法国海军剥夺军衔。服刑结束,阿兰德龙被强制退伍遣返回国。

回到法国的阿兰德龙整天无所事事,又没有一技之长,连吃饭都成问题。

为了填饱肚子,他什么工作都干,搬运工、推销员、秘书、助理,只要有饭吃就行。

毕竟退伍兵阿兰德龙还没有意识到长得帅可以当饭吃。

不过,长着阿兰德龙这种令人过目难忘的面孔的人,本身就是老天赏饭吃的类型,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兰德龙认识了法国女演员布丽吉特·奥伯( Brigitte Auber ),凭借着超人的魅力,他很快与这位女演员成了朋友。女演员顺便带着阿兰德龙参加了戛纳电影节。

从此阿兰德龙开启了他在电影圈波澜壮阔的传奇,以及和无数美女纠缠不休的狗血情史。

1958年,阿兰德龙接拍了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邂逅了一生挚爱。

这部名叫Christine(中文片名:花月断肠时)的法国戏剧电影,男女主角分别由罗密·施耐德和阿兰德龙扮演。

罗密施耐德也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欧洲女演员之一,她出演的《茜茜公主》风靡全中国,无数人为她迷醉。

现实中,阿兰德龙也沉醉在罗密施耐德的盛世神颜之中。

俊男美女喜相遇,恰似金风玉露,从此镌刻心间,胜却人间无数。

阿兰德龙的英俊潇洒令罗密施耐德无法自拔,一束又一束的玫瑰花将罗密施耐德融化在爱情的甜蜜之中。

她毫不犹豫,不顾母亲的反对听从爱人的召唤,随阿兰德龙到巴黎共筑爱巢。

罗密施耐德的母亲无奈之下要求阿兰德龙至少给予罗密施耐德法律上的地位。

但阿兰德龙怎会愿意被一纸婚书束缚,他只是与罗密施耐德订婚,却自始至终没有给她一个名分。

正如罗密施耐德母亲所担心的那样,1963年这段爱情走到了终点。

罗密施耐德在好莱坞拍摄完《The Process》后回到巴黎,打开门她发现公寓里空无一人,桌上放着一束黑玫瑰和一张来自阿兰德隆的明信片作为分手礼物。

其后施耐德收到阿兰德龙寄来的一封信,“我把我的心留给你,还你以自由”

不愧是情场浪子,这样的分手方式是要收割女人仅剩的最后一缕情丝。

1982年,罗密施耐德在巴黎去世。

阿兰德龙没有参加葬礼,但他表达了敬意和哀思,他在罗密施耐德的纪念刊中写道:

“你从来没有这么美丽过。

你知道,我为你学了一些德语:Ich liebe dich,meine Liebe(我爱你,亲爱的)”

罗密施耐德在阿兰德龙心中的位置到底有多重?

2008年2月,巴黎巴夫斯塔凯撒奖(Césars)为纪念罗密·施耐德诞辰,特别授予她一个奖项,73岁的阿兰德龙走上舞台代表罗密施耐德接受了奖项,并要求现场所有人为她鼓掌。

如此情深似海,却不愿给她一个承诺。

更讽刺的是,在与罗密施耐德如胶似漆的同时,阿里德龙却跟德国歌手、模特尼科有染。

甚至尼科还为阿兰德龙生下了一个儿子。

“女人都痴迷于我,从我的18岁到50岁。”

阿兰德龙自己说的这句话并非狂妄,他凭借独特而超人的魅力引得无数佳人竞折腰。

或许这才能解释为什么连阿兰德龙挚爱一生的罗密施耐德也只落得个郁郁寡欢,落寞离世。

在感情上,阿兰·德龙是不会有空窗期的。

与罗密施耐德分手后,紧接着他便与女演员娜塔莉·卡诺瓦斯(Nathalie Canovas)结婚。

这是阿兰德龙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正式结婚。

结婚的原因据信是娜塔莉未婚先孕,她生下了阿兰德龙承认的第一个孩子安东尼·德龙(Anthony Delon),即便如此,这段婚姻也只维持了短短4年。

即便如此短暂的婚姻,耐不住寂寞的阿兰德龙仍然有多次婚外情。

这些感情乱账中与法国女演员米雷耶·达尔克(Mireille Darc)的恋情维持了十几年,这在阿兰德龙的感情史中算是最长久的了。

阿兰德龙自己说与米雷耶达尔克的恋情始于1968年,当时虽然还未与娜塔莉办理离婚手续,但他1966年便已提出离婚,而且已经分居。

言下之意,这次不算出轨?

这位老司机说这话有意思吗?难不成他还在意这个?

不过,事实上阿兰德龙与米雷耶达尔克虽然相识于1960年,但恋情并没有即时发生。

回忆初识,达尔克说:“我们相遇了,阿兰看着我,我看着他,我们笑了。”

但她否认了恋情,“是的,我发现他很棒,但我没有(马上)说"哦,他是我生命中的男人"”。

到1968年,达尔克在片场与阿兰德龙再次相遇,这次她沦陷了。

相处日久,她发现了一个“浪漫、温柔,同时又非常坚强的阿兰德龙。”

他的魅力和神秘的一面吸引了她,他也向她展示了爱,她屈服了。

这段关系持续了15年,创下了阿兰德龙的爱情记录。

但并不是阿兰德龙浪子回头,或者达尔克魅力过于超群。

秘密只不过在于米雷耶·达尔克的包容与忍让。

这位女演员说:“和阿兰在一起生活,治愈了我的嫉妒。”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要对阿兰德龙的风流韵事睁只眼闭只眼。

确实不容易做到,坚守15年已属了不起。

在1983年分手后,米雷耶·达尔克和阿兰德龙仍然保持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如果我与他断绝一切关系,那将意味着我放弃了我们交往中我对他的所有承诺。我能对他说的话,和我能从他那里听到的东西都不是一时的事实。我们仍然有共鸣。”

米雷耶·达尔克如此解释她为何能与阿兰德龙一直保持亲密关系。

只能说,这样的男人,魅力无穷到让人无法抵挡。

阿兰德龙的一生最不缺少的或许就是女人,一篇小小的文章对于阿兰的感情史,能写得下的不过沧海一粟。

除了女人,阿兰德龙与黑帮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早在他入行不久,曾拍摄了一部喜剧电影《弱者女人》(Women are Weak)。

这部电影在法国大受欢迎,也是阿兰德龙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电影。

阿兰德龙亲自赴纽约宣传这部电影,人们发现在阿兰的朋友中出现了沃伊斯拉夫·斯塔尼米罗维奇( Vojislav Stanimirović)的身影。

这位老兄是大名鼎鼎的黑手党成员,这是阿兰德龙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与黑帮搭上关系。

不过在他的人生中,涉及黑帮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尔科维奇事件”。

时间回到1969年,因为拍摄惊悚片《游泳池》阿兰德龙时隔五年再次与一生挚爱的旧情人罗密施耐德相遇。两人在片中分别扮演男女主角。

不过还没来得及发生什么罗曼蒂克的粉色事件,这部片子便被黑色恐怖所笼罩。

在影片拍摄期间,阿兰德龙的朋友兼保镖史蒂文·马尔科维奇却被人发现离奇死亡。

在巴黎近郊的垃圾场,马尔科维奇的尸体被发现用床单包裹着放在一根木头中间。

警方调查发现此事似乎与名人性派对有关,而涉及的名人包括阿兰德龙、法国后来的总理乔治·让·雷蒙·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等,同时他的妻子娜塔莉也被传是派对上流出的一些不雅照片的焦点人物。

在马尔科维奇的车上还出现了娜塔莉的暴露照片,但阿兰德龙夫妇矢口否认,认为是有人用其他女人的照片栽赃陷害。

据传马尔科维奇曾经设置秘密摄像头拍摄派对照片,然后以此要挟名人。

警方又在后续调查中发现马尔科维奇写给兄弟的一封信,信中暗示阿兰德龙与科西嘉黑帮头目弗朗索瓦·马尔坎托尼有关联。

蓬皮杜当时正在竞选法国总理,也有传言指他利用手中权力将整件事情压了下来。

这个案件在法国社会沸沸扬扬,但因为内幕太深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媒体没有放过阿兰德龙,英国媒体在采访他时问及马尔科维奇之死,以及他参与性派对,及其性取向的问题。

阿兰德龙:“那我有什么问题?还是我做了?我会犯什么罪吗?如果我喜欢它,我会做的。

我们在法国有一位伟大的演员,名叫米歇尔·西蒙,米歇尔·西蒙曾经说过,“如果你喜欢你的山羊,就和你的山羊XX。” 但唯一的问题是爱。”

这回答很阿兰德龙,有个性,不服输。

不过又给了街边小报更多八卦素材。

阿兰德龙到底与黑手党有没有关系?没人说的清。

不过,在此次事件之后,阿兰德龙拍摄了大量黑帮影片,是赌气还是其他原因或许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八卦与香艳只是娱乐了大众,但不会改变阿兰德龙的传奇人生。

如今时光荏苒,一代传奇美男即将谢幕。

他,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维系。

他多次到过中国,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

他的《佐罗》吸引超过7000万中国观众观看。许多人对当代西方文化的启蒙就从这部电影开始。

或许,面对这提前的告别,我们不应有伤感。

祝福永远的佐罗,一路走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