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吗「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14更新:2023-04-25 23:40:29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云南沧源十位老支书这样说——

“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编者按: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连日来,总书记的深情厚望温暖着阿佤人民的心。写信的10位老支书,更是时时重温总书记嘱托:“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我们邀请10位老支书讲述带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故事,诉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带来的振奋与激励,和他们一起感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喜悦与信心,一起憧憬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的佤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敲响佤族木鼓。新华社发

云南佤族群众在翻晒咖啡豆。新华社发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组风貌。新华社发

【老支书·讲述】

为什么写信?主要是感恩!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 岩翁

我们这些老支书为什么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主要是感恩!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给佤山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村村硬化了道路,家家的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幸福,我赶上了好时代、好日子!

心里有好多话,真想对党说。所以,我们班洪、班老两乡10个老支书就商量着,给总书记写封信,汇报佤山的巨大变化,表达佤山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说干就干!老支书们年纪最小的65岁,最大的82岁,写字比较困难,我们就口述,请县政协干部替我们写。有了初稿,我们10个人又多次讨论修改,最后改定了,就在信上签了名,按上手印,怀着激动的心情寄了出去。

班洪一直有爱党爱国的好传统。早年间,我们的祖先胡玉山就在班洪率领乡亲们抵抗英国侵略,现在村里还立着一座“班洪抗英遗址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班洪还出了“班洪四大嫂”,她们开饭店服务群众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红色资源是今天班洪发展旅游的好家底,加上南滚河国家公园也在班洪,现在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游客多了没地方住。2016年,我和老伴儿就开起了乡里第一个小宾馆,叫洪福宾馆,有11个标间,2019年毛收入10多万元。

自己富了不叫富,群众都富才叫富。我从1983年到2016年一直担任班洪村村支书,一开始就发动全村群众大面积种植橡胶,从800多亩发展到5000多亩,茶叶也从40多亩发展到870多亩,群众得到了实惠,每年人均纯收入有6000多元。

我现在退下来了,心里没有遗憾。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很大鼓励,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怎么更好支持村委会班子工作,怎样当好村党支部的参谋助手,为班洪的发展出好点子、想好办法。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哩!

奔着好日子,和年轻党员一起努力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班搞村老支书 尼红

从1995年到2007年,我在班搞村当了12年村支书,亲眼看到党的领导让我们村寨一天一个样,越变越红火,心里真是喜滋滋的。

回想过去,佤寨很多年过的都是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村里人真是穷怕了。后来,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带头抓发展、搞建设,老百姓也被带动起来了。路不通,我们就动手挖,让乡里的路通到村里,再让村里的路通到组里。那时我们住的是茅草房,后来盖起了石棉瓦房,现在住上了两层的平顶房,有太阳能洗澡间,有冰箱彩电,贫穷落后的面貌终于改变了!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一批批大学生走出了阿佤山,村村寨寨有了卫生室,人人都有医保,佤族同胞看病不再难,老老少少的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激动得不知怎么表达才好。我今年已经66岁了,20多年前,是百姓信任我,让我当上了村支书;现在,我高兴地看到,一批有热情、有想法、有胆气的年轻党员活跃在村寨里。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带领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我们这些老党员也会发挥好作用,全力支持年轻党员干事创业,把总书记对阿佤人民的嘱托实现好。我们相信,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坚定跟党走,迈向幸福路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上班老村老支书 岩团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激动万分,村民们也非常高兴。

我是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1993年到2007年期间担任上班老村村支书,见证了村里这些年的改变。曾经的我们,住茅草房、走泥巴路,村民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很多孩子没学上。

要搬走贫困这座山,党员不上谁上?我带着村民们一点一点“啃硬骨头”:组织大家义务劳动,挖公路、通电灯、通自来水、修整水沟……路况太差,汽车没法运设备进村,我们就自己扛进来,埋头一锹一锹干。修完村里的路,我们又和其他村寨合作修路,原本不通的村寨从此连通起来。

村里的产业原来非常单一,生产工具也很原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现在,村民们种澳洲坚果、茶叶、玉米,收入挺不错,工具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了。

住房也是村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佤族传统的茅草房不利于防火,潮湿低矮。我们就采用政府补贴和自筹结合的方式,引导村民们逐渐把茅草房翻修成新式砖瓦房。一开始,有些群众不愿意,我们就到他们家里做工作,耐心讲解建新房的好处,终于把所有房屋都翻新了。今天,绿水青山掩映着宽阔的公路,一栋栋整洁的小楼赏心悦目,我们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虽然我退休好多年了,但还常常挂心着村里的事。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接下来,我们一定会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敢想、敢做、敢当,迈向更加美好的幸福路。

村寨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营盘村老支书 岩板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那天,全村沸腾了。村民们自发聚集起来,欢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我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我是20世纪80年代来到营盘村的,从1991年开始,当了16年村支书。还记得刚来营盘村那会儿,村民们都住茅草房、吃树皮,没有路,更别说交通工具了。平时到乡里开会,20多公里的路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去。来回一趟,光在路上就要花费近10个小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政府给村里铺了水泥路,村民们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再也不缺肉吃了。

靠着党和政府的产业扶持,村里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政府给大家免费发放了坚果苗、茶树苗,村里的竹子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又给庄稼、牲畜提供了直接销路。最让人欢喜的是教育,这些年村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高多了,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吃穿住行都有了保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每个村民心里扎下根。每逢大扫除,只要村上喇叭一喊话,村民们都会自觉地拿起扫帚清扫垃圾,村寨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

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感谢: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们会继续为乡村建设出把力!

边境守得牢实,生活过得红火

讲述人: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芒库村老支书 俄松

1994年到1999年,我在班洪乡芒库村当支书。那时候,我带着当地民兵、团员,帮扶困难群众种芭蕉。村民们生活有了些起色,但日子整体上还是过得紧巴巴。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变化特别大。寨子实现了“三通”,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看上去气派多了!路通了以后,每年都有医生进寨子给大家看病,还建了卫生室,普及了医保。边境治安也越来越好了,很少再有小偷小摸。

以前,我们的寨子在阿佤山上,山路特别陡,孩子们上学来回很危险。学校泥墙泥屋,只有5个老师。2013年,村子搬到了山下,学校在安置点旁盖起了新楼房,老师也增加到三十多个。现在,孩子们上学特别方便,也多了一份安心。

靠着党的脱贫好政策,村民们养猪养鸡都能得到资金扶持。村里还带着大家发展橡胶、茶叶、辣椒和红色旅游产业,一批批扶贫工作者也来到了村里,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今年我已经76岁了,日子过得挺舒坦。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还要继续带好头、当先锋,为边疆站好岗,把边境线守得牢牢实实,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老支书·心声】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

我出生在1950年,经历了从班老回归祖国到阿佤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巨大变化。2019年,我们村整体脱贫摘帽,生活越来越现代化,我也学会了用微信和家人朋友联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些事情,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当过20年村支书的我,深知这些改变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我常和村里人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做好边境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村里家家户户都安排人手志愿值守巡逻。虽然辛苦,但从没人说一句怨言,因为我们深知:爱国守边、守护神圣国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三木嘎:

我1984年到2004年担任帕浪村村支书,这20年里,发动群众修路、种茶叶,带动大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上了亮堂堂的电、干干净净的自来水,这些幸福,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村住着汉、佤、傣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村民们把“佤族汉族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族训记在心头,“傣族让坝、佤族让山”,创造了和谐相处、团结奋斗的好传统。跟着共产党,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加油干,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几年,佤山的面貌更美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浑身干劲用不完!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公坎村老支书三贵: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我们把村民召集起来,用佤族语言宣读了回信。大家真是太开心了,村子里跟过节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我在公坎村生活已经七十多年了,见证和参与了公坎村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这十几年来,看着村寨变了新模样,感到很欣慰。

村子富起来,离不开好产业。这些年,村民们集中力量,种植茶叶、辣椒、澳洲坚果等特色农产品,村里还建设了茂谷柑基地和砂糖橘基地。村里传统的橡胶产业、养蜂产业也发展得更好了。未来的日子里,公坎村会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好,乡亲们继续保持勤劳致富的精气神。我们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新寨村老支书三木水:

我从1971年到1984年担任新寨村村支书。班老乡与缅甸紧挨着,到1960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之前,班老没有一条公路、一座医院、一所学校。我们缺衣少食,生了病也没法看医生,娃娃要读书更不可能。回归之后,班老乡的变化太大了!感谢党的关怀,我们有了卫生所,修通了公路,娃娃有书读了。现在,日子更是越过越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我们走出大山也越来越方便。我虽然上了年纪,但还能发挥作用。我一定继续团结好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使足了劲儿搞生产、抓发展,创造更舒心的好日子!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老支书三翁:

我今年74岁了,年轻时在部队入了党,后来转业,先后在班洪乡、班老乡工作,1996年调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退休回家后,我带领村里群众种沙松树,绿化边境沿线,还带动大家种植茶叶和澳洲坚果,整个寨子现在有五六十亩澳洲坚果,家家户户还种苞谷、养牲畜。这几年,寨子变化特别大,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怀我们边疆民族地区,关心佤族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我们要加快佤山发展的步子,在新时代唱响幸福歌,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勇、张胜、王美莹、陈之殷、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高源、梅桂、鲁建兰)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4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