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志》「济南府志中的济南府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4更新:2023-04-25 23:42:06

《济南府志》中的济南府城

文/杨曙明

“山东六郡,济南为之首,负山环海,沃野相望,自古称名区。”这是清朝曾任山东巡抚佛伦,为康熙年间的《济南府志》所作书序的开篇语。那么,济南何时成为“郡城”(州城、府城)的呢?按照“府治”记载:“济南府城即战国之历下,自西汉建国,治东平陵,至南宋孝建中移为郡城,宋曾巩北水门有记。”南宋孝建即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孝建年间(454~456),不过,曾巩在《北水门记》中,并没有记载此事,而且按照史学家们的考证,济南郡治迁址到历城县城,是在晋永嘉年间(307~313),而孝建年间迁址的不是济南郡治,而是青州治所,只不过当时济南郡归属青州管辖而已。

历史上的济南郡城(州城、府城),就是今日济南老城,其历史地位延续到民国年间的1928年,因为从那之后,济南成为县级市,“府城”也就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济南才又恢复其原本的历史地位,不过历届济南市人民政府从未设在老城内。

昔日的“城”大都有城墙,济南府城的城墙最早是“土圩”子,后来的砖石结构修筑于明朝洪武四年,“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阔五丈。门四: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舜田,今改历山,北曰会波。”城墙以内即为济南府城,面积有多大呢?约为2.27平方公里。

或许是济南老城也是省城的缘故,历来的文史学家们,对济南府治介绍得不多,而《济南府志》对此则介绍得较为详尽:“府治居城之中,近南。旧治改为按察司,明洪武初(由)知府崔亮创建,今治(江西)临川(的)危素(字太朴,号云林)有记。其制:大门之外有坊,题曰‘齐鲁首郡’,大门之内为寅宾馆,为土地祠,为仪门。(仪)门内为戒石亭,为莅事堂,左右设经历司、照磨所,翼以吏胥诸房。堂后为协恭堂,堂东北隅为同知廨,堂西北隅为通判廨。署内旧有马政、理刑二廨,今裁。东西公廨并达仪门。”济南今日的泉城路,是在1965年合并府东大街、府西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西门大街、西门月城街等之后形成的,这府东、府西指的就是济南府治,其具体位置即今日山东省政协机关大院。

济南府城同时也是历城县城,既如此,县府衙门自然也在老城内。“县治在府治北,莅事堂曰‘牧爱堂’,前为戒石亭,东西列房科,后为衙舍。堂左为丞、薄、尉官廨,达于仪门。仪门左右为寅宾馆,为土地祠,为收粮房,为狱。仪门之外为大门,为屏。”济南老城内,至今仍有县东巷、县西巷、县前街、县后街,这四条街巷名称当年就是依据历城县治的所在位置而得名的,如同府东大街、府西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等,都是类似的情况。

大凡古城,都有护城河,济南泉水众多,护城河水更是得天独厚。“城河(在)府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则趵突、金线诸泉,东南则(南)珍珠、黑虎诸泉,城内则(北)珍珠、濯缨诸泉,汇为明湖,达北门出,合东、西两水,环而绕之。独南方高亢,则以二闸蓄众泉之水焉。”

大明湖汇集众泉之水,《济南府志》对其来龙去脉也有简略描述:“大明湖,在府城内西北隅,源出濯缨、珍珠诸泉。济南城水居三之一焉,鱼莲菱芡利用最多。湖光浩渺,山色遥连,鼓枻其中,江北之胜地焉。(湖水)由北水门出,注大、小清河,入海。”

今日王府池子,亦名濯缨泉、濯缨湖,《济南府志》对其的记载是:濯缨湖,在府城内都司西北,明成化初年规入藩邸,今在巡抚公署内。明德庄王有记,谓成化三年分封之国,宫之北有亭池焉。询于土人,知济南七十二泉各有源出,惟白云、珍珠、濯缨、灰泉在宫内。旧有白云楼、濯缨亭,岁久倾颓,乃于泉畔构亭,复曰“白云”;泉北一轩,目曰“濯缨”。

济南府城之泉可谓星罗棋布,《济南府志》对其中的多数只是录入泉名,写明方位,对少数名泉则略有介绍。

北珍珠泉:平地涌泉,错落如珠,汇濯缨湖,经百花洲,入大明湖。明(朝)在德藩邸内,今在巡抚署内。

灰泉:濯缨东北,城内诸泉惟其最大,自北珍珠泉以下,皆汇于此,周回广数亩,乃大明湖之源也。

舜泉:舜祠东,一名舜井。井北十余步,复有一井,泉穴相通,相传即当日旁出之匿空也。双井并列,世名源源泉。苏半刺(苏辙)为梯,修其南一井,翼亭之上;北一井归入公廨,不复名源源矣。

黑虎泉:在东南城壕崖下,水出汇为一池,潺潺有声,流入城河,上有黑虎庙。

芙蓉泉:在府学文庙前,其水逶迤北流至泮池,明万历年间的太守沈华东疏浚其渠,名曰“梯云溪”。

感应井:在北极庙下。虽然城北面滨湖,但水味多咸,唯有此井独甘。

“……以上七十一泉,合章丘百脉泉为七十二泉。《齐乘》曰:钦尝拟《汇波楼记》略云: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此独以百计,(且)涛喷珠跃,金菲碧渟,韵琴筑而味肪醴,不殚品状。在邑者潴市过半,在郭者环城之三,星罗棋布,走城北陬,汇于水门,东流为泺,并于汶,过于时,入于海,可概见矣。”

时下的府学文庙,在《济南府志》中载为“府儒学”。“府儒学”在府治西北,宋熙宁(年)间郡首李恭建,元至元(年)间重建。至正元年(1341)济南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喜寿增修学垣,御史张起岩有记。明朝年间曾予多次重修,并增建有戟门、讲堂、明伦堂、环碧亭、崇制阁、敬一亭、飞跃亭,师生廨舍,以及棂星门及门外中规中矩两亭等。清顺治十三年(1656),在梯云溪上修建“青云桥”,并建坊“腾蛟起凤”;康熙二十四年又予重修之后,其规制宏丽,成为儒林之巨观:

先师庙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中为先师殿,崇高巍焕,碧瓦朱甍,山川环拱,气象郁葱。殿庑圣贤像设,冕旒披衮,搢笏垂绅,山龙火藻,俨如王公。殿外石栏周遭,两庑穆深广阔,长松茂柏交荫其上。历山在前,明湖居后,华峰峙左,棘闱列右。芙蓉泉之水由梯云溪而北,复循宫墙而东入于泮池。玉带河之水经启圣殿前,而西会于圜桥,以合襟于前。复绕西庑后,北流至尊经阁下,而东抵于湖。为学宫卫护,灵秀天钟,人文奥区也。圣殿前栋高悬御书“万世师表”四字,苍文羲画,奎章炳耀,日月昭而星云灿焉。

济南府城既然亦为历城县城,当然也会有“历城儒学”,《济南府志》载:历城儒学旧在府治北,县治东隘巷,成化十四年移建于县治东北,规制略如郡庠。成化十九年增置殿庑堂斋,并塑圣贤像;正德八年扩学前路,并建“青云”坊;嘉靖二年辟射圃;万历甲午重修;万历庚子建奎楼;天启壬戌改敬一亭为尊经阁;康熙二十一年再次重修;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先师庙及东西庑。

《济南府志》的“舆地志五”为“古迹”篇,府城内载入的古迹主要有:

在布政司治内的“凝香斋”:旧名西斋,曾巩取韦应物“燕寝凝清香”之句,后更名为凝香斋。在府治内的“来鹤堂”:建于洪武庚戌,名曰“琴鹤”,天顺癸卯重修,改名“思政”,再后更名为来鹤堂。在布政司前的“七聘堂”:元张养浩谢政回归故里后所建,至元年间朝廷屡遣使者七聘,后人因名其堂。在大明湖西的“历下亭”:清朝李兴祖时任山东盐运使时重修,并命名为古历亭。在府学文庙明伦堂后的“环碧亭”:旧名环波亭,建于洪武年间,宣德年间的佥事赵伦重修,并更名为环碧亭。在濯缨湖上的“白云楼”:原楼高数十尺,张养浩有记,明成化年间,德庄王在其故基建“白云亭”。此外,《济南府学》中还记载了“历下亭”侧旁的“水香亭”,大明湖西的“北渚亭”,但注明当时已经废弃。

济南府城的面积虽然不大,但被《济南府志》记录在案的祠祀却有不少:在府治东南,祀元朝行省尚书张荣的“张忠襄王祠”;在布政司东南,祀元朝御史中丞张养浩的“张文忠公祠”;在府西门,祀靖难之役死难的明朝兵部尚书铁炫、礼部尚书陈迪、刑部侍郎胡子昭、都督佥事平安、都督府断事高巍、东平州吏目郑华、济阳县教谕王省的“七忠祠”;在提学道西,祀明朝江西按察副使许逵的“许忠节公祠”;在水面亭南,祀明朝提学薛瑄和甲子主考王守仁的“薛王二公祠”;在钟楼街闵子祠东,祀明朝巡抚朱衡的“朱公祠”;在运司西,祀明朝运使甘一骥的“遗爱祠”;在县治东,祀明朝历城知县张鹤鸣的“仙令祠”;在大明湖上,祀明朝中丞朱大典的“朱公祠”;在布政司西仙台里华家井街的,祀明朝巡按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的“双忠祠”等。

康熙年间的济南老城内,祠祀不少,庙宇却不多。除了位于府治东北,建于洪武二年的“都城隍庙”之外,再有就是位于府治西南的舜庙,位于府治北的“钟楼寺”,以及位于孝感泉旁的“太平寺”了。至于老城内的其他庙宇,如《历乘》中记载的,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晏公庙,舜井街上的迎祥宫,德府后的关帝庙等,不知何因,《济南府志》未予记载。

康熙年间的济南府,辖有4州(泰安、武定、德州、滨州)26县(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新泰、莱芜、德平、平原、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因而“府志”必然要州县俱到,不可缺一,所以相对而言,对“府城”不可能过于浓墨重彩,可即便是这样,其记载的济南府城情况,于历史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壹点号真言贞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