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巴特尔「小小的乌兰乌德大大的阿尔巴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74更新:2023-01-17 12:42:48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阿尔巴特是乌兰乌德的一条街。

乌兰乌德是个小城市,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0多万,虽然它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府。

它是布里亚特人--蒙古族的一支的故乡。

布里亚特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十七世纪,俄罗斯人翻越乌拉尔山,征服了西伯利亚,多数原住民在俄罗斯枪炮之下毫无抵抗,唯有布里亚特人不屈服,但是,康熙年间,清朝和俄罗斯于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将贝加尔湖及其东岸让给了俄罗斯,布里亚特人也正式成为了俄国公民;而后雍正年间,清朝与俄罗斯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又让给了俄罗斯。至此,布里亚特彻底成为俄罗斯的领土。

布里亚特人是骨子里不服输的民族,作为蒙古人的一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可是喇嘛教,尽管他们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慢慢地,俄罗斯人也重了他们的信仰,所以,就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也是唯一的,融两个宗教于一体的教堂。

在离阿尔巴特大街不远的乌兰乌德山上,有座伊鲍尔金斯基喇嘛庙,建成于1946年,是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俄罗斯最大的喇嘛庙,同时也是俄罗斯喇嘛教的总寺院,在这里可以俯瞰乌兰乌德全城风貌。

阿成老师说,教堂是旅行者的精神家园。

这座教堂里一定有漂泊的布里亚特人灵魂的寄托。

去贝加尔湖路过这里,就有了在这里探访的机会。

这一站重要的旅程是游览阿尔巴特大街。

这条不长的大街起源于17世纪,闲逛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当然,你要是深逛,也许要用一天。

走在阿尔巴特大街上,果然这里和别处不一样,除了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俄罗斯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方圆的脸盘,细细的眉毛,高高颧骨的面孔,黑色头发,身材粗壮的典型蒙古人 ,猛一看还以为这是在中国。

这有点像我的家乡哈尔滨那条中央大街,但还不同。

中央大街是中国的第一条步行街,百年老街,有人说它是火车带来的街道,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众多俄罗斯人、犹太人等携家带口乘着火车来到这里落户,街道两侧就有了商铺,有了不同时期的西式建筑和异域文化。

坐落在街头的东正教堂是阿尔巴特大街的序曲,教堂庭院里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嬉笑打闹,让人顿觉轻松。

放眼望去,阿尔巴特大街两侧到处都是商铺、餐厅、冷饮厅、化妆品店、金店甚至鲜花铺,据说大街上有新鲜的格瓦斯出售,可惜我们来得有点儿晚,卖格瓦斯的已经回家了,让我失望。

我们还是一点点从教堂这头往列宁广场走吧。

街的正中间,面对凯旋门的是一个雕塑,上面是应该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标志,中间有两条蛇缠绕,象征着财运,也许也象征着勇猛。下面是个牛角,牛角里面是各种食物和珠宝,象征着富足的生活。

这条百年大街两侧的建筑当然是俄罗斯原汁原味的了,大部分是一层楼或二层楼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还涂上砖红色或者鹅黄色的粉漆,还有许多雅典的木造房舍。

沿着大街的右侧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民风,上面写着英俄文的“博物馆”字样。

探头向里面看去,似乎摆着俄罗斯生活的老物件。

博物馆门前有个俄罗斯人的头像,此时唯恨自己不懂俄文,茫然无望地看着上面的说明。

发呆时,听到同伴喊道:契科夫。

我急忙跑到前面,果然,在一个墙角,伫立着俄罗斯大文豪契科夫的雕像。

同样是医学院出身的学生,同样的爱好文学,让我心中对契科夫自然觉得亲近几分,我蹲在雕像前默默地注视着他。

身穿绅士服装的契科夫目光庄重地注视前方,他的右手拄着一把伞,左手随意地搭在椅子上,礼帽放在皮箱上。他在想什么?

左侧的墙面上有一幅字画,上面镌刻着契科夫的手迹:这是一个漂亮的小镇。

1890年4-9月,契科夫在从莫斯科出发,只身一人去西伯利亚的政治犯流放地库页岛考察。途中经过这里,在这里住了两夜,他参观了教堂,并往家里寄了一封信,称:上乌金斯克(即今天的乌兰乌德)是个漂亮的城镇。

库页岛上地狱般的惨状给契科夫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他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和报告文学《库页岛旅行记》,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暴行。

就在我对契科夫仰望与沉思时,耳边传来熟悉的俄罗斯歌曲《喀秋莎》的旋律,扭头一看,有一组穿着老兵服装的演奏员们,他们一定是看到了中国人,演奏了这个曲子。

我微笑地走向前,在乐队前的琴盒里放上10元卢布,站在他们中间享受着他们带来的快乐。

他们一遍遍演奏着熟悉的俄罗斯歌曲,我在旋律里听出善意和友好。

告别乐队,继续前行。

还是右侧路边,一座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问在旁边修路的工人这个人是谁,他们都羞涩地摇摇头表示不清楚,只有一个人含含糊糊地说这个人好像是第一个去西伯利亚的革命党人。

下图片,问在路边长椅上休息的一位年长的俄罗斯老人,他看后干脆地回答:不知道。

问导游,摇头。

回到宾馆问服务员大妈,她戴着老花镜端详半天,也是歉意地摇摇头。

这让我很不服气,下面不是有俄文嘛,知道一个人怎么这么难?可是,真是这样,至今还是个谜,权当他是曾经革命党人吧。

最著名的“欢迎门(也称为凯旋门)”到了。

1891年6月20-21日,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尼古拉二世来到这座城市,为迎接他设计了一个木拱门,拱门上面写着“敬亲王殿下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另一面写着到访日期。

欢迎门的正上方是俄罗斯标志“双头鹰”。

站在欢迎门前,仿佛看到当年锣鼓齐鸣、喧哗热闹的场面,看到尼古拉二世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身姿,看到举城欢呼的人们。

尼古拉二世是唯一到过西伯利亚的沙皇,也许他和契科夫一样,从这里走向那片寒冷的土地。他的结局很惨,全家被革命党人枪杀。

穿过欢迎门,列宁头像一下子就映入眼中。

到过俄罗斯好几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列宁广场,都有列宁塑像,可以说,他的形象在俄罗斯大地无处不在,只是这个不同。

在乌兰乌德这个以钢铁和制造为中心的城市,注定了他们的举措不同凡响。这座列宁头像高7.7米,重42吨,材料全是全铜金属。

他是1971年俄罗斯雕塑家尤里和格奥尔基两人通力协作而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列宁塑像。

塑像表情庄重,严肃,目光深邃坚定,紧皱的双眉显示出似乎在沉思或者在运筹。

据说在头像目力所及,不管你从那个角度都觉得列宁同志在看着你。

小时候看过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列宁的警务员瓦西里对他妻子说过一句话:亲爱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句话影响我一生,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我就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伟大的列宁同志,人格魅力无穷,身边警务员说话都透着至理名言。

列宁塑像的后面是市府大楼,还有克格勃机关所在地,还有一个大学。

列宁塑像和凯旋门相望,一个是革命领袖,一个是末世沙皇的影子,在静默中陈述历史,是戏剧性亦或是充满嘲讽。

列宁广场斜对面是剧场广场,最著名的布里亚特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就在这里,它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唯一的歌剧院,也是俄罗斯最好的歌剧院之一。

广场中心是音乐喷泉,嬉笑的孩子们围着喷泉或者溜着旱冰,或者骑着木马玩耍。

人们在长椅上休闲地晒着太阳,聊着天,或者发呆。

大剧院并不壮观,但很优雅,远远看上去像一把手风琴,剧院的正面两侧突出来两个圆柱,好像刚刚拉开的幕帏,露出下面的门和窗,楼的侧面呈弧形。

我走近大剧院,因为没有演出,这里很静。

轻轻推开门,这是一条走廊,大约2米宽,面对几扇锁着的门,门之间的墙上贴着各种演出广告,走廊的右侧有个售票窗口,里面坐着一位女工作人员,我们对视了一下,她似乎并不反对我进来,好吧,我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好像怕惊扰了演出,其实是心里怕人家不欢迎。

隔着玻璃门看里面,装饰很奢华,色彩斑斓的地砖、晶莹碧绿色的圆柱、气派的欧式水晶灯…… 给人的感觉高贵而神圣。

布里亚特芭蕾舞剧团在俄罗斯是很出名的,这里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就在我回到哈尔滨不久,竟然在哈尔滨大剧院的一个招收小演员的广告上,看到一位来自布里亚特的芭蕾舞教师,顿感亲切。

剧院侧面又是一座雕塑,美丽的芭蕾舞演员在风中展开优美的舞姿。

据说街的尽头还有二战纪念碑,可惜,这里是我们团队的集合地,时间已经不容许再逗留。

小小的阿尔巴特大街,融政治、艺术、旅游、经济、音乐、宗教于一体,管中窥豹,实在让人不可小觑。

从阿尔巴特大街走过,先前空白的头脑,似乎充盈了许多。

又想到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步行街,这条充满俄罗斯风情的一条街是哈尔滨的地标,旅游者说没到中央大街步行街走一趟就不算来过哈尔滨,这么重要的一条街,只有寥寥几个雕塑:马迭尔餐厅侧面的马车造型、一组俄罗斯美贵妇观看画家作画的雕塑、一组三个少女拉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雕塑还有一个2016年新建的命名为“人民艺术家-于志学”的雕塑。

上述这些艺术家、音乐家、作家、英雄们等,只有李兆麟将军的塑像在兆麟公园,作家乌白辛的塑像被置放在太阳岛最西侧,哈尔滨城史馆门前,一个僻静的游人几乎走不到的地方。

他(她)们是这个城市的瑰宝,正因为有了他(她)们的奉献,他(她)们的过往,他(她)们的驻留,才有了今天光彩夺人的哈尔滨,我们没理由忘记他(她)们。

中央大街东西两侧十几条街道,皆可利用。

小小的乌兰乌德,容下了“大大”的阿尔巴特大街。

不小的哈尔滨,是否也能把自己的中央大街建成一条有文化、有历史、有温度的大街?

我的心中充满期待!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