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电影毕业生「从不同角度探索1917年电影毕业生的魅力所在」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39更新:2023-04-27 01:59:36

前言:迈克·尼克尔斯是新好莱坞领军人物,1967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毕业生》,以300万美元拍摄,获取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甚至成为经典好莱坞迈入新好莱坞时代的标志,斯皮尔伯格曾评价导演迈克·尼克尔斯:他的离开简直是地震般的灾难。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新好莱坞初期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1917上映的电影《毕业生》,是由迈克·尼克尔斯导演,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安妮·班克罗夫特等人主演的喜剧爱情片,凭借此片,导演尼克尔斯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且《毕业生》获得第40届奥斯卡多项奖项提名。

作为新好莱坞时代标志性作品《毕业生》,不再像旧好莱坞一样追求娱乐至上,这部电影开始对社会产生重试,对社会现实进行拍摄,直面生活,对复兴的好莱坞电影市场至关重要。

主角本恩是刚刚从大学毕业优秀的毕业生,父母为自己筹备了热闹的家庭聚会,但本恩本人对未来无限迷茫,在这场聚会上,他认识了鲁滨逊太太,风流的鲁滨逊太太的不断引诱以及生活的无趣感,本恩与鲁滨逊太太开始了不伦恋情。

本恩父母与鲁滨逊一家的朋友关系,本恩认识了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琳,因伊琳的纯洁善良,本恩爱上了伊琳,本恩与鲁滨逊太太的不伦恋爱使伊琳伤心,鲁滨逊太太也极力反对本恩与女儿在一起。当得知伊琳与并不喜欢的男生仓促结婚时,本恩冲向教堂,不顾一切挽回伊琳。

以《毕业生》为转折的新好莱坞时代是对经典好莱坞的改革、重组、融化、发展和延续的产物,新好莱坞不仅增强了镜头在影像表现风格方面的表现,在人物塑造处理上打破非英雄化,突破了以线性因果关系发展的结构方式,对主题意蕴的深入思考更加现实社会化。

本文将从镜头语言、隐喻符号、声音系统、主题意蕴四个角度来剖析《毕业生》所展现的新好莱坞初期电影的魅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镜头语言:不同情景设计恰到好处的景别与镜头处理,加深主题意蕴;带有隐喻意义的构图,为故事发展推波助澜,引发观众现实意义的思考

作为新好莱坞时代的领军人物,导演尼克尔斯有着领军人物们的共识:导演们借鉴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经验,在镜头方面进行新探索,赋予镜头的隐喻意义。作为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毕业生》的镜头语言运用恰到好处,具体镜头语言如何设计的呢?

特写镜头:放大被拍摄对象动作与表情,突出重要性与象征意义,揭示人物内心状态

影片以特写镜头开篇,年轻人本恩和他的行李箱一样,面无表情地、机械地缓慢移动,固定特写镜头维持了将近一分钟,他回头看向异性的特写镜头,告诉观众,这位年轻人对于异性是充满好奇的,从而暗示本恩接下来的行为,且使观众对本恩充满理解与尊重。

父母为本恩举行了家庭聚会,特写镜头固定拍摄本恩背靠鱼缸,父母进入画框中,特写镜头下变得拥挤,接下来,镜头中的聚会成员进入镜头,本恩被占挤,充分暗示了本恩的生活毫无自由感。

特写镜头,被巴拉兹贝拉称为"微相学",在特写镜头使用下,本恩充满压迫感,他的表情被巨大化,细腻的突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对于主题表达进一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使观众的视觉观感产生强制性、专一性。

主观镜头与客观视角相互切换,烘托人物心理与状态,为人物接下来行为做铺垫

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被群体踢入泳池的主观镜头,与《毕业生》的主观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本恩被父母强迫潜水时,本恩穿着潜水服,带着潜水镜,镜头采用主观镜头拍摄,并且导演刻意放大本恩的呼吸声。主观镜头中,本恩与潜水服外父母的欢呼声格格不入,画面转向客观视角,本恩独孤地浮在游泳池里,身体的失衡暗示接下来本恩精神的崩溃。

在本恩浮出游泳池时,镜头采用主观视角仰拍,本恩抬头看父亲与自己交流,刺眼的阳光,紧接着,鲁滨逊夫妇与自己的母亲均在主观镜头中,本恩注视着四个人高大又压迫的剪影,画面转向客观视角,画面中,看似轻松的本恩在一瞬间变得忧心忡忡。

镜头在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切换,本恩听四人说话,是以主观镜头拍摄,镜头中,四个高大的身躯站立着,烘托了本恩所承载的压力。

在主观镜头下,人物的主观色彩得到展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而客观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引发观众平静思考。

全景镜头:全面地将本恩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本恩得知伊琳与认识不久的男生仓促结婚时,本恩奔跑到教堂寻找伊琳,在全景镜头下,本恩的奔跑心情被展现的一览无余,除了不顾一切,还有无力感。在本恩奔跑的过程中,观众的视觉被限制在本恩的腿上,让观众的心与本恩的心一起悬起来,深切的感受本恩的急切。

全景镜头在影片中的使用不止这一处,还有比如:本恩在影片最后抢婚时,他来到教堂,站在楼上,呼喊伊琳,在全景镜头下,本恩被类似十字架的框架困住,但他的大声呼喊是对传统的反抗。通过这些镜头的使用,展现了本恩抢婚的困难,以及本恩为打破传统价值观的信念,使观众对本恩不禁产生同情感。

《毕业生》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视觉效果的呈现,导演力求镜头功能的探索,赋予了镜头新的意义,镜头对准不被家人理解,压力大的年轻人本恩,体现60年代毕业生的现状,不被家人理解,对未来充满迷茫,遭受中产阶级引诱,使主题表达得到更大程度的升华,提升了电影的现实批判意义。

隐喻符号:多种隐喻的象征手法,含蓄又形象地暗示人物状态,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加深思考

隐喻,是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对于电影来说,通过隐喻暗示深层次的内核,并赋予社会以及观众深刻的反思。区别于网络上的段子,导演们通过使用隐喻符号,极其隐晦地使观众反思以及对社会的鞭挞。

如:《嘉年华》中,小米最后穿上了白裙子,用白裙子来隐喻,暗示社会中不良现象定会被正义取代;《寄生虫》中,气味隐喻着阶级层次,石头象征着好运、欲望与毁灭;《邦妮与克莱德》中,克莱德的手枪代表着自己的性能力…

同时,《毕业生》中也运用了不少隐喻。

1鱼缸:影片中鱼缸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本恩回到家,背靠鱼缸,暗示本如鱼缸中的鱼一样,处于被禁锢中,且象征了本恩的性本能处于压抑状态。第二次是本恩为父母为自己举办的聚会时,趴在鱼缸前,暗示只有自己独处时,才能得到片刻的喘息。第三次是本恩遭遇伊琳的抛弃,本恩与鱼缸互相映衬,暗示了中产阶级下,不被理解的内心。

2潜水服:在本恩的生日聚会中,本被强迫潜水,他身穿潜水服出现在画面中,我们只能听见本恩的呼吸声以及紧张的心跳声,外界的欢呼也处于无声状态,潜水服象征着本恩的保护伞,只有蜷缩在自己的世界,本恩才可以呼吸,暗示了父母对本恩的压力。3游泳池:一次次跃入游泳池,意味着一次次象征性重归母腹,在《毕业生》中,当本恩在游泳池中游泳时,象征着本恩得到了相对自由,但这也暗示了本恩渴望得到安全感与理解。4A构图:在本恩送鲁滨逊太太回家后,鲁滨逊太太将腿抬起至弯曲,导演通过鲁滨逊太太的腿拍摄本恩,形成三角形构图,暗示了本恩在这场不伦关系中处于被动下风状态,引发观众对本恩的同情。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体,构成隐喻手法的可以是物件、音乐、故事场景等,使用隐喻手法能够含蓄且生动地表达影片的主题意蕴。作为新好莱坞初期电影的代表作《毕业生》,导演不仅仅从镜头上加深了意义,还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来凸显电影主题。看似是一部爱情喜剧片,实则具有对社会的思考与询唤。

声音系统: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与烘托,加深主题意蕴;通过人声渲染气氛以及进行无技巧转场

《毕业生》开篇,本恩面无表情且忧郁,随着,《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响起来,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7次,每一次响起,都反映了本恩当时的心理状况。比如:

第一次,孤独、迷惘的本恩在机场,这个镜头随着《the sound of silence》的进入,持续了很久,而本杰明始终双眼空洞,机械的缓慢移动,直到见到父母,才露出笑容。通过音乐的使用,本恩的心理感受,可以透视到60年代美国的年轻一代,面对未来,他们迷茫、不知所措。最后一次,本恩抢婚成功,与伊琳登上公交车,《the sound of silence》响起,狂热过后,特写镜头下,二人的脸上满是平静,甚至二人不看彼此,随之,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叛逆年轻人脸上再次具有的迷茫,似乎暗示最终他们依然会回归主流。

并且影片关于摇滚乐、嬉皮方面,在本杰明与伊琳坐在车上聊天时,车旁嬉皮士轰炸般的播放摇滚乐,但本请他们关小时,嬉皮士却将音乐故意调大,此处的音乐使用恰到好处的将60年代年轻人反叛的现象做了透视,暗示这些年轻一代渴望与传统对抗。

在声音系统中,除了恰到好处的音乐,还有绝妙的人声使用,本恩被强迫潜水时,主观镜头下,我们只能听见,本恩的呼吸声以及紧凑的心跳声,外界处于无声状态,暗示本恩只能在狭小空间中得到短暂的自由,渲染了本恩的孤独感;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影片都将下一场的声音提至上一场的结尾处,这种无技巧转场,避免了突然转场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主题意蕴:以"不伦恋"作为主题,对社会现实进行拍摄,询唤社会主题,引发观众深层次思考

电影《毕业生》中的本恩性格虽然乖巧但是也叛逆,毕业之后,面对工作,父母在家庭中对本恩施加极大的压力,本恩是没有任何自由的,给他陷入一段不伦恋情做铺垫。本恩遭受了自我认同混乱,产生距离失调,不与外界沟通,当他寻求到了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后,人格逐渐成熟。

虽然本恩陷入了巨大的难题,但是影片在拍摄中是让观众对本采取同情态度的,本恩单纯幼稚,但是在面对选择时,一度软弱,是导演在指软弱是所有人类的通病,

罗宾森太太对于主题意味来说,是导演在讽刺中产阶级的生活失去任何激情的代表,她是凶狠的角色代表,罗宾森太太利用本的叛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导演讽刺中产阶级的武器。

《毕业生》探索了美国60年代影响本恩自我认同形成危机的社会历史因素,展现了本恩陷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最终走出自我认同危机的过程,同时寻找自我认同以及健康的亲密关系,依然是现如今的话题与关注点。

这部1967年的《毕业生》,在现世来看,亦是直指毕业生的有力证据,毕业生面对迷茫,父母应给予沟通,在对待亲密关系时,自我认同感的寻找不单单是"刺激"的恋爱,更多的应该是自我价值的提高。

结语:

在这场不伦的情感中,本恩处于被动状态,镜头的新探索推动了主题叙事,隐喻象征手法以及声音系统的使用,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正直青年,这个青年在镜头中简单的卸掉了身上的罪责。

本恩的叛逆行为批判了美国中产阶级道德标准,该影片也成为新好莱坞电影告别旧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甚至对当代毕业季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寻找自我认同是经过不断的丰富自己进行的,而不是"刺激"且"毫无意义"的亲密关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