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播放,1917奥斯卡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9更新:2023-04-27 09:34:13

奥斯卡新片1917,直播的战争,总能出乎意料,一镜到底的得失

一、我看《1917》这部电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场直播。

二、故事背后的那点事。

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的得失。

四、精妙的情节设计,总能出乎意料,处处都有惊奇。

夜间的小镇,断壁残垣的背后,暗藏杀机。

一、我看《1917》这部电影的印象,就像是看一场直播: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看《1917》。

我是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旁边这位是导演萨姆·门德斯。

今天我俩来到英德战场前线,和大家一起看看,今天有什么新的战况。

哦,有网友问了,为什么叫《1917》?

就因为这里说的是1917年的事儿。这里正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家有问题可以在后边留言。

我们还是回到电影现场来。

这里的草上挂满水珠,两个士兵坐在湿漉漉的草地上。

又有一个士兵,从旁边走过来了。来,咱们往后退一下,把他的脸也拍进来。

算是帅气的吧,他才16岁。你可别小看这个兵。他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乙。他有名有姓,叫布雷克。

饰演布雷克的演员查普曼还有个故事。你知道这个电影是美国拍的,但是饰演布雷克的演员查普曼是个英国人,他在为角色做准备时,读了一本书,是关于一战时期记录士兵日记的合集。查普曼惊奇地发现,他曾祖父的日记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一战时期是一名骑兵,在战争中受到过枪伤。

你看是不是很巧啊?

布雷克和斯特菲尔德

布雷克走过来了。咱们也往后退。

他走进了战壕。我们看到战壕里满地泥泞,到处是弹药箱。士兵们东一个西一个地在战壕里。看这些士兵,真不容易!

布雷克一直往前走,我们一直往后退着拍。

一定要小心,别被什么绊倒了。导演你拉着我点。

布雷克在曲曲弯弯的战壕里,一直往前走,我们就一直往后退,再退,再退。

这坑坑洼洼、七弯八拐的,退着拍,还要稳得住,不摇晃,我太难啦!

我说导演,咱们不能总是后退着拍啊!太反人性了!

好了,战壕到这里有个三岔口,咱们让布雷克走前面,咱们跟在后面拍。

朝前走,这才是正常的行进方式啊!

现在布雷克走进一个黑洞,然后,前面有一点亮,有很多人。过去看看。

这是一个地下指挥所。这个是将军。他给布雷克下命令,让他带个人,去给另一个地方的部队送个信儿,告诉他们:别进攻了,那边德国人设好了圈套,就等着伏击他们呢。要是掉进那个埋伏圈里,1600个军人就全完了。

给自己人送信,却要经过德国人的阵地,为啥?

因为战场形势复杂,犬牙交错呀。

打手机说一声不就行了?这个主意太好了!那谁,把你手机给我用一下。

没有?是啊,1917年还没有手机。

那位说发电报,说《列宁在十月》就发电报了,用穿孔纸带那种,也是1917年。

还可以打电话。

跟你说吧,通讯被德国人干扰了,电话线断了,电报机坏了,穿孔纸带被水泡烂了,电子管烧了,漏气了。

所以,送信非得真人出镜不可。要不然,今天也没有我和导演啥事儿了。

将军给布雷克下达命令,“顺便”告诉布雷克一个消息

现在我们来看将军。

下达了命令,还不忘恩威并施,鼓励一番。然后,“顺便”告诉布雷克,你哥也在那个营,你的信要是及时送到了,你哥也可以活下来。

要不人家怎么能当将军,“顺便”一句话,就能让士兵拼了命地往绝境里冲。

穿越德国人的阵地!亏他想得出来!德国人是吃素的?!

此去往前,黑洞洞,是那贼巢穴,一不小心就会被德军杀个片甲不留。

让两个16岁的小兵,单枪匹马去挑战不可能,既没有长官跟着,也没有督战队拿机枪逼着,千难万险,不定哪一关就挂了,凭什么去拼命?

凭军令如山?对!

凭为了国家利益?其实这个有点扯,地球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是胡搞,为了争夺那点并不光彩的利益,不惜造成3000万人伤亡。只是,小兵有什么办法?

凭救他哥,凭救1600个战友的生命。太对啦!这一下子就让接下来的拼命有了价值。

现在,布雷克找到了一个助手,名字叫斯特菲尔德。跟他一样,也是16岁。

他们是怎么混进队伍的?不是规定满了19岁才可以当兵吗?

这个,管得不那么严吧。当时社会上,视当兵为走上英雄之路,小伙要是不去当兵在大街上闲逛,女孩子都看不起他。

到这会儿,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了,战斗减员厉害,国家也需要更多的人上战场。既然两厢情愿,中间的征兵官睁只眼闭只眼不就得了。

现在布雷克他俩回到了前沿阵地,找到一个军官,军官告诉他们,从哪里走才有可能通过封锁线。 末了给了他一把信号枪,说如果他能活着穿过德军阵地,就打一发信号弹,那意思就是不用派别人了。

要是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下之前记得把信号枪扔回来。这是啥意思?

面对粗鲁的长官

现在大家看阵地前面,阵亡的军人左一个右一个,横七竖八地躺着,炮弹坑里,铁丝网上,到处都是,身上裹满了泥巴,血水泥水混在一起。这该死的战争!

都准备好了,他俩就要爬出战壕了。

此一去真是枪如林来弹如雨,此一去还能不能回来没人知道。

什么叫英雄气概?他们就是。明知道千难万险,明知道生死难料,为了光荣使命,依然勇往直前。

《1917》的开场就是这样了。

今天的战斗马上就要开始。

导演说了,我们还会跟着他俩拍摄,要一镜到底地拍摄他们送信的全过程,直播给大家。这次就先到这里啦”。

通过封锁区。前面是被炮火打成枯桩的树林。

二、故事背后的那点事。

《1917》是美国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罗杰·狄金斯摄影,由乔治·麦凯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主演。

今年,也就是2020年1月,《1917》这部电影在奥斯卡得到了10项提名,拿到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 3项大奖。导演还获得了金球奖。获得其它奖项林林总总几十项。

电影《1917》故事源于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对于一战的记忆。虽说不是老爷子的亲身经历,但是士兵那种牺牲精神正是那时候具有的。只可惜,用在了一战那样的战场上。

导演萨姆·门德斯领到了金球奖

看到这个用年份起的片名,就想起以前有个电影,也是用年份,1918,有列宁在。

这回的是1917,早一年。没提俄国,但是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是参加了的。他们是在东线。只是俄国打着打着不打了,因为自己国内发生了十月革命。

《1917》这个电影,说的就是英法联军跟德国人打仗的事儿,这里叫西线战场。

两军对垒,壕堑战是常见的打法,所以双方都非常重视战壕的修建,就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这个电影特别注重还原当年的战场样貌。

电影《1917》里的故事开始之前,刚刚在索姆河区域打过一仗,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最惨烈的一仗,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有史料记载,索姆河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 54 个师,法军 32 个师,德军为 67 个师。

英、法联军伤亡 79 万 4 千人,也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 5~12 公里。但是夺回了战场的主动权。

德军损失 53 万 8 千人,失去 240 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终于还是拦住了联军的攻势。

德国人招架不住,就收缩战线,打算在兴登堡防线阻击英法联军。而英法军队的麦肯齐上校正打算率领两个营乘胜攻击,把德国人干掉。

两个营就有1600人!英国军队是什么编制啊?

这时候突然发现,这是德国人布下的一个圈套,他们想要引诱英法联军进入伏击圈,一举歼灭。于是将军决定派人传达命令,撤销进攻行动。这就有了这个电影里面的故事。

只剩菲斯特尔德一个人了。他不知道断桥对面是什么在等着他?

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的得失。

《1917》从头到尾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镜头不间断地拍下来的。

事实上,拍一部119分钟的片子,想要不间断地一个镜头拍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拍得最长的一个镜头据说也只有8分钟。

但是人家就是整得像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似的。

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为了显得真实,他们就都在阴天拍。如果出太阳了,必然会有硬投影,不像是阴雨天,于是马上停止拍摄,改为排练。等太阳被云遮着了,马上再拍。

对于技术上的用心,他们还特别炫耀。

就说开头走的那段吧。你觉得可以看出些门道,他就故意要打破你的认知。

本来大多数镜头都手持拍摄,已经够辛苦了,可他们还要倒退着拍。你以为这太反人性长不了,可是他一退再退,退到不可思议。

你以为这镜头得是直线后退着拍时,他马上拐弯。

你以为这得搁在轨道上拍,他马上扩大视角,给你看战壕底下,满地泥泞,弯弯拐拐,根本无法放轨道,也没有放轨道的印迹。

你想着用摇臂用升降机的时候,他马上来个钻门洞、过桥,让摇臂、升降机立马歇菜。

在你还没来得及感到一直退着拍会沉闷的时候,他马上转到后面,跟着拍,拍背影,然后两眼一黑,进洞了。

不同战场环境的转换,也是极其精心地处理。

要么通过黑暗场景进行转换,要么进行数字处理,做得天衣无缝,让你想找个接头都找不到。

一镜到底,他们算是做到极致了。以后谁要是学学还可以,想要超越?太难啦!另辟蹊径吧。

然而,这种力求极致的运用一镜到底手法,也是有得有失。

电影摄影表现手法非常多,长镜头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一镜到底可以看做是长镜头的极品。但是,采用一镜到底,也意味着舍弃了其它一些不可兼得的表现手法。

当他们把所炫耀的一镜到底手法作为一种风格的时候,必定也是做好了思想准备,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电影里许多屡试不爽的表现手法,一镜到底就用不了。

想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弄个平行蒙太奇,弄个特写表达内心啥的,需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另一头制造点悬念吊观众的胃口......,是没有多少机会了。

一镜到底,单纯至极,就这一根线,牵着观众的注意力,让你跟着镜头,心无旁骛地往前走。

看起来近乎偏执。然而,他们成功了。奥斯卡把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都给了他们,这就是证明。

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跳入激流险川,又一次死里逃生。还赢得了时间。

四、精妙的情节设计,总能出乎意料,处处都有惊奇。

精心构筑的战壕,剑拔弩张的氛围,你看了一定会以为接下来免不了惨烈的攻防厮杀了。可是他偏不打。

除了传令兵参与的放冷枪似的作战以外,《1917》从头到尾都没有两军大规模面对面交战的场面。就算是班、排规模的厮杀也没有。

开场时,惨烈的索姆河之战不仅连一个德国兵都没有出场,连枪炮声也没有。就用视觉语言说了句“尸横遍野”。

即使后来那场浩浩荡荡的进攻,也只展现到冲入弥漫的硝烟中而已,并没有让人看到什么对手,所以也就看不到实际的交锋。

但是仍然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全场战斗像是只有两个传令兵在打。别的人,将军、上校、中校、上尉、上士、飞行员、德国兵、躲藏着的女人,甚至布雷克他哥等等,全是一晃而过的陪衬。简直就不够一个配角的戏份。

然而,又让你觉得,这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本来,说的就是两个传令兵的故事,如果千军万马来厮杀,岂不喧宾夺主?

所以,大家别的谁也别惦记,就直勾勾地看他俩折腾,免得走神儿。

再说,选择了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也没法给那些角色足够多的戏份。连闪回都给不了。

对于德军人性的描写也另辟蹊径。当你竖起汗毛,准备面对以往影片里常见的血腥场面时,《1917》把这些过程也省略了。只是平静地把结果展现出来:暗设的绊发地雷,炸开口的炮管、大堆的炮弹壳、砍倒的樱桃花。甚至那些诡异的食物、吊着的腌肉,也能让人感到里面也必定暗藏玄机。即便是不见一人,也能淋漓尽致。

德军阵地上成堆的炮弹壳。

在你高度紧张地看着两个年轻人,小心翼翼地靠近危机四伏、暗藏杀机的敌方阵地,准备迎来一场恶战的时候,那里却空空如也。当你确信德军已经撤离,不会再有德国兵的时候,冷枪却贴着耳朵打了过来。

戏没完,主角不会死。这似乎成了许多电影的铁律,否则下面没戏了。

《1917》与众不同,居然戏没有过半就让主角牺牲了。然后就像是蜂群重新再造了一个蜂王那样,再造一个主角,而且还那么顺理成章。

你不情愿也得换。战争本来就是这样,不按人的意志走。

作为后半场主角的菲斯特尔德,本来只是个配角,是被布雷克喊来配合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搏斗,主角牺牲,改变了他的地位,配角成了主角。

送信途中,看到远处发生空战。一架飞机被击中坠落,从视野里消失。当你就等着听远方飞机坠地那最后一声爆炸的时候,爆炸声并没有传来。你以为归于平静了,那飞机突然像从地平线下面钻出来一样,裹着一团大火从坡后面径直冲过来,让观众和影片主人公一样猝不及防、大惊失色。

意料之外,又无懈可击。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还没有完。

躲过这一劫、救出飞行员之后,菲斯特尔德去取水准备给受伤的飞行员喝。现场安静下来,让人觉得接下来就该是司空见惯的、温情洋溢的、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助的时候,飞行员突然拔刀刺向布雷克,把从火海里救了他命的人置于死地。

期待中的跨国界友谊没有出现,战争的残酷本性却展露到极致。

被击中的飞机,从坡后面径直冲过来。

躲在象牙塔里的文人墨客,常常会别出心裁地炮制情节,营造超越国界、超越阵线的友情、爱情。让交战的双方突然变得情意绵绵。

《1917》里,布雷克似乎也想博爱一下,想按照战俘条约救治德军飞行员。但是却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好心连驴肝肺都换不来,被他自己救下来伤兵要了命。知恩图报、善有善报等等更不用提了。

这样的展现,肯定跟一战的亲历者、导演的爷爷有关。经历过那次战争的残酷,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孙子闭着眼睛瞎编蒙人。应该把战争的残酷如实地展现出来。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们未必知道中国的这句名言,但是人性是相通的。在实施战俘救护之前,搜身、缴械总可以吧?也许是被德军飞行员那张烧黑的脸骗了,恻隐之心取代了自身防护。代价却是太大,后果无法挽回。

一场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空战,却给地面上远观的陆军士兵造成了严重后果,也让剧情骤然逆转。原本执行送信任务的主角布雷克牺牲,配角斯科菲尔德担负起送信的任务,成为唯一的主角。千斤重担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布雷克勇往直前的背后,除了军人的使命,还有要拯救哥哥的巨大动力。而到了现在,斯科菲尔德并没有哥哥在那里需要自己去拯救了,自己还要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送信呢?

如果为了自己的生死,他可以听那个法国美女的劝,留下来养伤,躲在温柔乡里,一直到战争结束。

法国美女劝他留下来养伤

对于一个已经经历过生死的战士来说,因受伤退出战斗,完不成任务别人也无可厚非。

然而,他选择了提着脑袋往前走,拼了老命也要把信送到。就为了履行对牺牲的战友的承诺,为了拯救那1600个战友的生命。

一连串 出其不意的情节设计,打破了电影叙述的沉闷,让人总是能够得到新奇的体验。既让人感到意料之外,细品又信服其仍在情理之中。这也是《1917》获得成功的一个方面。

无容置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一场应该受到谴责的不义之战。

但是在电影《1917》里,同样作为这场战争受害者的传令兵身上,仍不乏人性的光辉,和值得赞扬的英雄气概。他们置一己于险境,而能制止一场恶战、救千余人的性命,他们的战斗和牺牲是有价值的,因而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部队发动攻击之前,终于找到部队。他能阻止吗?

(配图来自影片截图)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