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描写非洲的电影「看完非洲的好莱坞电影感觉国内的特效都弱爆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16更新:2023-04-27 11:21:45

世界有我看,世界由我闯,欢迎关注“小聘看世界”

除了赫赫有名的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两个“莱坞”,非洲大陆也有一个电影制作中心,它坐落在尼日利亚(Nigeria),这里年产电影数量近2000部,每部电影的平均投资回报接近10倍,秒杀全宇宙一切理财产品。由于尼日利亚是“N”字打头,所以被叫做Nollywood,翻译成“瑙莱坞”,小编今天就来和大伙聊聊这个神奇的地方所产的电影。

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就显示,尼日利亚电影产量超过“好莱坞”,成为全球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国。电影已经成为尼日利亚经济文化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超30亿美元,电影业有100万从业人员,仅次于农业。现有约300家电影公司,每周都能出品40到50部电影,出品电影数量相当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电影出品数的总和,不仅在黑非洲本土具有绝对的文化影响力,近些年也将市场拓展到了海外,Netflix之前就发行过数部瑙莱坞电影。

这种繁荣景象说到底还是市场驱动。早在20世纪初电影就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尼日利亚,不过放的基本都是好莱坞的片子。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人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吃不饱饭,谈任何电影都是扯淡。到了70年代,尼日利亚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石油,即所谓的“oil boom”,普通国民慢慢开始有了可支配收入,精神需求高涨。

尼日利亚是个很“黑”的国家,全国95%都是黑人。好莱坞的电影里黑人不是演坏人就是演配角(七八十年代),尼日利亚人民看了很不高兴!于是就算没经验没人才,他们也架炉生火土法拍片,本土的电影工业开始萌芽生长。

1984年的爆款本土电影《Papa Ajasco》

1992年,尼日利亚的电子产品销售员肯尼斯•尼布历时一个月,拍摄了一部预算仅有1.2万美元的电影《生存枷锁》(Living in Bondage),讲述了一个男人着迷于邪教,竟然要牺牲自己的妻子来换取财富的故事。

这部电影并未在影院上映,完全靠发行录影带获取收入,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部土腥味儿十足的小制作,却售出了100多万份拷贝,其中大多数是靠街头小贩卖出的,它的成功也标志着“瑙莱坞”(Nollywood)的正式诞生。

《生存枷锁》的成功为非洲有志电影的人打开了新思路,即面向人口庞大的黑非洲地区输出。本土民众的精神需求好莱坞的大电影厂才没兴趣了解呢,这里是好莱坞电影的盲点区域。

尼日利亚有着上百种语言和文化,每种都有自己的特色,瑙莱坞把这些故事讲述出去,影片探究了个人与大家庭之间、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对立矛盾、基督教和传统信仰之间的冲突等。

而且瑙莱坞的精神导向与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点像,大多传达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明辨是非。这种土生土长的正能量因为接地气,比较符合非洲人民长久以来深厚的部落文化生活经验,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受众,在整个黑非洲地区引起广泛共鸣。

一般认为电影是个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纵使有一些小成本“奇迹”发生,也是可遇不可求,尼日利亚虽然在非洲可以矬子里拔将军,但和好莱坞的大资本完全不能比。瑙莱坞每年的电影数量惊人,一片蓬勃朝气,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巨低无比。这就造成大部分电影的制作水平就跟闹着玩似得,画风都是这样婶儿的:

一点儿也看不出直升机的玩具属性

超级英雄可以有

不就是暴力美学么?

看到以上路子巨野的镜头是不是觉得国产烂片都不那么让人生气了?

所以,当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一路打怪升级获得精神上自我升华的时候,宝莱坞的男女主角正在用接吻和歌舞表达激情。而非洲尼日利亚的Nollywood——瑙莱坞,又在一个月内生产出了200部电影和几百万张DVD。

他们的电影题材虽然算不上炸裂,但重在敢拍。比如爱情片的名字是这样的:《我老婆的爱人》《拉拉之恋》《残疾王子爱上我》《我的秘密干爹》。

电影《爸爸的爱》

刷漆彩墙、碎花床单,干净朴素的起居室场景是电影里中产的标配,要是还能有玻璃餐桌和电视,那就是非洲的比弗利山庄了。

这样的电影成本不超过两万美元,一周就能拍出一部。他们没有电影院,而是印成DVD在所有公共场所里的小电视上循环播放。

因为讲的都是非洲故事,没有人不爱看,甚至一度超过了美国大片和中国功夫。

毕竟,瑙莱坞最火的电影,就是《Spider Girl》,蜘蛛女侠。

这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国外媒体都惊呆了,“惊奇蜘蛛女侠!”“墙裂要求加入漫威计划!”可以说是秒杀了所有的《蜘蛛侠》,特效画面堪称顶级,票房过亿不是梦,不看不是非洲人。

这样的鸿篇巨制燃起了很多非洲人的电影梦。赶超瑙莱坞、比肩宝莱坞,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不远处的一个贫民窟里,Wakaliwood——瓦卡莱坞诞生了。

让这里名声大噪的,是用自己的梦想支撑起乌干达电影半边天的导演Isaac Nabwana。

他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电影《Who Killed Captain Alex》(谁杀了阿历克斯队长)一经上映就风靡乌干达。

导演就是当地人眼里的巫医,他能让人飞起来,也能炸掉一切邪恶。

非洲的电影虽然真的很努力地想做特效,但是永远能把科幻动作片变成喜剧。

对于非洲人来说,这些外人看起来怪力乱神的粗制电影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而不是黑人一出场就被爆头。

“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觉得电影里发生的是真事。不管怎样,总会触及你生活的某个地方。”

导演们从来不会号称自己呕心沥血筹备十年斥资五千万,他们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最多半个月,所有路人都有可能是演员。

因为穷,道具都复古且环保,枪用废金属制作,木头刻成子弹,诊所提供的免费避孕套做成假血袋……

就算没有预算成本很低,所有人还是愿意为了实现梦想真实地努力。

让观众能从非洲电影中看到快乐,他们的成本很低,但梦想并不廉价。一部成熟电影的制作周期大约需要一年,但是在瑙莱坞,7-10天就够了,而且成本低到不可思议,平均每部电影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10万块,放国内还不够大剧组半个月的盒饭钱。

黑哥哥们拍电影根本不需要布景,旅馆、居民家、办公室,无处不可入画,最耗费时间金钱的可能就是抠绿幕了。

很多时候,甚至连剧本都没有,只知道大体要拍啥,至于对白与镜头,都是到了现场碰,能聊成啥样就拍成啥样。

再给大家放一个瑙莱坞神片集锦,什么抗日神剧都弱爆了。

相比于好莱坞“一片卖全球”的模式,瑙莱坞的盈利模式更直接也更接地气,只要抓住了本土市场就基本能有盈利,好莱坞再有实力也像用大炮打蚊子,根本威胁不到瑙莱坞,总不能老拍《黑豹》吧。

大家下回和朋友聊电影产业的时候,不光能聊好莱坞、宝莱坞,别忘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也有一个粗糙的、生机勃勃的、野性十足的——瑙莱坞。

小聘看世界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