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谭景区「小名仙潭这座江南古镇不简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28更新:2023-04-27 11:32:21

夏日的清晨,一潭宁静的碧水像镶嵌在新市古镇上一面镜子,倒映水潭周围粉墙黛瓦的民居。

此刻的新市古镇似一位尚在睡梦中的江南女子,尽管只是素颜,却难以掩饰其俊俏的面容,几份疲倦,几份安然,让人心生爱怜。房檐上那盛开的凌霄花,像是女子乌黑秀发上一只发簪,精美又素朴。

一位早起的老阿婆正在对面的河埠头,用小木片点燃了煤炉,白烟袅袅,瞬间弥漫了河面和长廊,仙气十足。水中的倒影与晨光相互辉映着,仿佛讲述着这里经历的千年往事和人间烟火。

1.

我所在的位置,是德清县新市古镇最核心位置,数条水道在这里交汇,当地人把这里称为仙潭。

仙潭,也是新市古镇一个小名。除了仙潭,烧香市、水码头、书码头,都曾是新市古镇的别称。

仙潭虽然只是一个小名,但一直得到历代新市人的认可。古镇上最宽的马路叫仙潭路,镇上最大的集市,就叫仙潭市场。

关于“仙潭”这个名字的来历,与一位历史上南北朝江南道教大家陆修静有关。

据说,陆修静是新市镇区布局最早的规划者。相传,陆修静因避“太初之乱”迁居新市,隐居潜心修学。大约住了七八年,才去庐山修筑精舍,终老修行。

关于“仙潭”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南宋嘉泰《吴兴志》上所引载的《旧记》《统纪》的史料:“仙潭,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故以为名。”

因此,不论是道家的文化,还是仙人的传说,都为这座古镇增添了一种玄幻奇妙的“仙气”。

从地理区位来看,新市古镇位于大运河畔、杭嘉湖平原中央,北接上海、南连杭州,有着独特的桑蚕文化、运河文化和商贸文化,它是古运河畔的“泽国水乡”,是鱼米农桑的“人间仙潭”,古宅成群,古桥林立,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关于“新市”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陈廷肃。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的夏天,淫雨绵绵有月余而不停。一个叫“陆市”的地方,有一个深夜遭遇洪水突然淹没了,生活这里的百姓们纷纷向东迁徙。

迁徙的人群中有一个叫陈廷肃的人,他带领大家来到了一处水路环绕、舟楫通利之地。或许是被这里的灵气所吸引,他们决定停留下来,在此繁衍生息。天长地久,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市镇,因为是新徙于此,故取名“新市”。这样算来新市已有1700余年历史了。

公元978年,官方正式立名“新市镇”。因此,不论从“仙潭”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是从建镇历史来看,新市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2.

新市古镇与周边早已名扬天下的江南水乡相比,多了一份不被打扰的安详和宁静。

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也没有繁华的商店,有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宅老巷子中等待被倾听的故事。

据记载,新市曾有“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桥”,镇区内河道纵横,廊桥流芳与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网,使之孕育了繁荣的商贸文化。早在北宋时期,新市就已成为毗邻三县四乡的商品集散地。

江南运河分东、中、西三线,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三条线呈扇面展开,形状如同河蚌。新市古镇位于江南运河的中线要道,是江南运河这颗河蚌上的一颗闪耀明珠。

南宋迁都临安后,江南运河更是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华场面。“以水兴市、以市兴商”,新市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江南运河中线上重要的商岸“大码头”之一。

新市处于运河与苕溪两大河流相遇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更是将江南水乡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水陆环绕,舟楫通利,游人如织,商铺林立,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的古镇,在水光中折射出朴实温暖的人间烟火。不论是建筑、交通还是饮食、娱乐,古镇里的每项活动,都呈现出与水相关的元素。

新市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群中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风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个典型代表。

古镇内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呈现江南古镇独特的“水乡泽国”自然景观和“店宅合一”的商贸特征。和其他古镇有着极大不同的是,新市古镇的整体布局还与道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3.

与仙潭相通的水道目前还保留着三条,三条水路上还保存着三座古桥梁,分别是驾仙桥,会仙桥,望仙桥。我小时候,这里曾是周边乡村的船只汇聚之地,船来船往人声鼎沸。

南侧入口的驾仙桥,刚好建在古时新市地形图的朱雀颈上,比喻仙人驾仙鸟而西去的意思,故名驾仙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日晖桥,意思是迎着夕阳余晖而建,新市当地人把桥名用当地方言叫顺口了,误读为“石灰桥”。这座桥不知承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但却依旧能在季节的变幻中,不染上一丝世俗的色彩。

西北口的望仙桥是一座石板平桥,处西河口南端,长度不到8米,建于明前,清光绪年间重建成。据说,旧时东堍上面曾有一祀亭。

西南侧的会仙桥始建于唐代以前,传说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云游江南,相约在新市小南栅此桥聚会。为纪念八仙,镇人将无名桥取名"会仙桥"。

古镇古桥众多,在明清时期,数量高达72座,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保存至今仍有十余座。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横陈于碧波上,除了驾仙桥、会仙桥、望仙桥之外,还幸存着太平桥、迎圣桥、状元桥等,几乎每一座桥都有着一段故事。

从仙潭沿着青石板铺成的水街向前漫行,那一间间青砖黛瓦的古建错落有致,混合着江南气息的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整条西河口水街呈倒丫字布局,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长约二华里。

儿时印象中的西河口曾有船只往来——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缓缓流淌的市河由南向北将数以百计的民居隔在两边,再由数十座精美的小桥连成一体。

千百年来,咿呀而过的桨声楫影,曾勾起多少沿河人家的遐思,不过这些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时,曾把这里作外景地之一。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蚕花姑娘》摄制组,也是选取西河口作外景点。“鱼米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老电影中的甜美歌声,唱的就是西河口售蚕茧的热闹景象。

穿行在悠长的沿河长廊,一个个不大却质朴典雅的院落,老旧却古韵犹存的楼阁,让人顿生一种远离尘嚣、怡然自得之感。

4.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江南古镇的模样:也许是巧夺造化的花窗月影;抑或是粉墙黛瓦的老街老巷;也许是文静优雅的丁香姑娘;亦或是回味无穷的江南美食……

我心目中的江南古镇,一直都是新市古镇的模样。

新市古镇的美,藏在青墙黛瓦筑成的岁月里,藏在轻挠着心房的吴侬软语里,藏在恬淡且袅袅的人家烟火气中……

若说这座精致玲珑的小镇最牵惹人心之处,那便是水势之“活”了:河道蜿蜒灵动,曲折萦回,咫尺之间便宽窄变换,回旋环绕,好似青翠的丝带轻盈飘舞,又如碧绿的灵蛇游走不歇。

风格独特的走马楼、工艺精湛的砖雕门楼、飞檐翘角的屋脊,这里的古宅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水乡韵味。

游走在新市古镇的街头巷末,偶尔会遇着几位花甲老人。他们或摇着扇,或翘着二郎腿,在树荫下闲话家常,时不时发出欢声笑语。

巷口的猫狗一点也不怕生,甚至还会对着镜头凹造型。他们慵懒地躺在青石板上,丝毫不为游客的脚步声所动。

当然也可以选择整个半天都泡在茶座或咖啡馆里,静静品茗,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感受久违的慢生活缓节奏。

新市古镇的清晨,总是质朴淡雅、清新洁净,每一条步道上都阒其无人,走在石板路上是自己的脚步声,始终不离不弃的还是那条曲曲折折、轻畅恣意地穿行在古镇中的小河,它蜿蜒在整座古镇,不慌不忙,轻轻梳洗着古镇的纹理,触摸着古镇的灵魂,流淌着古镇的韵味。

5.

“古老之胜、水乡之美”,发达水系的穿街傍市,水上众桥飞跨,河中舟楫不绝,新市古镇自古便是繁华之地。

千帆过尽,千年流逝,繁华褪尽的新市,如今,更像一个享受着午间小憩的老人,慵懒而舒适。

从前的繁华不再,而那时的建筑,却依然保存完好,依然屹立在河道两旁。

当然,由于历经风雨和岁月洗礼,许多老街古巷也过于破损与危险。经过一番精心修整的,沿街的房子印刻着时间的痕迹,却没有了破败颓势,修旧如旧,恰到好处的青灰。

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收拾的很整齐,化了个精致的淡妆,静静的坐着,可能眉宇间的皱纹一笑变得很明显,却不显得突兀,有些皱纹反更符合一种自然之美。

小镇很古朴,处处充满着浓郁水乡古镇之韵味,人们的生活也很悠闲,只是守着自己的这份静谧怡然度日。

古镇上依然住着很多居民,在这里你会遇见坐在摇椅、桥边唠家常或是下棋的老人,安静古朴,少了与名气不符的商业气息,却让人感觉由衷的舒服。

没有那些知名古镇的喧嚣和商业气氛,沿街临水的店铺并不是特意为游人而设,在这里,游人还只是点缀,一切还是以居民为主。在这静谧之地,寻寻历史的痕迹,品品茶、听听音乐,不知不觉,半日时光便晃走了。

河道与街坊交织,弄堂与桥梁错落,登上石拱桥,尽收眼底的便是那江南水乡。

新市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之相适应的馆藏文化也风生水起,文史馆、仙潭民间艺术馆、江南蚕文化馆、江南刺绣馆、刘王庙、钟兆琳故居、沈铨故居、童润夫纪念馆等遍布街巷。

蚕花庙会是新市一年一度的大事,它起源于春秋战国西施为蚕农祈福,寓意风调雨顺,民俗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6.

在连接白天与黑夜的黄昏时刻,古镇开始变得撩人起来。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碧波荡漾的仙潭惊艳了时光,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如3D电影般徐徐展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河面上是被灯光映照出彩色倒影的一座座古桥,马头墙在灯带的装饰下变得光彩夺目。

夏日的新市古镇,最容易和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撞个满怀,不必慌张躲开,淡定的接受这场大自然的馈赠,赏雨中的新市古镇,或是泡一盏清茶,看烟雨江南,如梦如幻。

走在小巷里,看轻轻柔柔的风和着细细绵绵的雨,扫在湿漉漉的青石斑上,雨中江南的柔和缱绻一览无余,一起都变得诗意起来了。

若是遇到雨再大些,躲进廊下,看着雨滴顺着语言滑落,一滴一滴坠入水里,揉碎了平静的河面,荡漾开一层层涟漪。

如果再能遇上一个天光向晚的日暮时分,那江南古镇独有的静谧、风情和烟火气,将会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不急不缓,恍惚间,仿佛一夕梦回旧时光。

7.

新市地区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是重要的商品粮蚕桑及水产品基地。

早在明朝新市物产就有籼米、麦类、豆类、白菜、白蕖、桃、梅、芜菱、乌菱、菜油、红酒、烧酒、白酒、酱油、茶糕、酥饼、蜜糖等,自清代至今的传统特产有张一品羊肉、茶糕、豆豉、芝麻酥糖、饴糖、芽麦饼等。

在我离开新市的很长一段记忆中,我对家乡美食的绝大部分记忆都和新市有关,比如新市的汤包、羊肉面、干挑面、小馄饨、茶糕、梅花糕、细沙羊尾……即便只是一碗应季的豌豆饭,也让我北方的朋友从此念念不忘。

比如新市羊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成为江南一绝。

新市羊肉,起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市羊肉”选料考究,佐料精美,选用一年生的湖羊,湖羊要求健壮无病,配以精冰糖、陈年老姜、正宗黄酒、山东大枣及胡椒、茴香、桂皮等十几种调料。

“羊肉烧得好不好,看一看颜色;味道鲜不鲜,尝一尝汤汁;肉质酥不酥,用筷子戳一戳。”这是新市人品鉴羊肉的方法。

新市人一般中秋以后开始品尝羊肉。吃羊肉面,应是先喝一口醇香的新市黄酒,再吃一口热腾腾的羊肉面。酥而不烂、肥而不腻的羊肉一入嘴,胃里顿时暖流腾起。

新市茶糕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宋,以前多是配茶的茶点,所以名为茶糕,如今则多搭配豆浆食用。

新市茶糕是一种正方形的糕点,皮为糯米,馅是猪肉和笋调制,蒸熟后,糯米糕里渗透着肉汁,香气四溢。咬上一口,馅,香而不腥,肥而不腻;糕,弹而不粘,咬劲十足。吃一口,保准让您流连忘返。

另外,还有只在清明期间特有的芽麦圆子,也总是让我垂涎欲滴。

芽麦圆子,是新市四乡八村农家的传统点心,大多为农家自制自食,也有为馈赠亲友而特地制作的。芽麦圆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小麦芽、棉线草、白糖、芝麻等,是纯绿色食品。它口感香甜糯软,冷食尤佳。

不过,在新市众多美食中,唯有一碗干挑面总是念念不忘——每次去新市,吃上一碗正宗的新市干调面成为一种习惯。在新市三中读书的那几年里,每天清晨的那碗干挑面,深刻地镌刻在记忆之中。

在新市,干挑面是对立于落锅面的另一种面品存在形式,尽管它没有成都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出名,但也有着自己的“朋友圈”。

干挑面顾名思意,着眼点在“干” 字上。一碗干挑面端上来,面条上拌足了酱汁,碗里是没有汤水的。

“干挑面来哉!”与以往每次来新市一样,一碗热气腾腾的干挑面绝对不能错过——你也想要吃?一起来吧!

8.

“仙潭”是一个梦,一个关于江南水乡、关于古镇情怀的梦,她没有极尽的奢华,没有浓郁的色彩,却足以让人魂牵梦绕……

“仙潭”是一个梦,碧水环绕,青砖黛瓦,她盈盈笑意在青石板铺成的街头,向我款款走来,那笑,甜甜的,那笑,暖暖的……

“仙潭”是一个梦,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阳光暖一点,再暖一点,日子慢一些,再慢一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