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电影中国最新「重现军魂回顾我国军事电影的发展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92更新:2023-04-27 21:24:41

上一期,我讲了我国军事电影发展的前两个时代,今天继续这个话题。

三、市场的时代--从1978年11月到2002年6月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2002年6月全国范围全面启动电影院线制,电影制片厂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开始独立承担它的经济风险,开始脱离国有经济的保护,面向市场,经受社会的考验,同时也享受它的经济利润。

我把这段时代的军事电影,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有的细心读者会发现我漏掉两年,也就是1977年初到1978年底。因为这两年,军事电影毫无建树。这一时期,刚刚粉碎了“四人帮”,社会主流依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论构成了新的思维禁区,这段时间的军事影片着力弘扬被“四人帮”破坏的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但影片无论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未摆脱左的束缚,观念大于形象的状况依然存在。

(一)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军事电影从恢复和初步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始新的发展时期,军事电影创作也进入新的阶段。1979年后,改革开发形势明朗,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冲击着传统的电影思维,《小花》就以其现代的新颖性引起了广大的关注,相信还有很多人记得刘晓庆用膝盖爬石阶,《妹妹找哥泪花流》估计也会哼几句。同时,刚刚克服极左思维的影响,出于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和激扬革命传统的需要,出现了《从奴隶到将军》、《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一批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影片,相比以往,视野更开阔了,表现内涵更丰富,特别是在真实性、纪实性追求方面有历史反拨的意义。

每当谈及这个时期,永远绕不开的是1979年年初我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作战,这一场战争,构成了军事影片创作新的环境背景,涌现出一批以南疆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战争影片,有名的就有《花枝俏》(1980)、《高山下的花环》(1984)。

尤其是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以强烈的时代性引起巨大的回声,这部影片叙事通俗、人物塑造典型、主题贴近时代脉搏,同时灌注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开映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甚至直到今天,头条上依然有人将它标为中国军事电影的天花板。《高山下的花环》的成功,主要是题材的鲜明变化,从以前单纯的战争片向涵盖更加宽广的军事题材转变和拓展,更加强调电影的社会性和关注时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第个阶段从1985年到1989年,是多元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经济改革开始深化。弘扬意识形态、从“娱乐性”中寻求市场效益成为了主流。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伴随80年代改革的电影娱乐潮动,更强劲地推动着军事电影过渡到多元发展时期。军事娱乐片开始大幅度出现。而随之1987年中央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领导小组,一批优秀革命历史影片应运而生。《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百色起义》等影片的问世,标志着重大革命历史影片创作又有明显进步。军事电影在娛乐、探索、主旋律交相潮动中显现新的面貌。

此时,必定要提到《血战台儿庄》(1987),该片是新中国银幕上第一次正面表现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抗战的影片。由于影片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公正态度,等于给海峡对岸释放了一个友好的信号,据说蒋经国观看之后,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善意,于是调整了相关政策,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曾为这部影片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另外一部需要隆重介绍的就是《开国大典》,影片通过再现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北平和平解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百万雄师过大江、结束蒋家王朝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气势恢宏地概括了解放战争中我军从全面反攻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进程,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最辉煌的一页。但影片不止于历史叙事,其戏核是对“开国”和“失国”的深刻思考,使影片在最后展现那万众欢腾的庆典时刻,不仅让人激动万分,更能引发无限思索。

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观众的娱乐需求越来越多,增强电影的娱乐性就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经济转型后,票房的收入需要得到保证,于是很多创作单位和创作者自觉和不自觉的上马娱乐片,军事题材影片也不例外。

在军事娱乐片中,战争惊险片占了主要位置,但毕竟是刚处于摸索阶段,创作者还没充分放开手脚,影片影响层面的创新不够,观赏性不足,人物和情节也比较僵硬,绝大部分影片没能给观众留下印象。除了一部,也仅此一部,如同明灯一般,照亮了整个军事娱乐片探索的道路,那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闪电行动》。我是88年念大二时候看这部影片,曾激动得无法入眠。

该片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背景,讲述我军组织了精锐的侦察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纵深,与越军特工队斗智斗勇,历经艰险后终于摧毁了越军的“神秘重炮群”,配合主力部队胜利收复了领土。影片战争场面精彩激烈,双方斗智斗勇悬念迭出,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毫不夸张地说,《闪电行动》即使搁在今天,也远超大部分的战争片。

银都机构当时具有制作上的资源优势,加上当年内地与香港在经济发展及社会成熟度等方面的较大差距,因此该片体现出了非常好的商业片元素和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给了尚处于改革开放启蒙阶段的内地观众以深刻印象。

(三)第三阶段从1990年到2002年,是军事电影多样化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的十几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与80年代初中期已有许多不同,电影创作多样化格局正在形成。

1991年3月,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设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加油。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推出了《开天辟地》、《秋收起义》、《井冈山》、《周恩来》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昐望多年的解放战争系列大片之《大决战》(三部六集)陆续公映,重大革命历史战争影片有了突破性进展。

1991年,解放战争系列巨片之《大决战》面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全景式的有着史诗品格的革命历史战争大片。它投入的人力财力之巨、花费时间之长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空前的,它将中国革命战争历史影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决战》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创作思想的胜利。纵观世界军事电影史,能拿出来稍微和《大决战》比较的,也只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了,至于好莱坞,尽管电影技术发达,但永远也无法拍出这类型的电影。

战争,不光有战火硝烟。《大决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是巨大的历史进程。革命和反革命两大阵营的全面较量,在影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作为战争巨片,自然有宏阔的战争场面,但影片编导纪实,却不拘泥于记录。片中既有俯视全局的统帅间的斗智斗勇,也在局面小事件上下功夫,有万人厮杀的大场面,也有精细的局部战斗,这就形成了总体上立足于史,又着眼观赏需求的多样性。最近大热的某部影片,就是不懂这样的表现手法,甚至都不会抄,以致票房高但评分一直不高。

进入90年代,80年代的娛乐潮继续产生着影响,军事娱乐片持续批量出现。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加速,商业经济更广泛地深入入社会生活,商业意识逐渐深人人们头脑,有了更开放的文化环境。1993年1月5日,国家电影政策继续发生变化,广电部下发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打破垄断的发行机制,彻底终止了以计划经济为核心的发行放映模式。从1995年开始,每年引进10部好莱坞大制作影片,刺激了中国电影市场,刺激了中国电影观众,刺激了中国电影创作者,也刺激着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发生着越来越多样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军事电影的类型化。

这个时期,很多创作者已经认识到娱乐片最大的特性就是类型规律,美国大片的引入,更看到了类型的威力,类型意识的萌发是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之一,军事电影也同步发生变化。

军事喜剧片。比较引人注目有《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巧奔妙逃》;

马上动作片。有比较明显类型特征当属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和《悲情布鲁克》这三部曲。最近吴京拍的《我和我的父辈》当属同类型,只是我还没去看,无法置评。

枪战动作片。但这一类型面貌不是很清晰,也不成熟,有模仿痕迹,有的还片面追求观赏性而忽略了情节。稍好点的有《喋血嘉陵江》和《特别攻击队》。洪金宝在87年拍过一部这样的类型片,叫《东方秃鹰》,可以说,至今无人超越,但当时香港还没回归,也就按下不提。

战俘片。在这段时期也有足够的进步,比如《冲出死亡营》,表现出很残酷的真实,但深度有限,人戏平淡,个性心理表现缺乏。

这阶段,战争影片对商业性的追求已经走向自觉。其中,宁静主演的《黄河绝恋》最有代表性。影片故事我就不复述了,评价也省略,仅引用伊鸿在《电影通讯》的一句话“《黄河绝恋》的意义在于,它比较成功地借鉴了好莱坞、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经验,也比较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为中国式主流商业电影提供了一种类型经验”。

未完待续.......

重现军魂——回顾我国军事电影的发展(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