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女性形象变化「新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电影再次出现新面孔其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87更新:2023-04-28 03:26:53

进入新千年,随着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中国电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十年。

在诸如制片主体多元化、数字电影的普及等因素的推动下,国产电影产量迅速增长,从2000年的83部增至2009年的456部,十年间涨幅超过500%。

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大发展背景下放映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量得到了巨大的扩增,随着国产商业大片带来的巨大票房效益,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前十年的数十亿增至百亿级别。

过往十年间,另一个十分重要但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是一种影迷文化的形成。

围绕着国内外电影节展,在社交媒介的推动下,这种影迷文化以线上的电影分享、交流、评论,线下的电影节展参与为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以崇尚艺术电影为核心的影迷文化。

在青年影迷群体中,这种对艺术电影的品味、需求和崇尚尤其显著。

过往十年中,除了北京、上海两地的老牌电影节外,诸如创办于2006年的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创办于2017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等,都有助于推动这种艺术品味的影迷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而这种艺术性观影口味的形成,对于女性电影来说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新世纪初十年,沉寂了将近十年的女导演群体终于再次出现新面孔,以李玉、马俪文、尹丽川、徐静蕾、金依萌为代表的“七零后”新一代女性导演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处女作,又接二连三地推出了新作,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的沉寂状况带来了新鲜血液。

和她们的同辈“第六代”一样,新一代女导演走的也是体制外的制片路线,这使得她们的创作显示出多样化的特征。

整体上看,女性色彩依然是她们创作的底色,不论是女性意识十足的《今年夏天》《红颜》《苹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还是在传统亲情框架中展开叙事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我和爸爸》《公园》,又或是带有“第六代”底层叙事特色的《牛郎织女》,乃至在商业性的《桃花运》《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中,女性都是叙事围绕的中心。

进入2010年代之后,这几位七零后女导演的创作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商业转向,她们在早期作品中展现的颇有锐度和个性的女性表达趋于消散。

2010年以来,又有一波女性推出了她们的导演处女作。这其中既有“七零后”一辈的新面孔,也有“八零后”甚至“九零后”崭露头角。

其中,七零后主要有薛晓路、杨荔钠、权聆、文晏等人。她们在做导演之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已具备较深的资历,如当导演前的薛晓路已经是著名编剧;

杨荔钠在执导自己的首部剧情长片前,有着长达十年的纪录片创作经历;权聆是重庆籍作家,在尝试电影创作前也已经有十年的文学创作经历;

文晏曾为多部中国艺术电影担任制片人,如刁亦男的《夜车》(2007)、尹丽川的《牛郎织女》(2008)、杨荔钠的剧情片处女作《春梦》(2013)、刁亦男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白日焰火》(2014)等。

十分有趣的是,这些新晋的七零后女导演,分别来自编剧、表演、纪录片、文学和制片等电影业的不同领域,她们成为导演,很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

这一群女导演的创作路线大致有两类,一是以薛晓路和赵薇为代表的面向国内市场的兼顾文艺性的商业片创作,如《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属此列。

另一类是以文晏、杨荔钠和权聆为代表的面向国际影展的艺术电影创作路线,如杨荔钠的《春梦》《春潮》,文晏的《水印街》《嘉年华》,权聆的《忘了去懂你》。

这类影片以其独立的作者式表达,更受艺术电影爱好者的追捧,进而通过“先影展后院线”的策略进入大众的视野,引发有关女性、女导演的话题讨论。

另一波更年轻的八零后女导演,她们大都从国内外高校的影视专业毕业,通过短片竞赛、电影节展与创投的方式获取拍片的机会,并成功进入电影行业。

她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李芳芳、白雪、曾赠、王丽娜、吴娜、姚婷婷、苏伦、滕丛丛等。近十年来,她们完成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有的更完成了第二部作品。

如《过春天》、《云水》、《第一次的离别》、《行歌坐月、《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超时空同居》、《送我上青云》等。

当下的中国影坛中,活跃的女导演主要是第五代、七零后和八零后女导演三代群体,其中七零后女导演仍是当下中国女性电影的主要创作群体。

整体而言,新世纪以来的女导演创作,大致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

首先是女导演们越发成为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者,这其中最明显的是七零后女导演们的商业转型,她们的成熟使她们能够驾驭更大的制作,成为整个电影市场中颇有竞争力的导演群体;

第二是在作者性的艺术偏好上,女导演们的创作常常不再限于女性表达,而是有着更为多样的视野,这主要表现在第五代身上,如胡玫对男性英雄人物的迷恋,李少红对人内心隐秘的关注,彭小莲对上海历史与城市生活的关注等;

第三则在女性表达上,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依然是女导演们彰显自身身份意识和艺术探索的招牌,此一时期的女性电影,尽管数量依旧不算多,但在表达的深度和力度上已超越以往年代的作品。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